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鸡》教学案例
西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课前思考】
《母鸡》是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重点是要学生学会边读边思考,学会在阅读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这篇课文又是老舍的一篇佳作,通过描写对母鸡看法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母爱的赞颂之情,文章采用了通俗化的口语,亲切生动,总分式结构条理清楚,先抑后扬的写作方法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在钻研教材时,我反复琢磨:如何做到既落实单元重点,又能抓住文章的特点指导学生学习?学习时如何走进作家的心灵,品味出名家名作的韵味来?……最终,我决定把握住以下几点:
1、紧扣文章的情感主线进行教学,即抓住作者由讨厌到敬佩的情感,引导学生学习课文。
2、针对文章的布局特点以及语言的特点,指导学生边学习边体味,为写作打下基础。
3、从读入手,边读边议,品评词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于是我便设计了如下教学思路:
一、作者简介,引出课题,读题质疑
二、带着问题,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三、从读到找,读中质疑,品中理解
四、总结特点,拓展课外,激发兴趣
【教学片断】
师:课文还有那些语句写出了作者对母鸡的讨厌?
生:我找到了这两句话:它永远不反抗公鸡。可是,有时候却欺侮那最忠厚的鸭子。“永远”这个词写出了它从来不反抗公鸡,我想是因为公鸡强壮,它不敢欺侮。而它却欺侮最忠厚的鸭子。两个不同的态度,写出了它欺软怕硬,体现了作者对母鸡的讨厌。
生:我有补充,在这里作者用了“最”,强调了鸭子的弱,连最忠厚的鸭子都要欺负,这只母鸡真令人讨厌。
师:说得好,那你能不能把你的感悟放到读中表达出来呢?
生:(读)它永远不反抗公鸡。可是,有时候却欺侮那最忠厚的鸭子。
生:我认为**读得比较流利,但是讨厌之情还没有表现出来。(看着老师鼓励的目光),我来试试吧
生:(声情并茂地读)它永远不反抗公鸡。可是,有时候却欺侮那最忠厚的鸭子。
师:他读得怎么样?
生:**同学读出了对母鸡的讨厌。“永远”和“最忠厚”两个词读重音,通过他的朗读我体会到了作者对母鸡的讨厌。我也来读一读。
多位学生朗读
师:继续交流
生:我还找到了这一句:更可恶的是它遇到另一只母鸡的时候,它会下毒手,趁其不备,狠狠地咬一口,咬下一撮儿毛来。“可恶”是令人厌恶,使人恼恨的意思,作者用了这个词可见他对母鸡的讨厌。
生:我还找到了一个词:趁其不备,就是趁人不防备的时候。文中指母鸡在欺负自己同伴时会出其不意地下毒手,非常凶狠,令人讨厌。
生:还活生生地咬下对方的一撮儿毛,真是可恶。
师:大家说得真好,在作者眼里,母鸡的欺软怕硬是那样的令人讨厌。谁愿意用读来表现你的感悟
生:(读)……
生:我认为在这里趁其不备,要读得紧张些,让人感觉出其不意。
师:我也同意你的意见,你来读?
生:(读)……
生:刚才那位同学读得非常好,我想请愿意读的同学和我一起朗读
师:把我也算上
(全班起立)(读)……
【课后反思】
这个教学片断反映的教学我认为是成功的,表现在:
1、移情悟意,换位体验
换位移情就是指人们在察觉他人情感时自己也体验与之相同的感情,使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朗读时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达到入境的水平。这个教学片断中,我先让学生感受作者对母鸡的讨厌,然后要求学生把感受用读表现出来,在读中,学生走进了作者的心灵,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2、注重朗读和评价相结合
在学生朗读后,我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评价,通过同学的互评,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
3、抓关键词,品味朗读
在教学中,学生们抓住了体现作者讨厌母鸡的一系列词语,在品味的基础上进行朗读训练,既提高了学生的朗读理解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说话的能力。
【思绪飞扬】
失败?成功?
本堂课,当我尚在兴致勃勃地和同学共赏佳作之时,下课铃声不留情地响起,预定的课堂教学进度竟然没有完成。只能带着遗憾,结束了本堂课的教学展示。细细回味35分钟课堂教学,从学生方面讲,大家学习兴趣浓厚,朗读水平随着对课文的理解逐渐提高,学生学得主动。从教学各环节的落实来看,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又十分紧凑。唯一的问题是作为教师的我在备课的时候预设就不到位(其实可以把本篇课文分成两个课时上),我却没有想到这一点,迫切的希望把一切美好的展示出来,到了临场又过于投入,竟然忘了时间,没有及时调整教学进度。
那么这堂课到底是失败还是成功呢?我问自己,同时也上网找资料,征询同行的意见。对于这个问题争议不少,不过我认为有位老师说得很有道理:“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传统的教学观是按章办事。比较多地对一种预设方案的实施,按预设的教学程序一步步操作,按传统教学观来看是比较成功的,但实际上学生是被动的,显然是不妥的。
如果课前一味按照统一的教学目标预设一堂课是不切合实际的。因为学生不是‘统一’的,基础有好有差,所以预设的目标要考虑本班学生的实际。即使有了预设的目标,还是不够的。因为教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生成的过程。课堂上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是公共的空间,这个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相应的讨论,最后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地生成许多新的东西。
课不可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研讨课作假可能性很大,失去了研讨的意义。只要是真实的课就是有缺憾的,有缺憾是真实的一个指标。因此,一堂好课要有切合实际的预设目标,但不一定必须达成。因为还要充分考虑到课堂上的生成性。”
以后的教学,我想在制定预设目标方面要下功夫,在备课不仅仅要考虑展示亮点,更主要的是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课文的内容等。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说课设计之二
下一篇:新课引入的时效性探究
零零教育社区:论坛热帖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