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如茉莉——《爱如茉莉》课堂实录及点评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教师课前板书: 平淡无奇 洁白纯净
          缕缕幽香 袅袅清香  爱如茉莉
          弥  漫 诗  意
  课前交流:请同学们读老师的名字。

  一、引入。
  齐读课题。
  师:这些词语哪些同学来读。
  指名读(2名同学),齐读。
  师:这三组词语都和茉莉有关,茉莉是什么样的?在同学们心中是什么样的?用上一两个词语来描述,说一句话或者两句话。
  生:我心中的茉莉,平淡无奇,开出的花缕缕幽香。
  师:开出的花—散发出缕缕幽香,要不别人听不懂,再说一遍。
  (学生说)
  (一学生描述,用了三个词)
  师:词语在运用中才能会用,才能变成自己的语言。还能说吗?
  (生用上了平淡无奇、洁白纯净、诗意)
  师:谁能说得更具体一些,更丰富一些。
  (生用上了六个词语,师表扬)
  师:能说两句话吗?只要开口说话,老师就高兴。
  (学生反应不积极,沉默了一会)
  生:富有诗意的茉莉,平淡无奇,但散发出缕缕幽香……
  师:学课文时可以看到很多词语,不但会记,还要会用,学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
  评价:这部分的设计意图,一是让学生会读文中的重点词语,二是说话训练,让学生在理解词语包含的意思的同时学习运用。这两种目的都隐含在具体的要求之中,设计上了无痕迹,开始已经有了浓浓的语文味。
  反思:学生现场反应不是很好,一是因为对课文不很熟悉,所以读词,说话不流畅;更主要是平时缺少这样的训练,所以不能很好理解教师的意图。可以看出,一个语文教师的教学思路决定了学生的语文学习的程度。语文教师应该引领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并且能够引导学生在不断的尝试运用中,更深层次品味语言,培养对语言独特的感受能力。
  建议:在学生不熟悉的情况下,可以给学生一点时间,让学生互相读一读,说一说,然后再交流,实现真正的顺学而导。

  二、读书。
  师:生活中有茉莉花,我们学习的是《爱如茉莉》,这样的爱像茉莉,流淌在细节中,要求同学们关注细节,人物的一个动作、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都可能流露出茉莉般淡淡的真情,淡淡的爱;同时要感受描述的语言。语言是有温度的,是通过字或者词体(表)现出来的。要通过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去感受茉莉般的温情与爱。
  (师板书: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
  师:自读课文,一定要出声,标出能表现细节的词句,在旁边空白处写上自己的感受。
  (学生自读,声音较小)
  师:非常好,同学们都很投入。读出声音,轻轻地读。
  (教师巡视)
  师:有的同学很好,已经在边上写上了自己的感受。
  (教师与学生小声交流)
  师:可以从一句话,一件事中,不经意的动作,一个眼神中看出来,哪些地方流露出来?画下来做上记号。
  评价:本部分的设计看似平常,仔细体会,意味深长。“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正是培养学生对语言敏锐的感受力,能够从课文语言中体会“冷暖”的情感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教师板书这两句话本身也是语文的文化意味的体现。语文课上哪怕一个细小的地方都应该是充满语文气息的。教师引导学生从细节处来体会字词的冷暖,给学生具体的方法,让语文的最终目的和要求落实在具体的学习行为上。教师用自己的语言鼓励学生、引导学生,学生知道做什么,知道怎么做。这样长期训练就可以真正学到语文,并且具备自己的学习方法。
  反思:很多语文课没有语文味,有的是因为教师自己缺少文化底蕴,所以教师语言干瘪,不能传递文化气息;再就是目的不明确把语文课上成其他类型的课;现实中,很多语文课设计意图也很好,但是往往直奔主题,这个主题是教师执教的目的,也是学生学习的目的,但是往往因为不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具体化,学生不知应该怎么做。没有让学生在具体的学习中感受到怎么学习语文,所以最终总是效果不好。应该从这堂课的设计及执教方式上获得启发。
  建议:如果是在自己班级上课,学习要求一次性提出来,剩下的时间就让学生潜心读书。

  三、交流。
  师:先把自己划出来的读给大家听,从哪些细节,那些语段中感受到爱如茉莉。同一段,有不同感受可以补充。谁愿意第一个把自己感受最深的读一读,然后表述自己的观点。
  (学生没有动静)
  评价:教师提出的汇报要求具体明确,渗透了方式和方法。
  建议:可以开始就提出要求,先通过读把你的感受表现出来,然后再说出来,这样学生在开始读的时候就能够调动情感,让第一次朗读更有效。
  师:不管对错,要敢于表达。(教师鼓励)
  (指名说)
  生:第一篇(页)最后一个段落……我感到妈妈对爸爸的爱,平淡无奇却又是真挚的爱,善意的谎言表现了真挚的爱。
  师:还有补充吗?在妈妈心里,生病与饺子哪一个重要?
  生(齐):病!
  师:在妈妈心里?
  生(齐):饺子。
  生:爸爸直奔医院……从“直奔”这个词我感觉到爸爸对妈妈的爱。
  (教师板书:奔bēn和bèn)
  师:bēn和bèn有什么区别吗?查过字典吗?
  生:bèn有目的,bēn无目的。
  师:文字是不是有温度的?从“奔”字就体现了。嫦娥奔月中的“奔”应该是bèn,是嫦娥向着月亮去。谁还可以说?
  (学生有一会沉默)
  评价:对“奔”字的感受,从语音入手,获得语义的理解,从语义的理解感受当时父亲的心情。把语文学习的真谛隐含在这个字的处理中,引导学生一步步感觉到文字的温度。
  生:“你爸爸在床边睡着了……”手脚麻木了,表达了妈妈特别爱爸爸。
  师:再读一下行吗?
  (学生读)
  师:还有什么新的看法吗?
  生:(没听清老师的要求)我还划了“我夜里睡得沉沉的……”,可以看出父母互相为对方着想。
  师:两处联系起来看,爱是双方的。有新的认识和理解吗?还有其他地方吗?
  生:第8自然段“爸爸没有吃饺子,也没有听我……”爸爸的心情多焦急,反映了那份纯洁的爱。
  师:文中很多(这样的地方),要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再一次鼓励)
  生:病房中的茉莉更加洁白、纯净……
  师:幽香钻进鼻子,为什么写“钻”到心中?对“钻”有什么别样体会?说说是怎样体会的。
  生:“钻”在现实中不行,幽香是气味,不可能钻进心里,打动我们的心,是父母之间的爱。
  师:“爱”温暖人们的心,所以觉得十分纯洁……人们心情好,感到周围的一切都是好的。
  评价:对“钻”字的处理,让学生说出别样的体会,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用生活经验来解读文本的含义。架构具体的文字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从而促使学生深层次考虑,自己得到答案。教师的总结,延伸学生的理解,进行完善,同时通过教师的话向学生传递教师的理解,让学生感受到未曾感受或者感受不深的。把教师的理解评价与学生的理解结合起来,就有了更加立体丰富的认识。
  师:第9自然段表述了一幅画面,有没有特别的留意?认真读,读完谈留下什么印象。读出声音。
  (自由读)
  (指一名学生朗读,学生把叮嘱读成叮属)
  师:对自己的朗读评价一下。
  生:读得不太好。
  师:怎样才能读得好?
  生(齐):读熟练。
  师:推荐一名同学,你觉得她会比你读得好。
  一名学生朗读。
  (仍把叮嘱读成叮属,教师纠正。)
  师:自己评价一下。
  生:不怎么好。
  师:要读好,要读熟,还要投入得读。自己大声读,一会找同学来读。
  (学生齐声朗读)
  师:同学们喜欢合唱,老师希望独唱。现在有两位同学举手了,还有没有第三位、第四位、第五位?
  师:第五位(举手的)同学来读。
  师:谢谢!读得非常投入。老师来读一下,我读的不是最好的。你听老师读,体会给你什么感受?
  (师范读)
  反思:在教师的设计里,这里可能没有什么难度,但是在学生身上就出现了这种现场的“尴尬”,而这种尴尬又是真实的存在,是学生学习的真实面目,是不能够回避的。多数的公开课上大家都不希望出现意外,因为时间是有限的,这样的地方时间太多,往往不能展示其余,有时又是这样的地方影响现场的效果,不能被“听众”所接受,所以就常常成为真正的尴尬。如果执教教师自己放松一点,正视这种存在,让学生自己去读,去评价,让他们自己内心有所感触,然后发奋去读,哪怕课下去用功,也算达到了教育的目的。“听众”也应该放松一下,不是来看学生平时训练的精彩,不是来看学生平时能力的展示,我们所期待的是执教的真正精彩,是感受语文教师对语文的独特理解,是看教师带着自己的理解和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这样的时刻即使尴尬,同样有价值,同样值得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