扣文体特征 定教学价值 ——《望月》教材解读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前言】《望月》是一篇语言优美、意蕴深刻的散文,形散神聚,围绕“望月”这一主线有序展开。对于《望月》,美在“月”,还是美在“望”?这是不可区分的。追问下去,美在何处?第一,美在环境,美在月光。第二,美在这时的氛围,心情放松舒畅,安静自足。第三,安宁源自夜深人静,物我皆忘。第四,美在小外甥和我一起沉醉。有月,有境,有情,美就这样产生了。情与境究竟呈现出怎样的美,交织在一起的呢?观全文,两个字“静”和“醉”,“静”乃是境,“醉”乃是情。美就在“醉”在“静”中。
  夜深人静,我悄悄地走到江轮甲板上坐下来。
  (夜深人静,没有了白天的喧闹,世间万物都在此刻安静下来,于是,一切都显得那么有诗意了。船上的人大多安然入睡,我为什么独自一人到甲板上坐下呢?内心一定有许多思绪。“悄悄”不影响他人休息,不打破这月夜的安详宁静。“坐下来”会看、会想,也许思绪万千,也许什么都没想,只是单纯的“坐下来”。夜深人静,四周是安宁与静谧,它具有引发静与美的审美意境,引发了文人对月的诸多情怀。江轮甲板,是望月特殊的地点。一汪江水与天上的明月交相辉映,会引起作者多少美的遐想。这为作者主观情思与客观环境的融合,创造了条件。)
  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安详”一词,赋予人的神态,月亮如长者一般,吐洒清辉。“清辉”一词五年级学生以前见过不多,结合工具书了解词义,皎洁的月光照得大地一片清明,照在人身上心灵似乎也被洗涤过了。一切景语皆情语,“安详”、“吐洒”、“清辉”已带上我那颗心。)月光洒落在长江里,江面被照亮了,流动的江水中,有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这光斑是什么?就是月亮吐洒的那清辉。)在跳动。江两岸,芦荡,树林和山峰的黑色剪影,在江天交界处隐隐约约地伸展着,起伏着。月光为它们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
  (果不其然,这一段,紧承静来,又紧扣“望”字,望到些什么?举头赏明月——清辉吐洒,这是月光纯净之美;俯首观江水——晶莹闪烁,这是月光明亮之美;环顾江两岸——银色的花边,这是月光装饰美。黑色剪影与白色月光几乎构成了这个世界唯一的色调。像是一幕黑白的镜头特写。这一段景色描写,层次清晰,色彩对比强烈。是引导学生发现月光之美,感受作者内心的情感,体悟散文景色描写作用的重点段落。
  1.一切景语皆情语。“文章中外在的美好都是为了表现内在的、自由的、无声的、一个人静静的、不受干扰的甚至孤独的情怀。从心理上来说,外部的寂静和内部的安宁达到了和谐……这就使散文构成了诗化的意境。”(孙绍振《名作细读》修订版92页)“安详、隐隐约约”中见作者宁静的心绪。前一句写静,后两句写动,动静结合,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动景中的“跳动的光斑”是晶莹闪烁的,“伸展着、起伏着”的剪影是隐隐约约,动中之景也是那么柔软,迷离。这种诗化的宁静是引人遐想的,是作者心绪的物化表达。
  2.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在对月光的描述中,这种诗化的宁静逐步凝成一种意境。如何引导学生触摸这种意境,这一段显著的想象特质,耐人寻味。吐洒——洒落——镀——?清辉——光斑——花边——?沿着这样的思路想象下去,这月光还会带来什么?江轮呢?人呢?没有讲述,这里的省略号给人言犹未尽的感觉!
  综上所述,但目前为止,前文围绕一个“静”字,王国维说:“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写作者独处自然之美,写自己努力融入自然的尝试,从“坐”见端倪,从省略号见投入……但如果仅到此处,尚显不够。有境无人当然不够准确,但确实是人投入不足。这是一条暗线,作者情绪投入的暗线。此时用沉醉当然不妥,沉浸稍可担当。)
  偶然回头时(我沉浸于这温馨的柔美的安详的月夜),发现身边多了一个人,原来是跟随我出来旅行的小外甥。
  “是月亮把我叫醒了。”(与上文衔接自然。孩子的第一句话就让我们见到她的童真。)小外甥调皮地朝我眨了眨眼睛,又仰起头凝望(“凝望”一词,原来沉浸这月夜的不仅是我,还有这孩子。)着天上的月亮出神(能让一个孩子如此专注如此“出神”,月亮的魅力该是多大啊!下文多处表现出小外甥对月亮的喜爱之情。)了。小外甥聪明好学,爱幻想,和他交谈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交代小外甥聪明好学爱幻想,这是在推动文章向下发展。)
  “我们来背诗好吗?写月亮的,我一句你一句。”小外甥向我挑战了。(小外甥挑战舅舅,说明他对写月亮的古诗很熟悉,更表现了他对月亮的喜爱之情。)写月亮的诗多如繁星,他眼睛一眨就是一句。
  他背:“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我回他:“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此处叙述“我”和外甥的对诗,纯粹叙事,绝无抒情,但细细想去,果真是这样?“凝望”、“出神”见小外甥的情,作者呢?作者舍得把笔墨放在对小外甥的具体而又真切的描写中,依旧不把自己的情绪写真切,这条情绪推进暗线,依旧埋伏,若隐若现。但是看对诗——提示语有变化从“他背,我回他”到没有任何提示语,再到两用的两个省略号,在告诉我们什么?很显然,对诗越来越快,越来越融洽,越来越开阔,人呢?不论是我还是小外甥都被卷进了这个漩涡之中,欲罢不能!银色的月光、镀上银边的人,忘记身边一切的我们,这种情景非“沉浸”所能够味,而是“沉醉”了!)
  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
  (这句话很有韵味,是对前面“诗中之月”的总结,水到渠成。作者第一次清晰地表达着自己的情绪——沉醉。)
  突然,小外甥又冒出一个问题来:“你说,月亮像什么?”
  他瞪大眼睛等我的回答,两个乌黑的瞳仁里,各有一个亮晶晶的小月亮闪闪发光。
  “你说呢?你觉得月亮像什么?”我笑着反问道。
  “像眼睛,天的眼睛。”小外甥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孩子是天生的诗人,不假思索的背后是孩子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的流畅,孩子是属于自然的。它触动着“我”,也催促着“我”,以更好的姿态投入自然……)
  他的比喻使我惊讶。我好奇地问:“你说说,这是什么样的眼睛?”
  小外甥想了一会儿,说:“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他绘声绘色地说着,仿佛在讲一个现成的童话故事。(小外甥对月亮的想象多么丰富多么有趣啊!)
  天边那些淡淡的云絮在不知不觉中聚集起来,一会儿,月光就被云层封锁了。“月亮困了,睁不开眼睛了。”(又是一个绝不逊色于前者的天马行空的想象,此刻“我”呢?还是凝视着小外甥,眼睛一眨不眨,此刻我走神了,连他摇摇晃晃走回舱里,都顾不上照顾了!不,不是走神,而是我的身被另外的东西迷住了,那是什么——月亮!)小外甥打了个呵欠,摇摇晃晃地走回舱里去了。
  甲板上又只留下我一个人。我久久凝视着月亮消失的地方,轻轻地展开了幻想的翅膀……(以两句话结束全文,照应开头,并点题;“凝视”“幻想”两个词深含丰富内容;省略号颇具余味,给人遐想。“静”与“醉”交织营造出一份最优美的境界,在这样的氛围中,“人”与“月”携手,“情”与“境”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