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魏救赵》教学设计之二

西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工整、美观地书写。
   2.感情读文,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并能用课文中的四字词语复述故事。
   3.联系上下文,感受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体会孙膑善于分析,因势利导的聪明才智。
  重难点:
   1.把握故事内容:弄清文章线索。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孙膑的聪明才智。
  教学方法:
    自我领悟法、口语表达法、讨论交流法
  教学准备:
    了解孙膑、庞涓的相关情况;三十六计;教学课件
  课时: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理清文章脉络。
   2.学习课文第一部分,了解故事的起因。
  重、难点:
    把握课文内容,弄清文章线索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有诗词歌赋、武有兵法韬略。关于中国古代兵法,你有哪些了解?
    生回答
    师:咱们班同学知识真是丰富,刚才有同学提到“三十六计”,在三十六种计谋中,你知道哪几种呢?
    生尝试回答
    师导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计——围魏救赵。(板书课题,全班齐读课题,读后质疑)可能提出的问题:
    (是谁围魏救赵?他们又是怎样围魏救赵的?围魏救赵的结果如何?……)
    师: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这个精彩的故事,去了解战国时期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的恩恩怨怨,去感受大军事家孙膑的智慧。
  二.初读课文,梳理过程:
    师:在学习课文之前,总来认识一下本课的生字词。
    课件出示:逸痹佯怠兼惶盔溃
    (1)带拼音读
    (2)去拼音读
    (3)找生读、正音
    (4)找易错字
      词语:所向披靡 势如破竹 危在旦夕 胸有成竹 乘虚而入 以逸待劳
         稳操胜券 丢盔齐甲 溃不成年 落荒而逃
    (1)齐读
    (2)指名读正音
    (3)齐读
     师:同学们扫除了文字障碍,请同学们再读这个故事,完成老师出示的问题:
    课件出示:赵国被围,向齐国求救――-()――――()孙膑投状、齐军大胜。
    (1)生A、B回答,并指名起止段落。
    (2)师归纳,总结
    师:了解了转魏救赵的经过,我相信同学一定会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A
  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2自然段)
    师:战国时期为什么会有围魏救赵这一故事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问题答案。
    师: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故事的起因?这还要从头说起。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第一部分。
    (生简要讲述)
    师:魏国野心勃勃,一向心想吞并赵国,到底魏国的军队是一支怎样的军队?从哪些描写可以看出来?请同学们用美丽的波浪线画出相应的语句,说自己的理解。
    生回答
    师:魏国的军队如此强大,在攻打赵国时,攻无不克,战无不胜,齐国为什么还要决定出兵帮助赵国呢?这不是以卵击石吗?
    生:讨论
    师:出示魏、齐、赵在国间的位置关系图,引出成语“唇之齿寒”
    师小结:严峻形势让齐国必须出兵救赵,赵而魏军如此强大,已将小小车间的邯郸城围得严严实实,齐国想去解救邯郸并不是一件易事,怎么办呢?只能智取,于是就出现了“围魏救赵”这一计。
  作业:
    抄写生字词2遍
    自主学习课文其它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感情读文
   2. 了解孙膑膑善于分析,因势利导的聪明才智。
   3. 深长能利用成语复述故事。
  重难点:
    感受孙膑善于分析,因势利导的聪明才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听写生字、同桌互相检查
   2. 说说课文主要内容。(要求基本说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二.研读课文
  (1)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师:齐国要救赵国,把这一使合交给了田忌和孙膑,咱就来了解一下这两位。
    师简介:田忌、孙膑及孙膑和庞涓两人之间的恩怨。
    师:孙膑和庞涓的斗争又开始了。救赵国而不去赵国都城邯郸,偏要去魏国都城大梁,这是孙膑使的哪一招呢?田忌起初有什么打算?后来又采取了什么办法呢?请两个同学分角色朗读田忌和孙膑的对话:
    师:(同学讨论)如果齐国军队依田忌之计直奔邯郸这次救援会是什么结果?
    (邯郸已被包围,危在旦夕,不等齐军赶到就要失守,若那时齐军再去,打了胜仗的魏军必然士高气涨,加上本身就非常强大,而齐军远道而来,军队疲惫,若与魏军硬拼,胜负难料)
    师:孙膑主张直取大梁,请同学们再读第7自然段孙膑的话,看孙膑的计谋如何?
    师:谁能用一个词语形容:(绝妙)
    师:以此看孙膑是个什么样的人?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生:(胸有成竹、稳操胜券,可以看出孙膑是一个足智多谋且对自己的战术充满信心的人)
    师小结:知已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孙膑是在充分考虑了魏军的优势和劣势的基础上,提出了“乘虚而入、直取大梁”的计谋。他对田忌说的话既有形势的分析,又有行动的策略,难怪田忌会心服口服,立即下令大军直奔魏国。
  (2)学习第三部分(4-12自然段)
    师:我们从田忌和孙膑的对话中已经了解了孙膑的计谋,那么,他的计谋是如何实施的呢?他是直接将齐国的军队拉到魏国国都大梁了吗?请同学们带着老师的问题,自由读课文第三部分:
    课件出示自读提纲:
    孙膑是臬安排的?为什么这样安排?(安排两个无名将领去攻打襄陵,一方面可以掩护齐军主力向大梁进发。另一方面“无名将领”的战败,可让庞涓入松警惕。正因为庞涓放松警惕,孙膑的计谋才得以实施)
    魏王见齐军向自己的都城逼来,顿时惊慌失措,忙叫庞涓回来救驾,这时魏军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结合课文回答
    师:孙膑出其不意的举动令魏军人心惶惶。孙膑的计策不仅从体力上打败了对手,更从心里上战胜了对方,魏军与最初攻打赵国时有了天壤之别,这样的军队,战斗力已大大下降。然而,足智多谋的孙膑并未真去攻到大梁,他是怎样的?结果如何?我们继续往下看。
  三.学习课文第四部分(12-14段)
    师:请同学自读第四部分
    师:1.孙膑设埋伏的地方为什么要选在桂陵?
      2.精疲力竭的魏军在进入孙膑的埋伏圈后是个怎样的状况呢?
    生:据课文回答
    师:同学们,孙膑最初“胸有成竹,稳操胜券”,最后大获全胜;魏军最初“所向披靡、势如破竹”,最后“丢盔弃甲、溃不成军”。从中你体会到什么?动笔写一写
    生:反馈
    师:同学们,老师有一个疑问想问大家,按照孙膑的说法,当时的大梁只剩下一些老弱残兵,那么他为什么不让齐军直接攻打大梁,而要在桂陵设伏呢?
    生:据理解回答
  四.讲述故事,感受人物形象
    1.读了这个故事,你认为孙膑是个什么样的人?(善于分析、因势利导、足智多谋)
    2.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呢?
    3.读了这个故事,老师想给大家提个更高层次的要求,利用成语复述故事。
    4.全班交流总结三十六计
  五.作业
    1.课后练习题
    2.课余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板书设计:
       赵国被围,向齐国求救――田、孙商议,直取大梁――佯攻襄陵、围魏救赵――孙膑设伏,齐军大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