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小学语文-人教小学语文四年级课本

以身作则,置生死于度外。

 

生:大公无私

 

师:正是因为这些原因,使得老汉能够顺利地组织好村民逃生。下面,我们要从形式上进行研究,课文是怎样写的?

 

单词成句,单句成段,很特别

 

(班里1-27号同学起立,分段朗读课文,老师强调朗读要注意情绪,学生朗读后,老师及时给予指导、评价。)

 

:刚才27个同学读,读的时候我发现一个特点,课文的句子特别短,有27段。平时蒋老师说,我们写作文一般是3-4段,但这篇文章有27段,那么,这样的分段对文章的表达有什么作用呢?如果蒋老师把这篇文章合并成几段,一字不改,会有什么不同呢?

 

(生读,自己体会)

 

生:合在一起后,好像没那么紧张了。慢慢读下去,没什么感觉。

 

生:段落多了,读起来有一种紧迫感。

 

师:很好,这样的短句,这样的单句成段,营造出了当时面对危险时的紧张氛围。因此,我们要根据文章表达的需要,决定如何分段。

 

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尾

 

师:再把这篇文章改一改。(把句子中的小伙子改成他儿子,其他不改变。)

 

老汉顺手从队伍里拖出一个小伙子(他的儿子),骂道:你还是个党员吗?你最后一个走!老汉凶得像个豹子。

 

小伙子(他儿子)狠狠地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一边。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终于,只剩下他和那个小伙子(他的儿子)。

 

小伙(他儿子)竟来推他:你先走。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地把小伙子(儿子)推上了木桥。

 

师:这两个版本,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生:喜欢修改后的版本,因为这样可以让读者更清晰地明白小伙子就是他的儿子。

 

生:喜欢课文的版本。文章最后才交代任务关系,让人感到很意外,非常吸引读者。

 

生:喜欢课文的版本。读到结尾时感觉很震撼。

 

:喜欢课文的版本。过程中不写出父子俩的关系,突出了老汉把儿子当做一名普通的小伙子。

 

生:课文的结尾耐人寻味。

 

师:综合以上同学的讨论结果,我不得不明示这篇文章的体裁,这是一篇小小说,也可以说是微型小说。这种题材的特点就是:设置悬念,结局意外。(师板书:小小说微型小说设置悬念结局意外耐人寻味)

 

师:今天,蒋老师带来了四篇小小说,但都去掉了结尾,大家通过阅读前面的内容,猜一猜小说的结尾会如何。

 

(师分发小说:《在柏林》《窗》《雪夜》《最后一只乌鸦的最后一句坏话》,学生自主阅读,猜测结尾。)

 

1.《在柏林》

 

老师指定一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听。生猜测结尾:①老兵会责骂两个小姑娘②小姑娘是老妇人的女儿③老妇人和老兵是夫妻。老师帮助学生从文中找证据,判断猜测的正确与否,然后出示真正结尾。学生听完后很吃惊,有些陷入了沉思。老师及时补充背景资料,让学生对那段历史有个简单的了解,更好地理解文本。

 

2.《窗》

 

学生猜测结尾:①窗边的床位只有濒临死亡的病人才有机会躺,此时这位病人窃喜于自己可以拥有这个床位,却不知道自己已经面临死亡了。②这位病人是盲人,他看不到窗外的美景。老师出示真正的结尾:他看到的是一面光秃秃的墙。听闻结尾,学生发出了长长的感叹,结局确实出乎意料。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