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读”与“精读”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人类知识如烟海,而学海无边,人生有限,这些也许都是老生常谈的话题。当一个人漫游在知识的大海里,就会觉得茫茫无际,同时感到人生的短暂。诚然,要想利用自己的有限生涯,探寻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的奥秘,必须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正确处理“略读”与“精读”的关系。这也是每个求学者值得探讨的问题。
  要处理好“略读”与“精读”的关系,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没有目标,会造成盲人摸象的笑话;没有目标,学习时抓住啥就看,信手拈来就读,其后果也是不堪设想的。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王国维,时人称其学识渊博,治学态度严谨,深为后世所推崇。他在《人间词话》里说过:“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依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干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三种境界,使我们想到做学问的门径。我们初接触大学的课程,多数同学苦于无从入手。第一境界启迪我们,先要登高远望,对自己所要瞄准的目标,涉猎的领域,作一番鸟瞰式的大体了解。再从实际出发,请阅历深久、经验丰富的老师给我们作向导,确定必要的读书科目、书名、顺序和进度,这样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境界,也即是所讲的“略读”。这比起来有些漫无计划、急于求成的读书方法,就显得略高一筹。如果说第一境界是万里长征的坚实起步,那么,第二境界就是万水千山的漫长征途。在学习上有无一股“衣带渐宽终不悔”的韧劲,肯不肯花一番“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苦功,这也是成功或失败的关键。有道是;“涉浅水者见鱼虾,涉深水者见蛟龙”。可见功夫深浅,得益殊异。古代虽有“梦中食花”之类的趣谈,可谁见过“梦笔生花”的“绣囊”曾落进过懒汉的口袋中呢?
  “略读”但求会意,“精读”务需甚解。鲁迅先生曾劝诫青年人“多读多样的书,即使和本专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读”。“略读”只要了解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并非去弄懂弄通。古人也是如此,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成在一起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诸葛亮才算会读书。事实上他的知识更广博,学问更精深。宋代人陆象山更是直接了当地说;“读书且平于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正是他“略读”的经验之谈。“精读”时,须专心致志,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要想探究某一作品的精华所在,须在字里行间斟酌、推敲,反复琢磨,以求其是。对于一些典范的、优美精湛的、颇能引人入胜的作品,要融会贯通,化为已有。“精读”作品时,要想真正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作者作品的现实意义,更为需要一种坚韧不拔的毅力。有的文学作品起伏跌宕,似火山爆发,以浪漫主义的弃放激情,呼喊出一种崭新的世界,唤起人们的觉醒,给人们一种巨大的鼓舞力量;有的作品如涓涓细流,象穿山越林的小溪悦耳动听,给人们精神生活的美好感受;有的作品笔调幽默诙谐,婉转风趣,象一把利剑投向敌人;有的作品以辛辣无比的笔锋,无情地鞭挞了封建统治者,深刻地揭露旧世界吃人的本质,有力地抨击了一种罪恶的社会制度;有的作品如阳春白雪,从作品中透露出时代的气息;有的作品以满腔豪情,讴歌赞颂美好的幸福生活,使人们憧憬那光辉的未来。……阅读这些作品时,要把“略”与“精”有机地联系起来,使之浑然一体。
  古语云:“万物皆有理,若不知穷理,如梦过一生”。布鲁诺留给后人两句充满豪情气概的诗:“展翅高飞信心满,晶空对我非遮拦”,是的,浩渺无际的知识太空对每—个人都是敞开着的。让我们象展翅的云鹰那样抬望眼、冲霄汉、穿云雾、览众山吧!当你能够恰当地运用“略读”与“精读”的方法的时候,新的发现,新的火花,新的意境,新的创造即将展现在你的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