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教学媒体的课程资源,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说实话,一首《七律·长征》的教学让我这个做教师的也在诗词教学上进行了一次长征,其间的艰难险阻虽不及红军们那样艰险,但可以说艰难。自己和学生离长征都有很远很远的距离,再加上主席的诗词又是那么的有气魄,高度概括的词又是那么的含义深刻。最初的我总找不到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长征要了解的太多了,对于这首诗学生到底要在课上学什么,反复读诗,感悟主席写诗的心境,终于悟出:立足诗文教学,咬文嚼字,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展开想象、借助媒体进入情境、反复吟诵感悟精神。一节课下来,我最深的感受是亲身体验的感受真实、真切,对于离学生生活很远的文本内容,再现当时场景是最好的资源。这节课学生能这么投入地学习,尤其是大气、投入地朗读是我所没想到的。
回顾这节课,感触最深的就是充分挖掘教学媒体这一课程资源,真的能让我们的教学进入佳境,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一节课的成功与失败,不是看教师的表达能力、表演能力有多高,而是看学生的参与热情、看师生的自然互动、看学生在课上是否有所发展。再看课堂,收获颇多……
一、借视频资料促进学生投入课堂,奠定长征基调
平常的课前,教师总是选择话题和学生聊天,消除学生的紧张,缓和师生关系。或提醒学生注意事项,或鼓励学生会在哪些方面表现更好等。这次的课我觉得用什么样的语言也不能把学生带入到长征的情境中。有句话说:眼见为实。所以这次我只用简短的语言提示便播放主席对长征感慨的视频,一下子让学生走近长征,调动头脑中对长征的感知。从学生们的表现看,确实看得很认真,也很投入,有了这样的情景铺垫,学生自然注意力高度集中,而且脑中所想的也是长征。教师的语言也在时时地鼓励和激励着他们。应该说这已成功地迈出了课堂第一步。
二、借视频、文本资源帮助学生进入情境,感悟红军精神
诗句中“暖”和“寒”的意思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而且在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时,学生也提出来了,这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对于这两个词如果光靠教师的讲解学生很容易走神,而且也会由语文课走入社会课,怎样立足语文课堂,又让学生自己感悟含义呢?对于“暖”学生没有一人说出自己的理解,这时我让他们阅读有关金沙江的内容,结果有的学生感受到是不费一枪一弹就胜利了,高兴呀!这样,借助阅读的课外文本资料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同时也培养学生阅读和提取信息的能力。自读自悟、教师点拨,轻松解决,学生也有成就感,我看到学生自己有所感悟,也替他们高兴,这是他们的能力。
在理解“寒”时,难度比暖要大一些,不过课上有一个孩子先谈到说牺牲了很多人,应该说这个孩子诗文感悟能力还是很强的。而其他的孩子没有说出自己的理解,看来这是教学的最难点。随后我出示泸定桥的图片,让他们亲眼看,然后语言创设情境,引导他们谈出站在上面的感受,接着再次创设情境走进长征,想象看到或听到了什么,随着学生的回答走进战争,随着教师的情境创设,学生想象画面,在他们的头脑中有了战争的印记后播放飞夺泸定桥视频,亲眼目睹那悲壮的场面。学生们与红军感同身受,从教学“你看到了怎样的红军”发言中,可以看出学生们感受到了。这一感受与文字、与视频、与学生发自内心的朗读融为一体。我也深深感到有了亲身经历才有发自内心的感慨,文本与课外资源的有机融合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
三、借媒体资源立足语言文字训练,读中品悟,关注差异
课堂是师生生命成长的课堂。设计课堂就是设计人生。对于这样一首56个字的诗文,我觉得读好诗、读懂诗、诵好诗、尝试背诵应是保底的内容。整堂课也是按这一思路设计,我运用创设情境性的语言,借助诗文、阅读、视频资料抓住“远征难、不怕、只等闲、暖、寒、更喜”等词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引导学生从字面理解到感悟字的背后是长征的艰难险阻和红军英勇乐观的精神。
但班上的差生是教师要关注的对象。在让学生读文时,我先叫的是班上的差生,因为我知道他会读,只是缺少自信,从他的朗读中也可以看到不仅他课前预习得好,而且其他同学的掌声也让我感受到其他的同学是关注他的,是在用欣赏和期盼的眼光看着他。超长时间的掌声是我所没想到的。我觉得孩子们真的长大了。在理解词语时,我最初叫的也是差生。让我没想到的是他提出“雪”不明白,当时因为出乎意料,处理的有些草率,这时应让其他同学说说,然后自己可就“雪”顺势介绍一下岷山,很好的机会错过去了。还有,有一个学生提出不理解“泥丸”的意思,这里处理也急了,因为当时有学生已经举手了,就应该让他们去说,然后教师再做动作演示,让学生明白“泥丸”就是生活中用手搓出的泥球。这里,如果再利用媒体展示“丸”的字源就好了。因为课上我做的转揉动作就是“丸”的本义。
四、借文本、视频资料引领学生走出课堂,诵读主席诗词
真正的课堂应在关上一扇窗的同时又打开一扇通往知识殿堂的门。对于这样一首《七律·长征》,我想学生不仅仅要读诗诵诗,不仅仅感悟长征的艰难险阻和红军的英勇、乐观,更要让我们的学生继续走进主席其它长征诗词中,大声地朗诵它们,在诵读中定会给自己以深深的鼓舞。因此,在学生伴着长征歌曲诵读、背诵后,我出示了主席在长征途中留下的其中五首诗。这是我挑选出的,对于学生来说虽说有一定的难度,但在教师指导下、同学间合作中应该能很好地完成,这也是检验红军迎难而上、笑对困难是否影响学生的机会。其实,课下师生合作的过程,也是师生成长的过程,对于理解、感悟这五首诗我和学生几乎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一首《七律·长征》增强了我们面对困难的勇气,一组长征诗词将会让我们在挫折面前变得更坚强。况且,对于小学生来说,诗词重在诵读,并非真正地去理解它。而且,从课下学生们认真朗读情形可以证明主席的诗词深深地吸引着它们,因为主席的诗词不用怎么理解,就能读出那种与众不同的感觉:情、景、气魄自然结合,这也是我们走进长征、走进主席诗词的奠基石。期待下节课自己和学生的精彩表现。我越来越觉得语文能力不是教出来的,不是学出来的,而是读出来的,大量、广泛的阅读才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法宝。
对于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很远的,恰当选择、适当运用教学媒体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作为教师,就该有这样的意识,让教学媒体成为一种有效资源,帮助自己和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走出文本,去阅读更多、更广的文本内容,实现有效学习。
我始终觉得教师离开了学生会架空的,学生的良好习惯会创造一次次的精彩。透过这节课,再看我的学生,我觉得他们学会欣赏和鼓励了,面对差生他们会用期待的心去欣赏,用热烈的掌声去鼓励;他们学会大声、用心地去读文了。整节课,我听到的都是孩子们在大声的朗读诗文,这是读书的习惯,要字字响亮;他们被红军的精神感动了,两次我想范读或领读一句,学生都是情不自禁地跟着我读了起来。谁说孩子冷漠无情,那是没有找到触动他们心灵深处的催化剂。其实真正的催化剂就是平时的读书习惯。
长征是永远说不完的话题,让长征精神回归生活是这节课的一大缺陷,当年的红军已经被现在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模范所替代,寻找“新长征”中的“新红军”也将是我们要阅读的新课题,这其间又需挖掘教学媒体的课程资源做支撑,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努力营造多彩的课堂——学《清平乐·村居》
下一篇:《七律·长征》教学反思之三
零零教育社区:论坛热帖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