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 村居》教学实录之三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生1:我来说翁夸赞媪,翁对媪说:老伴啊,你真能干,为我生了三个儿子。
  生2:翁对媪说:老伴啊,你真漂亮啊,这么大年纪了还是这么美。
  ……
  师:我们再来夸一夸翁吧。(出示: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我仿佛听到媪夸赞翁说:_____________。)
  生1: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我仿佛听到媪夸赞翁说:老头子,你也很能干,家里全靠你一个人劳动才能维持生活。
  生2: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我仿佛听到媪夸赞翁说:老头子,你真能干,三个儿子全靠你来教育,家里的生活全靠你一个人。
  ……
  师:执子之手,白头偕老。(唱《最浪漫的事》)我们来送他们一个“媚”字,一个“媚”字,让人醉了。我们再来夸夸三个儿子。先来夸夸谁?
  生:我来夸大儿:你真能干,知道帮爸爸、妈妈干活了。你真勤劳!
  ……
  师:是啊!(引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师:也许什么也没说,就这么媚好,就这样让人醉了。
  (点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李老师抓住一个“溪”字,以它为核心,让学生全面感知了词的内容;抓住一个“媚”字,让学生感悟了词的意境;“夸赞”的设计,更是引领学生揣摩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也在口语训练的过程中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感受。)
  师:“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小儿就在溪头莲蓬处。”小儿是怎么剥莲蓬的?
  生:卧在那儿剥莲蓬。
  师:“卧”什么意思?
  生:趴的意思。
  师:带进诗中去读一读。
  生:溪头趴剥莲蓬。
  师:好不好?
  生:不好。
  师:为什么?
  生:“趴”没有“卧”好,不生动。
  师:还可以用哪个字?
  生:躺、睡。
  师:带进去读一读,好不好?为什么?
  ……
  师:那你是怎么理解小儿是怎么卧的?可以是趴着,可以是躺着,还可以是侧着身子,想怎么卧就怎么卧,想怎么剥就怎么剥,怎么卧舒服就怎么卧。看他的小脚丫,你能让它们动起来吗?
  (引领学生以手代脚丫自在地动,使小儿悠然自得的心情跃然纸上。)
  师:再看他的神情,他怎样剥的?送他一个词。
  生1:聚精会神。
  生2:全神贯注。
  生3:目不转睛。
  生4:专心致志。
  师:送一个词给他,他在剥莲蓬时态度怎样?
  ……
  师:这一动一静,让人醉了。(板书:醉中有最)
  师:那大儿、中儿他们就不喜欢吗?
  生:喜欢。
  师:你有调皮的时候吗?父母是怎么责备你的?
  生:调皮鬼,你怎么不听话?
  生:小捣蛋,……
  ……
  师:看似责备,实则喜爱。所以说他是“无赖”。
  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家庭?
  生1:和睦的家庭。
  生2:和谐的家庭。
  师:我们不是在创建和谐社会吗?这样的家庭你羡慕吗?
  师:看到这情景能不羡慕吗?他更羡慕小儿,所以写了——(引读)“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点评:这首词短短四十六个字,充分展示了乡村恬静优美的自然环境,人们平和无忧的生活画卷,意境深远,情意悠长。在学生结合画面及已有生活经验读懂词句含义之后,李老师便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仿佛走进这生活画卷,去亲身感受,并语言描述。一个“卧”字的引导,抛弃了繁琐古板的分析和诗意的死记硬背,在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中,各自感受着诗词独有的意境之美。)
  师:酒不醉人人自醉。经历了征战二十多年沙场的作者,他会怎么想?
  生:要是人人都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多好啊。
  生:要是没有战争,天下太平多好啊。
  ……
  师:让我们一起来问一问翁:你家这么多人就住在这茅屋里,冬天来了,你们怎么过?你们为什么还总是笑容满面呢?
  生1:我们虽然住得不好,但是我们一家和睦。
  生2:我们居住的条件虽然不好,但是我们一家人在一起很快乐。
  ……
  师:茅屋虽小,我住觉宽。物质的富有怎抵得上精神的富有?心安茅屋稳,家贫菜根香啊。
  师:诗人住在这村子里,他想到了什么?
  生:平安。
  (板书:安居乐业)
  师:我们再来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师生齐读)
  师:征战沙场,诗人最渴望的是什么?
  生1:没有战争。
  生2:国泰民安。
  ……
  (板书:居危思安)
  师:同是醉里,所处的地点不同,但是所想的是相同的,国泰民安,人民安居乐业。“醉在村居”,这才是所有人的精神家园。
  (师伴着音乐《明月几时有》,唱《清平乐?村居》。)
  下课。
  (点评:两首词的对比,有利于使画面立体起来,激起兴趣;有利于文本走进学生的心田,展开对话;有利于学生走进作者的心里,产生共鸣;有利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营造出多彩的课堂!在这样的对比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之情,对名利的淡薄,对自然真实,恬静有趣的生活之神往,以及其生活追求,经学生们的动情演绎,此情已洋溢于每位学生的心间。学生亲身体验到了作者思想情操之美,沉浸其中,接受心灵的洗涤。最后有两首词中的“醉”的不同找到了对同样的“安”的向往,把整节课的教学落实到一个“安居”上,透视出教者的教学智慧,和对文本的深度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