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之六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材简解:这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实际上是一篇人物简介。讲的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经过:热爱历史,积累史料;受父嘱托,整理史料;横祸受刑,忍辱写史;耗尽心血,完成《史记》。四个自然段,条理清楚。其中,“发愤”是文章的文眼。“发愤”的原因有两点:一是父亲临终嘱托,二是李陵之祸受刑。因此,文章二、三自然段是重点段。
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4.激发阅读《史记》的兴趣,并能搜集其中一两个故事,在同学之间交流。
重点、难点:
1.司马迁是怎样写出《史记》的,是重点。
2.为什么司马迁写《史记》可称为“发愤”,是难点。
设计理念:
1.理清平实语言的先后顺序,进行思维训练,为复述打基础。
2.深切体会司马迁遭受到的奇耻大辱,体会司马迁郁结在胸中的“愤懑”不平之气,在这种情况下的努力写作,就叫做“发愤著书”。
设计思路:
分四个层面进行教学:第一个层面读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能简要地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二个层面体会司马迁遭受的奇耻大辱。理解他在这种情况下,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地写作,就叫“发愤”写《史记》;第三个层面,抓住“前无古人”、“生命”这两个词,结合课文体会司马迁及《史记》中所体现的一种人本思想,以及这种思想可能带来的生命危险;第四个层面,在以上三个来回的基础上复述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解题: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司马迁是个什么人?请大家各自读课文后回答。
学生回答后出示简介: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二、初读课文,读懂每段,概括主要内容
(一)各自读。
(二)讨论每段的内容。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段主要写什么?
学生讨论后出示:热爱历史,积累史料。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理解“平生”(一生、终生),思考:这段主要写什么?
学生讨论后出示:受父嘱托,整理史料。
3.指名读第三自然段,正音:“横祸”中的“横”读hèng。
师:.这里为什么用“横祸”而不用“灾祸”?
(“横祸”指意外的祸患;“灾祸”指祸害,没有强调他的意外性。)
师:从哪里看出是“意外”的祸患?
(从“正当他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飞来”、“突然”看出是“意外”的。)
“鸿毛”指的是鸿雁的毛。鸟的羽毛当然很轻。讨论:这段主要写什么?
学生讨论后出示:横祸受刑,忍辱写史。
4.指名读第四自然段,思考:这段主要写什么?
学生讨论后出示:耗尽心血,完成《史记》。
(三)讨论:这篇课文主要写什么?
(写司马迁写作《史记》的经过。首先,他热爱历史,掌握大量的历史资料;其次他受父嘱托,每天整理史料:接着写他在横祸受刑后,忍辱写史;最后写他耗尽心血,完成《史记》。)
三、学习本课生字
狱 酷 刑 泰 耻 摊 隶 耗
注意:“刑”读后鼻音;“酷刑”中的“酷”为“残酷”;“泰山”,古人以泰山(山名,在山东)为高山的代表,常用来比喻敬仰的人和重大的、有价值的事物;“隶”为汉字形体的一种,(我们现在这几个生字就是隶体的字,叫“隶字”。)
四、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 指名读这一段。思考:司马迁为什么能够“热爱历史,积累史料”?
(第一,“司马迁出生在黄河岸边的龙门”(也就是今天陕西韩城的南部),讲他对历史的喜爱源于母亲河的熏陶。第二,“古代英雄的故事”令他“十分激动”,源于历史人物故事的感染。第三,“受父亲的影响”,使他“大大充实了自己的历史知识”(司马迁10岁时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第四,“四处游历”,“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20岁,司马迁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一带,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
2. 此处为什么用“游历”而不用“游览”?
生:“游历”指到远地游览,强调的是一种经历,是“行”;“游览”强调的是看。
师:结合句子,看看司马迁在“游历”过程中做了什么?(“广交朋友,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看出司马迁在“游历”的过程中不仅仅有“看”,还有询问与探听、考察与采集,从朋友的口中了解此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此处强调的是一种经历,所以用“游历”。)
3. 出示第一段文字,指名一名学生边读边给这段文字加标点。
司马迁出生在黄河岸边的龙门。…………………………他还四处游历,广交朋友,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此设计意在进行一种思维训练、为学生复述课文作准备。)
4. 齐读这一段。
第二课时
一、深读课文,读懂“发愤”,体会人物精神
师:同学们,上一堂课我们通读了课文,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通过学习第一段,我们知道,司马迁出生在黄河岸边的龙门,他的父亲是一位史官,他读过万卷书,行过万里路。这些使得司马迁具备了成为一名普通史官的条件。但后来司马迁却成为“伟大的史学家”?(课件示“伟大的史学家”且让“伟大”成为红色)他“伟大”在哪里呢?这就是我们这堂课要学习的内容。(齐读课题)“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师:请大家打开课本,快速地浏览课文,看看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原因是什么?(用笔在“发愤”词下加着重号)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相机出示:
1.想为“古代英雄”写一部史书。
2.父亲临终嘱托。(我们祖先很强调“孝”。完成父亲的这一遗愿,不辱没祖先,这是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一个重要原因。)
3.李陵之祸受刑。(人生受到重大的打击。)
(同学们一般只会答出一二两点。这时,我的引导是:如果仅此两点原因,那么题目中的“发愤”完全就可以写成这个“发奋”。然后引导学生去看课文第三自然段的一二句话,点出这位将军是“李陵”,再出示板书。)
师:司马迁又是怎样“发愤”的呢?先来学习文章的第二自然段。
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2.讨论:司马谈为什么“泪流满面”?
(因为“他立志要编写一部史书”,但由于身体的原因却没有完成,他痛苦、遗憾。同时,他要用这种形式告诉司马迁完成这部史书对他来说多么重要。这满面的泪水中有痛苦,有遗憾,有无奈,还有一份沉甸甸的交代。)
师:谁来读读父亲的临终“交代”。(指名一生读)(若学生没有把“千万”重读,师说:司马谈临终交代时,哪个词会特别强调?再找一生读。)
师:这里的“千万”你为什么读成重音?说说你的理解。
(作为史官的司马谈深知,司马迁接任他的职务在朝廷为官,什么样的事情都会遇到。他可能会春风得意得到皇帝的宠爱,也可能会遭谗被贬。“千万”暗含着不管在哪种情况下都不能忘了写这部史书。)
师:在这临终嘱托的“泪流满面”中,我们看到了一位史官至死不渝的追求。在这临终嘱托的话语中,有任务的转交,更有理想的传递。读“司马谈临终之时——”引读这句话。
3.师(补充资料):后来,子承父业。司马谈死后两年,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职务,任太史令,职掌天时星历,管理皇家图籍。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这一自然段中是怎样写他发愤写《史记》的?(指名一生读)
师:这里为什么用“嘱托”而不用“嘱咐”?
(都有“嘱”,即都有告诉的意思。但“嘱咐”是告诉别人办法;而“嘱托”是告诉别人“任务”,有“托付”的意思。因为父亲把写一部史书的任务交给司马迁去完成,有委托重任的意思,所以用了“嘱托”。)
师:从哪里看出司马迁把父亲的话语铭记在心?(“牢记”“每天”)说说你的理解。读出你的理解。(指名读,齐读)
师:“发愤”在这里的意思就是“勤奋努力”。(板书:勤奋努力)
学习第三自然段
师:正当司马迁开始聚精会神、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告诉我。(给出“略长”的时间让学生思考,指名学生读相关内容。)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之五
下一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词语教学一得
零零教育社区:论坛热帖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