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之都维也纳》教科版教学参考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②初读课文,感受“音乐之都”的风韵。
  一是要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流畅。二是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可以根据课后思考题,在默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问题:你觉得维也纳是个怎样的城市?然后互相交流读文后的感受。
  ③细读课文,触摸“音乐之都”的灵魂。
  课文语言简洁、优美,对维也纳的介绍层次清晰、明快、有详有略,如音乐般缓急有致。教学时切忌逐段分析讲解,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段落和语句,边读边思考、想象,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可以参考以下的环节:
  第一步,探寻被称为“音乐之都”的原因。先请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为什么说维也纳是“音乐之都”,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叙述的,在文中画出相关的句子。然后组织交流: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的城市;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在维也纳,歌剧院、音乐厅星罗棋布,其中以创建于1869年的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最为著名,被称为“世界歌剧中心”。
  第二步,触摸“音乐之都”的文化内涵。
  首先,可引导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一是为什么说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二是为什么说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的城市,三是为什么说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四是为什么国家歌剧院被称为世界歌剧中心”。
  接下来,请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最想研究的一个问题,认真仔细地读课文,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寻找答案,并将自己读后的感受与学习伙伴交流,在学生充分研读的基础,教师组织交流。
  组织交流时,教师要把理解、想象与朗读结合起来,尤其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在读中想象,在读中感受音乐之都强烈的音乐文化氛围。
  比如交流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说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可以先理解“摇篮”的意思,接着请学生朗读课文,在学生的朗读中,教师播放其中一位音乐家的乐曲(如《蓝色多瑙河》)。学生读完课文,听会儿音乐,教师再作激情引导:维也纳曾是那些著名音乐家生活、学习、进行音乐创作的地方,对他们一生的成就产生极大的影响,从这里走出了一个个音乐巨子———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海顿、施特劳斯,正是他们造就了欧洲的古典音乐。这样的一座城市难道不是“音乐之都”吗?最后,在音乐声中师生共同朗读课文。
  交流其他三个问题时,要注意的几个关键是:
  第二个问题(课文第3自然段):先请学生交流自己读懂的内容,然后交流“到处可以看到”、“多用音乐家的名字命名”、“就连……也用……”,交流时根据学生回答展示图片文字等资料,最后读出浓浓的音乐氛围。
  第三个问题(第4自然段):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读着这一自然段你仿佛看到什么?闻到什么?听到什么?你感觉到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读出你的感受。(悠扬的乐声掺和着花草的芬芳,在晚风中飘溢、回荡,真让人心情舒畅)然后配乐指导朗读。
  第四个问题(课文第5、6自然段):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学习了这部分内容,你感受到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怎么样?接着交流歌剧院的宏伟壮观,出示相应图片让学生欣赏。然后交流它在全世界的巨大影响,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歌剧院中浓浓的音乐氛围。然后指导朗读。
  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充满激情地总结:“没有音乐就没有维也纳”,是的,音乐就代表着奥地利首都维也纳。这座“音乐之都”的风光景物、行云流水,孕育了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施特劳斯父子、勃拉姆斯等音乐巨人,给世人留下无数不朽的乐章。歌剧院、音乐厅几乎遍及全城,以音乐家命名的街道、会议厅、剧院、公园比比皆是;在公园、广场或大街小巷,到处可见音乐大师们的雕塑、故居或墓地。维也纳每天都沉浸在悠扬的乐曲之中。自然、历史和人文的胜景为我们提供了丰盛的大餐。
  第三步,诵读课文,积累记忆。可以请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展开朗读和背诵。
  ④领悟表达的方法,学习作者的写法。从阅读中学习作文,是“取法乎上”的方法。2、3、4自然段是通过先概括后具体的方式进行描写的,这样的写法条理清楚,事实明白。引导学生在体会朗读全文的基础上说说从课文中学到的表达方法,并结合课后练习引导学生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2.积累内化。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段落。
  (2)把读课文的感受写下来,可以写在课文空白处,也可以写在另外的笔记本上。
  3.迁移练习。
  (1)识字和写字。注意“饰、坪、掺”等字的读音。练写课后的9个生字,注意写好“巷、谐、煌”等容易写错的汉字。要注意强调正确的写字习惯。
  (2)填写恰当的词语。
  ()的歌剧院()的维也纳()的多瑙河
  (3)读课后习题2中的句子,体会加点词语的意思以及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4)找出课文中打比方的句子或自己感兴趣的段落抄写下来。
  4.语文践。
  课外搜集与维也纳这座城市相关的自然风光图片或文字资料,为后面的图片展览做准备。

  资料
  〔音乐之城———维也纳〕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位于多瑙河南岸、阿尔卑斯山北麓的小盆地中,城市依山傍水,绿荫环绕,景色秀丽,自然环境十分优美,被称为“多瑙河的女神”。维也纳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名城。18世纪以来成为欧洲古典音乐的中心,华尔兹舞曲的故乡。作为音乐名城,维也纳拥有众多的歌剧院、电影院,各式各样的音乐厅遍布全城。最显赫的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建于1869年,是一座古罗马式建筑,这里曾经首演过莫扎特和贝多芬的作品,19世纪欧洲所有著名歌剧作家的作品,都在这里上演过。1945年毁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炮火,1955年又按原来的样式重新建造。每年这里都有音乐比赛,是全世界的歌剧中心。漫步维也纳,几乎到处都可以看见音乐对这个城市的影响。许多街道、公园、剧院、会议厅等都是以世界著名的音乐家的名字来命名的;不少著名音乐家的雕像矗立在花园里或广场上。在内环路的城市公园里,可以看到伟大的约翰?施特劳斯正在聚精会神地演奏小提琴;沿着内环路,还会看到贝多芬、莫扎特等音乐大师的英姿。这些音乐大师都曾在这座音乐名城度过多年音乐生涯。
  维也纳的城市布局层次分明。415平方千米的市区,分为“三环一带”,即内城、外城、郊区和一条玉带般的多瑙河。内城街道狭窄,有许多政府机关和历史建筑物。19世纪在拆除城墙的基础上建设起来的环形马路(内环路),宽50米,长4千米,沿街分布着现代化建筑群。外城是维也纳最繁华的商业区和主要的住宅区。外环路的南面和东面是工业区;西郊一直伸展到森林边缘,有众多的公园、宫殿和别墅,参天的山毛榉环绕城市,构成了闻名世界的“维也纳森林”。
  历史名城维也纳,一直是东、西欧的重要门户,波罗的海和亚得里亚海之间的交通要道。除了纽约、日内瓦以外,它还是第三个驻有联合国机构的城市。
  只要提起维也纳,人们自然会联想到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海顿、约翰?施特劳斯等这些音乐大师的名字,因为这里是著名圆舞曲华尔兹的故乡,也是欧洲许多著名古典音乐作品的诞生地,一直享有世界音乐名城的盛誉。18世纪这里是欧洲古典音乐“维也纳乐派”的中心,19世纪是舞蹈音乐的主要发祥地,世界各地许多著名音乐家曾来这里居住,从事创作和演出活动。
  〔贝多芬(1770—1827)〕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父亲是宫廷歌手,他自幼从父学习音乐。1792年起定居维也纳,以教学、演出和创作为生。1798年起听觉渐衰,1820年后两耳失聪,但仍坚持创作。贝多芬毕生竭力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在欧洲音乐史上,继承海顿、莫扎特的传统,吸取法国大革命时期的音乐成果,集古典派的大成,开浪漫派的先河。他善于运用广阔发展的对比主题,富于动力的和声,使奏鸣曲式发展成戏剧性的结构,赋予管弦乐曲以具有交响性构思的配器。他的创作成就,对近代西洋音乐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其主要作品有交响曲9部(以第三《英雄》、第五《命运》、第六《田园》、第九《合唱》最为著名)、钢琴奏鸣曲32首(以《悲怆》《热情》等最为著名)、钢琴协奏曲5部、小提琴协奏曲一部,弦乐四重奏16部等。
  〔莫扎特(1756—1791)〕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自幼从父学习钢琴、小提琴,并开始作曲。1761年随父往德、法、英、荷等国旅行演出。1769年三度游历意大利各地,演出其所作歌剧。后曾任大主教宫廷乐师。其作品清丽流畅,结构精致,除奠定了近代协奏曲形外,继海顿之后进一步丰富了交响乐与室内乐的表现力。主要作品有意大利式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德意志民族歌剧《魔笛》等,交响曲49部(以1788年夏所作降E大调、g小调、C大调三部最为著名)及各种独奏乐器的协奏曲、钢琴奏鸣曲、各种室内乐,等等。
  〔舒伯特(1797—1828)〕奥地利作曲家。生于教师家庭。早年在维也纳宫廷唱诗班做歌童。曾任小学教师助手,后以音乐创作为业。在生活贫困,疾病侵扰的情况下,他创作了大量作品。其作品以歌曲最为著名,共有600余首,提高了歌曲的艺术表现力,加强了钢琴伴奏的作用。代表作为《魔王》《野玫瑰》《流浪者》,以及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冬日旅程》等。所做十部交响曲中,以《b小调交响曲》、《C大调交响曲》最为著名。此外尚作有室内乐、管弦乐序曲、钢琴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