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演绎课程目标的尝试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周益民老师《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的教学片段,眼睛不禁为之一亮。年轻的周老师用自己的教学实践把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演绎得有声有色、丝丝入扣。说真的,没有一定的理论领悟力和课堂调控力是很难做到的。

  新课程实施以来,尽管一线教师对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有了一些理性的认识,也初步明白了课程目标从单一走向多元的意义所在,但要真正在课堂上化为自觉的教学行为,还是有相当距离的。语文教学中,特别是阅读教学在某些地区和学校曾经或正在出现一些偏差:例如,教学实施中,三维目标简单相加、平分秋色,结果是知识与能力目标落不到实处,没有依托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显得空泛苍白,过程与方法流于形式。又如,因为课标提出“不要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于是,教学中避知识不讲,绕能力训练而行,知识能力目标人为地弱化或缺失,这种简单相减的泛人文化教学,又导致了许多语文课不像语文课,而成了文化百科课、民情风俗课、课本剧表演课等等。以上种种对课程目标的诠释,实质上都是对新课程精神的一种误解。

  课程目标是教学设计的准绳,是教学实施中的规约,更是教学评价的依据。中国有句谚语:“提领而顿,百毛皆顺。”课堂上,正确处理课程目标的关系,课改就会相应地顺利些。否则,教学中还会出现更多的困惑。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实施新课程目标呢?我想就周老师的教学片段,说点自己的想法。

  周老师的教学片段,凸现其新的知识观、学生观,这正是他能落实三维目标的关键所在。新课程各科课程皆是从三个维度来厘定课程目标的,那么要区分学科与学科之间的本质特征,只能是“知识与能力”目标,也就是说“知识与能力”是一门学科中对学生而言最有价值的知识点,也是学科中最基础的目标,失去它,也就失去了其学科独立存在的价值。对我们语文教学而言,“字词句篇,听说读写”仍是我们教学的“抓手”,同时也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依托。舍此“抓手”,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这儿,关键的问题是你如何看待知识能力的取向。课改前曾过分强调知识技能的确定性,把知识技能视为普遍的、僵化的、外在于人的供人掌握的东西,由此导致“内容本位”“教师中心”的课程体系。而新课程,不再把知识技能看成是凝固不变的东西,而是合理承认它的不确定性,认为知识技能的本质在于人们通过它而进行批判性、创造性思维并由此建构出新的意义。因而知识技能获得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从而形成“探究本位”“学生中心”的课程体系。

  周老师深谙此道,在每个教学片段开始,他都选择了一个足以统领整体的知识点:“诗人为什么说大自然是绿色的?”“诗人为什么说大自然是课本?”“课本”是全诗的“意象”所指,“绿色”是全诗的“诗眼”。这两个知识点如果放在课改前,是“确定”而不容更改的,教师只要“告诉”,学生也无需思考。而在这儿,周老师却把它作为仅供学生进行反思、质疑、批判、创造的“抓手”,目的是要让学生自我开掘,发现“自己的课本”、寻找“心中的色彩”,力求在学生心理图式和文本图式之间架起一座互为融通的桥梁,以便和文本平等对话创造条件。于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自然有绿树、翠竹、碧草、青山”,所以大自然是绿色的;也可以观照自己的主观感受:“因为绿色象征生命,象征活力”,所以大自然是绿色的;还可以整理加工自己的语文积累:“认为大自然是红色的”、“白色的”或索性是走入自己内心“认为大自然是彩色的”。教师的启发引领、联想推演,让学生探究出了一个五彩缤纷的大自然。

  就是这么一个过程,原来知识的意义被重新建构:“同一个大自然,各人的体会却可以不一样”,这是因为“现实的自然和心中的自然的关系”所致;就是这么一个过程,学生学会了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自然,用别人的态度来反观自己,用自己的情感去理解别人,用作者的诗情来体悟人生;也就是这么一个过程,学生的阅读心境一下子与文本的语境打通、连接甚而同化。对话的平台已经建起,对话的语流必将畅通无阻。当老师带领大家“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去体会他心中绿色大自然”时,诗中的声音、色彩,定是自己能感受得到的声音、色彩;诗中的早晨、黄昏,定是自己曾经走过的早晨、黄昏;诗中满怀的豪情、宽广的胸襟,定是自己正在扬起的理想风采。“绿色”虽然还是“绿色”,“课本”虽然还是“课本”,但“山已不是原来那座山,水也不是原来那个水”。“绿色”“课本”已经有了新的更深的含义,这是师生共同艰苦跋涉,奋力思考而得到的新义。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在这一意义的追索中得到了升华,同时,它又激励着学生进入一个更新的阅读期待,激励着学生站在一个更高的对话平台,俯瞰一个更加崭新的世界。

  三维目标在周老师课堂上水乳交融,不着痕迹。既完成了学科任务,也完成了"立人"的任务;既训练了学生分析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实用性思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与上述思维方式相对应的语文能力,即探究能力、审美能力和应用能力。

  由此可见,知识与能力目标是一个显性目标;过程与方法是显隐兼顾的达成性目标,是对所选择的知识与能力的反思、批判与应用,唯有如此,知识能力的意义才能被不断重新建构起来;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伴随着对知识能力的反思、批判和应用所实现的个人倾向性的提升,是一个隐性、渗透性的目标。三者互伴互随,始终贯穿教学全过程。

  欣赏周老师的教学片段,留下的思考远不止这些。限于篇幅,就此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