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卡》长春版教学参考

北师大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5—2 凡卡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通过凡卡给爷爷写信这件事,反映了沙皇统治下俄国社会儿童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课文按写信的过程记叙。开始叙述圣诞节前夜凡卡趁老板、老板娘和伙计们去教堂做礼拜的机会,偷偷地给爷爷写信;接着通过写信向爷爷倾诉自己在鞋铺当学徒遭受的令人难以忍受的悲惨生活,再三哀求爷爷带他离开这儿,回到乡下去,并回忆了与爷爷在一起时的生活情景;最后凡卡没有把收信人的地址名字写清楚就把信塞进邮筒里,在甜蜜的梦中看见爷爷正在念他的信。
  本文表达上的特点主要有两方面。第一,讲凡卡的悲惨遭遇,由作者的讲述、凡卡的信和他在写信过程中的回忆三部分内容穿插起来,互相映衬。第二,采用对比、反衬、暗示的表达方法。文中以引用写信的内容为主,凡卡向爷爷倾诉在鞋铺当学徒所受的虐待欺凌,基调是“苦”;文中插叙回忆的内容,主要讲在乡下与爷爷一起生活的“快乐”,基调是“乐”。“诉苦”为主,以“乐”相衬,形成内容、情感上的对比,再加上作者对凡卡写信环境、动作、神态的描写,使人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凡卡内心的“痛”。最后,文章以凡卡甜蜜的梦结尾,暗示了他愿望的破灭,给人留下深刻的思考,激起人们对凡卡的深切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现实的愤懑。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7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了解凡卡悲惨的生活遭遇,体会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4.领悟文章将作者叙述、信的内容和回忆插叙结合在一起的表达方法。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新词,初步把握文章的内容。
  2.搜集信息,了解有关作者的资料。
  (二)教学过程
  1.识字与写字
  要求会写的字中“瘦”容易写错,“袄”是“衣字旁”。要求认识的生字中注意“墅”“戳”是翘舌音,“崽”“搓”“枞”是平舌音。
  2.朗读指导
  对于本文来说,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是教学的主要目标,又是教学的重要手段。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首先,应该让学生熟悉课文,认真思考,讨论交流,理解课文内容。然后,选择文中重点段落,进行具体指导。例如,第8自然段,要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边读边勾画重点词句“揪、拖、揍、戳、打”,引导学生进入凡卡学徒生活的悲惨境界。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亲爱的爷爷……我就要死了”这部分内容,深入体会凡卡生活在绝望中,恳求爷爷带他离开。在读两处省略号的时候,停顿时间稍长些,以体现凡卡当时难过心情。在读“我再也受不住了”和“我就要死了”这两句时,要引导学生想象凡卡边写边抽泣的情景,感受他当时绝望的心情,从而达到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辩证统一。
  3.阅读教学
  (1)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初读课文,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和写法有个大致的了解。理清课文是按“准备写信——写信——寄信”的顺序写的。然后让学生把文中信的内容和写信过程中的回忆部分分别做上不同的记号。这样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和动手标记,整体感知了课文的内容结构。
  (2)教学中要突出凡卡写信的内容。本文内容很丰富,其中反映文章主旨的核心内容是凡卡写给爷爷的信,而信中最集中的反映凡卡生活悲惨和内心痛苦的是第8、10、15自然段。教学中要把这三个自然段作为理解、体会的重点,尤其是要把第8自然段作为重中之重,使其内容和情感在学生心灵中打下深刻的烙印。教学时引导学生找出信的内容并连起来完整地读一读,再找出信中内容最重要、感情最强烈的段落。接着直奔最重要的部分,指导学生精读第8自然段,采取自读和讨论的方式,弄清凡卡在哪些方面受到怎样的虐待,设身处地体验凡卡内心难以忍受的痛苦,在此基础上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接着,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练读10、15自然段,最后,把信的全部内容有感情地朗读。
  (3)结合文中回忆的内容与信相关的内容对比、衬托的写法,深入体会思想感情。作者在凡卡写信过程中穿插了两次往事回忆,一次是爷爷守夜的情景和乡村美丽的夜景,另一次是跟爷爷一起去砍圣诞树时的“快乐”生活。这并不是说乡村的生活真的很幸福,作者意在与现实的悲惨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旨在告诉我们:凡卡在乡村的生活显然也是痛苦的,可凡卡回忆起来却感到十分快乐,可见他在城里过的是多么悲惨的日子。这样,通过对比、反衬,增强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中,在引导学生理解信的内容的同时,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思考这些对应的回忆、对比的段落,体会这些内容在表达上的作用。
  (4)以下词语可供理解课文时参考:
  礼拜:宗教徒向所信奉的神行礼。星期。
  摩平:用手轻轻地按平。
  楦头:制鞋、制帽时所用的模型,多用木头做成。也叫楦子。
  保佑:迷信的人称神佛保护和帮助。
  梆子:打更用的器具,空心,用竹子或木头制成。
  别墅:在郊区或风景区建造的供休养用的园林住宅。
  祷告:向神祈求保佑。
  慈悲:慈善和怜悯(原来是佛教用语)。
  抽噎:一吸一顿地哭泣;抽抽搭搭地哭。
  鼻烟:由鼻孔吸入的粉末状的烟。
  基督:基督教称救世主。
  醉醺醺:形容人喝醉了酒的样子。
  4.活动提示
  (1)思考与交流
  “凡卡在信中向爷爷倾诉他遭受了怎样的苦难,表达了他怎样的愿望?”此题可引导学生精读课文第8、10、15自然段,采取自读和讨论的方式,弄清凡卡在哪些方面受到怎样的虐待:老板、老板娘打他,甚至伙计们都不放过他,他吃不饱,睡不好。要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体验凡卡内心难以忍受的痛苦,并祈求爷爷帮助他摆脱这种苦难生活的强烈愿望。
  “本文除了运用写信的方式叙述凡卡的悲惨遭遇之外,还运用了插叙的方式,请你找一找,说说它的作用。”凡卡在信中向爷爷倾诉在鞋铺当学徒所受的虐待欺凌,基调是“苦”;文中插叙回忆的内容,主要讲在乡下与爷爷一起生活的“快乐”,基调是“乐”。用记忆中的“乐”映衬“诉”现实生活中的“苦”,形成生活、情感上的对比,使人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凡卡内心的“痛”。
  (2)拓展与运用
  “你认为凡卡回到村子里去比在莫斯科当学徒更好吗?为什么?”这一问题可引导学生结合作者在凡卡写信过程中穿插了两次往事回忆来回答。其中一次是爷爷守夜的情景和乡村美丽的夜景,另一次是凡卡跟爷爷一起去砍圣诞树的经过。从这两段插入地回忆来看,乡下的生活在凡卡心里是很快乐的,但是细细品味,你会发现乡村的生活依旧是很苦的,爷爷那么大的年纪要去冒着寒冷为有钱人家守夜,那么冷的天气里砍圣诞树也得带上小凡卡……可见乡下也不是穷人的天堂。所以,即使凡卡回到乡村依然摆脱不了这种苦难的生活。这是沙俄黑暗的统治所决定的。
  “文章以作者叙述的方式讲述了凡卡给爷爷写信,请你把凡卡信中的话整理成一封完整的信。”
  5.课时安排:建议3课时。
  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凡卡》结构复杂,作者的叙述、信的内容以及对乡村生活的回忆三者交织,难以把握主次。凡卡给爷爷写信叙述苦难的学徒生活是文中的主线。教学中可采用扣主线、弃枝叶,确定教学的重点。抓住文中的重点段,引导学生讨论:凡卡受尽哪些折磨?为什么挨打?怎么挨打的?进而体会凡卡学徒时非人生活的悲惨。其次,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如“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让学生体会:“我”指望什么?从哪儿可以看出“我”的生活连狗都不如?最后,抓住文章的结尾句,让学生讨论:凡卡寄出的信爷爷能收到吗?说明什么?进而和凡卡做的美梦作比较,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凡卡给爷爷写的信断断续续,信中出现了许多省略号。这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把静止的省略号变成实在的生活内容。当指导朗读完凡卡给爷爷的信,教师可运用语言导思的方法,动情地描述:9岁的凡卡承受这非人生活的折磨,他感到无比痛苦,可又有什么办法呢?只有把希望寄托在唯一的亲人——爷爷身上,因此,(他心中有千言万语,想对爷爷诉说。)但是,(在一方信纸中凡卡又怎能倾诉完满腔的苦水呢?)在这个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推想:凡卡还受了哪些折磨?并替凡卡说出来。这种省略话的补白,就使得学生认识了它的作用,还能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增添悲剧感人的力量。

  相关资料
  契诃夫(1860~1904),全名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是19世纪末俄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写过七百多篇小说,还写了很多剧本。他的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契诃夫的祖先原是农奴,父亲曾经开过一个小食品杂货店,最后小店破产。契诃夫的少年时代饱尝了人生的忧患和苦痛的滋味。他对当时俄国黑暗的社会现实,有深切的感受和认识,他的作品无情地揭露了沙皇统治下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的丑恶现象。
  《凡卡》写于1886年,反映了沙皇尼古拉三世时,无数破产了的农民被迫流入城市谋生,他们深受剥削之苦,连儿童也不能幸免。契诃夫家杂货店里有两个小学徒,就常受他父亲的虐待。他自小了解学徒生活,同情小学徒的不幸命运,所以《凡卡》这篇小说写得真实感人,使我们从中看到旧俄时代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