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自然之道》想开去
西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自然之道》是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的是作者和同伴及一个生物家向导,结队来到南太平洋的加拉巴哥岛旅游,观察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他们看到一只探头出穴的幼龟被嘲鸫啄咬时,不顾向导劝阻,要向导把幼龟抱向大海,接着,成群的幼龟得到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从巢中鱼贯而出,结果许多幼龟成为食肉鸟的口中之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
爱需要智慧,爱也要适当,否则就会变成害。这是大自然给我们的启示。
学生的学习不也是这样吗?如果教师忽略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只注意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地传授给学生,那跟以为用单纯的爱心就能帮助幼龟的游客们又有何区别呢?
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于不顾的话,我们的教学又有多少能让学生真正接受,又有多少学生的“思想火花”被我们无情的抹杀?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感官、自己的头脑、自己的性格、自己的知识基础和行动规律。正如每个人都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物质营养一样,每个学生也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精神营养。这是别人不能代替,也不能改变的。因此,决不是教师想让学生怎么样,学生就会怎么样。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代替学生感知,代替学生观察、分析、思考,代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条规律。教师只能让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认识规律、遵循规律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它要求教师应努力学习,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理论,熟悉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并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中,教师要在重结论的同时,更要重视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要把思考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放心地让学生去想去做。
教师要想使学生接受自己的教导,首先就要把学生当做不依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当做具有独立性的人来看待,使自己的教育和教学适应他们的情况、条件、要求和思想认识的发展规律。课堂上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使每个学生的思维能力都得到训练。留给学生说的机会,鼓励学生,使他们敢说、爱说,怎样想就怎样做,说错了再思考再说,留给学生合作、讨论的时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享受到思考带来的成就感。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向导为什么这样做?
下一篇:《卖火柴的小女孩》练习设计之一
零零教育社区:论坛热帖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