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遂自荐 》赏析

湘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解题】
  本文节选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标题是编选者加的。《史记》的列传,记叙历史上不同阶层有影响人物的事迹,通过他们的事迹反映出历史面貌。其中有统治阶级中的将相,也有平民;有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也有刺客、游侠和倡优。有以一人为主的专传,如《魏公子列传》;有记叙数人的合传,如本篇就是平原君和虞卿的合传;有“以类相从”(把行事相类性质相同的归在一起)的类传,如《刺客列传》;此外,还有不专记人物而是综合性的记述,如《货值列传》等。

  节选部分记叙毛遂在秦兵围攻赵国都城邯郸的危急时刻,自我推荐跟随平原君去楚国谈判合纵抗秦获得成功的事迹。当时的情况是:公元前260年(赵孝成王6年),秦昭王派将军白起在长年(在今山东省高平县西北)大破赵军,活埋赵国降卒40万人。前258年,秦军进围赵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赵国分别向魏、楚等国求救。最后终于打退秦军,解了邯郸之围。

  【注评】

  秦之围邯郸(hán dān),  围:围攻。之:用在主谓短语的主谓之间,取消短语的独立性,使它成为时间状语。
  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zòng)于楚。  使:派遣,有“派……做使臣”的意思。平原君:即赵胜,是赵惠文王(赵孝成王的父亲)的弟弟,平原君是他的封号。平原,地名,今山东省平原县。胜初封于平原,故以其地为号。合从:本是战国时策士苏秦等提出的一种策略,指山东齐、楚、燕、赵、韩、魏六国联合抗秦。这里用如动词,指赵国打算推楚为盟主,订合从之约,联兵御秦。从:同“纵”。于:到。
  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  约与:约请,邀请。食客门下:通称食客。门下,指食客中派有差使的“门下舍人”。“有勇力文武备具者”是定语后置,备具:全都具有。偕:一同去。〇提出中心事件和有关的人物、地点及背景,写背景,用个“围”字,突出赵国处于困境,说明“合从于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平原君对随行人员的要求之高,反映完成任务的艰巨性。
  平原君曰:“使文能取胜则善矣;  使:假使,假如。文:这里指和平手段,与上句表才能的“文”。含义不同。取胜:获得成功。则:就,表顺承关。“使……则……”,表假设关系的复句形式,可译为“假使……那就……”〇与上文“文武备具”的“文”相应,说的是“合从于楚”的一种可能的方式。下文说明,平原君的这一估计是不现实的。
  文不能取胜,则歃(shà)血于华屋之下,  歃血:以口稍微吸取盟誓时所用畜禽的血,这是古代盟誓取信的仪式。则:就,那就。华屋:漂亮的堂宇,指朝会或议事的屋子。于:在。这一句也是个假设关系的复句,只是开头省略了一个“使”。〇设想“合从于楚”的可供选择的另一种方式,与上文“文武备具”的“武”字相应。
  必得定从而还。  必得:一定要。得,获得结果。〇概括上面两句,意思是不管用哪种方式,都一定要使楚王答应合纵,这表明平原君完成使命的决心。
  士不外索,  士:指随从的文武备具之士。不外索:不到自己府门外去找。索,找,求取。
  取于食客门下足矣。”  于:从。足:足够。矣:了,表示确有把握的语气。〇是“士不外索”的补充说明,表现平原君对他的食客门下的才能的乐观估计。
  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无以满二十人。  得:获得;找到。余:其余。无可取者:没有值得取用的人。无以:动词(无)与介词(以)的结合形式,一般用于谓语动词之前,对某种事物赖以实现的条件、办法等加以否定,意思是“没有用来……的人(东西、办法)”,可译为“没有办法。”〇说明平原君原来的乐观估计不符合实际,为毛遂自荐创造条件。
  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  门下:派有职事的食客。有……者:有个叫……的。“有”的宾语兼作下文的主语。前:方位词用如动词,走向前去,这里指走到平原君面前。自赞:自我介绍、推荐。于:向,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遂闻君将合从于楚, 君:对人的尊称,可译为“您”。于:到,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
  约与门下食客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一人,  以上都是“闻”的内容。“闻”的宾语由一个复句(包含四个分句)充当。 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愿:希望。即:就,副词,表示在某种情况和条件下自然怎么样。以:用,拿,介词。遂:毛遂自称,可译为“我”。备员:凑足人员的数额,凑数。而:连词,这里可不译出。唉:吧,表祈使语气。〇毛遂自荐。“备员”二字反映毛遂此时的谦抑和善于辞令。
  平原君曰:“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  处:居住。“处”后省介词“于”(在)。胜:平原君(赵胜)自称,可译为“我”。门下:家里,与“食客门下”的“门下”含义不同。于此,到现在。矣:了,表示事物的既成状态。〇平原君对毛遂的请求不置可否,却向他提出这么个问题,说明要对毛遂有所了解再作决定。
  毛遂曰;“三年于此矣。”〇答得简单、干脆,却引出了平原君的一番议论。
  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  夫(fú):发语词,表示一种要陈述事物的特征或阐发议论的语气,不需译出。贤士:有才德的人。处世:这里指生活在社会上。之:用于主谓短语的主谓之间,取消短语的独立性,让它做全句的主语。也:表句读上的停顿,并指示下文。
  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xiàn)。  譬若:譬如;好象。锥:钻子。之:用于主谓短语的主谓之间,取消短语的独立性,让它做句子的宾语。其:它的,代“锥”。末:尖端;末梢。立:立即。见,同“现”,显现出来。〇用比喻说明贤士处世的特点,意即贤士与世人接触,他的才能很快就显露出来。
  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  左右:侍从;身边办事人。未:不曾,有所称诵:称赞你有什么(才德)。有所闻:听说你有什么(才德)。有所:相当于“有什么……。”指示代词“所”与动词(称诵、闻)相结合,构成名词性“所”字短语,作“有”的宾语。 是先生无所有也。 是:这,代上面两句的内容。无所有:没有什么(才德)。也:表肯定语气,可译为“呀”。〇根据三个方面的情况,言毛遂都不符合条件。
  先生不能。先生留。”  不能:指不能“备员而行”,故接着说“先生留”。
  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  臣:古代表示谦卑的自称,不限于对天子、国君才这么称呼。这里是毛遂自称,可译为“我”。乃:才。“囊中”前省介词“于”(到)。耳:表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y?ng)脱而出,  使:假使,如果。蚤:同“早”。得:能够。乃:就。颖脱而出,整个锥锋都露了出来。颖,本指禾穗的芒尖,这里指锥子的锋。而:连词,它的前一部分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或状态,对后一部分起着修饰作用。这里可不译出。
  非特其末见(xiàn)而已。”  非特:不仅;不只是。其;它的,代“锥”。而已:表示阻止的语气,译时可仍用“而已”,或译为“罢了”。对其决定避而不谈,只就其比喻委婉地说明自己不是如他所说的那样,表现出毛遂勇于承担重任和豪迈的气概。
  平原君竟与毛遂偕。  竟:终于。偕:一同(去)。〇“竟”字,暗示“与毛遂偕”这一情况有点出人意料,联系上文“先生不能,先生留”,更能看出这一点。
  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发也。  相与:互相,共同。目笑:用眼色表示讥笑。目,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之:他,代毛遂。而:连词,表转折,可译为“可是”“却”。未发:没有说出口来,指没有把讥笑毛遂的话说出来。也:表陈述语气,可不译出。〇这一句写出“十九人”的复杂的心理:一方面不相信毛遂真有才能,认为他在吹牛,因而忍不住讥笑;一方面碍于平原君的面子,又不好说出口来。“目笑”二字,还表现出十九人自负的神态, “未发”二字,又表现出他们的世故。

  记叙平原君到楚国去合纵的准备工作和毛遂自荐的情况,反映了平原君、毛遂等有关人物的关系。这种关系将随着事态的发展而产生变化。本段内容虽简单,却写得曲折有致。如平原君先认为所需“文武备具”的二十人取于“食客门下足矣”,却偏偏“余无可取者,无以满二十人”。写平原君对毛遂的态度,先认为他“不能”,决定“先生留”,结果又“竟与毛遂偕”,这样,又终于满足了二十人。

  毛遂比(bì)至楚,与十九人论议,十九人皆服。  比:至,等到,至:到达。皆:都。服:佩服;钦佩。〇议论当中,初步显示其才能。“皆服”二字,见“十九人”态度的改变,既与上文“目笑”相映成趣,又为下文“先生上”张本。
  平原君与楚合从,   楚:指楚考烈王熊完。合从:这里作动词用,指谈判联合御秦的事。〇开始写:合从于楚”这一主要事件。
  言其利害,日出而言之,日中不决。  言:谈论。其:它的,代合从。而:连词,所连接的前一部分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就”。从:即合从。日中:太阳正顶,中午。不决:指没有做出合纵的决定。日出,日中,都是时间状语。〇以上为第一层,记述谈判的不顺利,不易成功,暗中与上文“文不能取胜”相应,又为下文写毛遂“上”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