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舟求剑》教学反思之一

北师大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常常带有讽刺或者劝戒的性质。。寓言的赏析与教学应紧紧扣住四个方面:一是寓言的主题(寓意);二是寓言的譬喻(即“故事外衣”的设计);三是寓言的艺术形象(新颖程度和概括水平);四是寓言的语言(简练的口语、短小精悍的篇幅)。其中,正确揭示寓意是核心。
  我们揭示寓意的方法常用到①分析人物语言②分析故事情节③分析关键性的句子④分析事物特点或发展规律⑤分析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辨证关系。
  我在《刻舟求剑》这则寓言教学中我尝试使用分析故事情节方法来揭示寓意。

  环节一:紧扣文本语言,感悟形象。
  教学《刻舟求剑》时,先谈话引出课题《刻舟求剑》让学生读课题,并对课题质疑。谁在“刻舟”?他为什么要“刻舟”?他是怎样“刻舟”的?求到剑了吗?这样使得课堂教学以”谁在“刻舟”?他为什么要“刻舟”?他是怎样“刻舟”的?求到剑了吗?”为主线,引领学生来分析理解寓言.
  质疑完课题后引导组织学生进行初读寓言认识课文中的生字、难字,采用以下几个步骤:
  1.自读原文,第一遍读准字音读通顺。第二遍读不准的地方小组合作学习。
  2.试划重音和停顿,画好后和同桌交流读一读。
  3.自学课后三个生字。(读准字音、记住字形、组两个词、找形近字)
  4.全班交流读课文的情况,订正答案,除了纠正读音,还要正确停顿、突出重音,读出韵味。(采取各种方式读:个别读、齐读、抽读、展示读。)
  5.检测生字,先齐读,再个别读,再听老师读自己书空。

  环节二:对照译文,理解寓意
  学生初读寓言认识课文中的生字、难字后,因为是文言文学生对故事情节掌握可能有困难,我便设计这样一个环节:对照译文,理解寓意
  1. 借助译文理解重点字的意思:(涉、自、坠、遽、契、止、求、行、若此、惑)
  2. 逐句理解寓言的意思。
  3.学生交流字的意思。
  4.根据对重点字的理解说说寓言中每句话的意思。
  (师读一句古文,生翻译一句译文。再男生读一句古文,女生翻译一句译文加深理解)
  5、让每个同学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则寓言故事然后再讲给同桌听。

  环节三:赏析寓言深化
  1、楚人刻舟最后能求剑成功吗?为什么?再找文言文中的原句告诉我们。(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学生通过讨论、分析理解到:因为宝剑是从正在行驶的船上掉到江里,船在不断地向前移动,船上的记号就随着船移动,刻记号的地方就再也不是掉剑的地方了。所以,船靠岸后,从船上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是不可能捞到剑的。)
  出示:刻舟求剑故事的动画。
  (5)想一想,这个人错在哪里?
  (引导学生分析、认识其思想方法上的错误,学习观察和思考问题的正确方法。)
  2、所以,“求剑若此”,是求不到剑的!
  3、你觉得文中的楚人是个什么样的人,给他取个名字。(愚蠢者、糊涂蛋……)
  4、作者又是怎么评价他的呢?找出来读读。(不亦惑乎!)岂不是太糊涂了吗?意思就是“是太糊涂了!
  5、你最想对这个糊涂的楚人说点什么呢?
  6、带着我们的体会再读读这个课题(齐读课题)。
  7、寓言故事“刻舟求剑”,讽刺了那种办事愚蠢,不知道变化的人。
  8、带着我们对课文的体会,再读文言文,注意读出文言文的停顿之美!

  环节四:启发想象
  1、船靠岸以后,那个人是怎样从刻有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捞剑的?
  2、他没捞到剑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3、一起坐船过江的人看到他没捞到剑可能又说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