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椋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词,掌握三个多音字的发音。
2、读通课文,了解文中鸟、林、人之间的关系,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3、走进作者,初步感知课文大意,感知文章情感。
教学重点:找出文中写鸟、林的语句,读通读顺,读出自己的理解。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叙述顺序。
课前聊天:
1、老师来会宁一段时间,虽然会宁的春天没有五彩缤纷的鲜花,但苍翠的树,青青的草依然带给人们无限的生机,你们生活在会宁,能告诉老师,你们见过哪些鸟?你喜欢什么鸟?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2、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歌。与一个人一只鸟有关系。播放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http://www.56.com/u65/v_NDMyNDU4OTQ.html?ads=音乐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导入课题
1、同学们,我们刚才欣赏的是一首经典的老歌,题目叫《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里的女孩叫徐秀娟。她被称作“仙鹤姑娘”,她是我国环境保护战线第一位因公殉职的革命烈士。1987年9月15日,江苏盐城海滩丹顶鹤越冬地自然保护区,徐秀娟为了寻找两只大天鹅,献身在复堆河中……她牺牲的时候年仅23岁。
年轻的她走了,她留下几句平凡无奇的话。
(出示句子:
春天最容易丢鹤。
鹤舍要打扫得干干净净。
我爱鸟,爱大自然,一走进荒野,一切不愉快的事儿都忘记了。
我愿在茫茫荒原上寻找,寻找理想,寻找友谊,寻找生活的答案。
2、欣赏了歌曲,阅读了文字,能和大家交流一下你的感受吗?(适当追问:是谁与谁的友谊,仙鹤姑娘的理想是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走进作者开始,产生一种阅读期待:一个甘愿为鸟奉献自己一切的女孩,她笔下的鸟儿会是怎样的一种风姿?
教学反思:或许是学生的原因,个人认为这一问题回答难度应该不大,可事实上学生的回答比较单一,比较机械,没有走进作者,与我设想的有相当的差距。或许,是学生还没有习惯于这样开放性的问题,如果问题设计得更具有针对性,我的会宁学生可能更易于回答。
3、徐秀娟,一生爱鸟,最终为鸟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她生前所写的一篇文章。板书课题:灰椋鸟(指读,正音:椋)
二、初读感知
1、同学们了解这种鸟吗?谁来介绍一下呢?老师找了几幅图,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谁再来说一说,你看到的灰椋鸟。(出示鸟图)
教学反思:对于生活中没有网络,也没有太多课外书的会宁学生而言,让他们介绍自己了解的灰椋鸟这一设计本身就有些牵强。我所出示的一幅图,学生看到的是“凶猛,展翅飞翔”,完全背离了让学生观察灰椋鸟外形特点的初衷,看来今后在图片的选择上也不能随意而为。
2、刚才我们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了我们所看到的灰椋鸟,那么徐秀娟眼中,笔下的灰椋鸟又如何呢?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圈画出生字,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文中写鸟的句子很多,也很美,把你喜欢的画下来,多读几遍,读出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本文生字较少,且比较简单,因而集中识字似乎没有必要。文中写鸟的句子很多很美,找出并读通这些句子,既是读通课文的关键,也是这篇课文学习的重点。
3、学生自读课文。
4、集中交流:
(1)作者原先眼中的灰椋鸟如何?学习第一自然段中描写灰椋鸟的句子,体会反问句。
(2)作者原先觉得灰椋鸟并不好看,可后来作者又觉得如何呢,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的呢?交流喜爱的写鸟的句子。
设计意图:课文明显采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这种写法似乎没有强调的必要性,但无痕的让他们了解这样的写法,应该有其必要性。后来作者觉得灰椋鸟怎样?这也应该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也是检验学生个性化阅读成果的方法。
教学反思:从课堂反馈而言,学生的回答达到预想的结果,“活泼的、可爱的、壮观的、调皮的”,在课堂上我能肯定每一位学生的回答,并期待他们在课堂上有更多精彩的回答。但如何鼓励缺乏参与课堂热情的学生,让他们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还需要更深入的思考。
三、结合句子、学习生字(出示文中四句话)
学生自由表达,读句子,说感受。相机指导。以下四句话,结合进行生字教学。
1.我翘(qiáo)首遥望西南方向,果然有许多黑点向这边移来-----灰椋鸟开始归林了。师:翘:多音字,翘(qiáo)首是怎么样看?为什么不是飞来?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教学反思:结合这一句,让学生了解用词的准确性,感觉上有第二课时精读的痕迹,但第二课时应该抓住重点段的教学,这一句精讲的可能性不大,因而结合这一点进行生成,似乎也未尝不可。实际教学中,效果也很不错。
2.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好像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又像在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后到的鸟与林中的鸟互相应和,边飞边鸣,很快找到自己栖息的处所,与熟悉的伙伴会合。
和:多音字,理解应合。栖:正音。认识分号:用于并列的分句。与“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飞起来。”表示这种并列关系的句子之间要用分号。
教学反思:应考虑教学时间,分号的教学未能在课堂中落实。这一小点的教学可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加以落实。
3、学习:扑棱棱
ABB式的词语一般来说,发生变调。没有规律,按习惯来。这里一般读第一声。
出示:软绵绵绿油油笑盈盈范读。齐读。
设计意图:从一个词的教学引领到一类词的教学。
教学反思:在备课时,未能发现这也是一个多音字。在课堂教学时,在学生掌握第一声的基础,让学生也明白其第二声的读音。
4.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是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愧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
“深涧”指什么?读出水从高处落入深沟的气势。
四、体会鸟----林-----人的关系
1、刚才几句话都是写鸟的句子,灰椋鸟的家在哪儿?找找写树林的句子。
(1)、棕红色的水杉落叶,给大地铺上了一层话华贵的绒地毯,走在上面软绵绵的。(美得舒服)
(2)、路两边近百亩竹林郁郁葱葱,与南段高大的人工刺槐林形成的鲜明的对比。(环境描写为文章服务)一到林子里去看灰椋鸟就写了这样的景色,为什么不写蓝蓝的天,白白的云,清凌凌的水)
(3)、夕阳渐渐西沉,晚霞映红了天空,也映红了刺槐林和竹林。(美得诗情画意)
(4)、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是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愧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鸟林合一,美得和谐)
教学反思:本以为学生找这四句话不太容易,但事实上针对具体的要求学生找句还是比较轻松的。在找出句子后,让学生如何读好这四句话,虽然课前我有所想,但事实上如何在第一课时比较紧张的教学时间下进行有效的指导,我还比较茫然。这种茫然来自学生的读不通,读不好;也来自在学生读不通的情况下,我所进行范读,是否是把自己的思想强加于学生的困惑。
2、再朗读朗读,想一想,你想带给大家怎样的感受,你就怎样读。轻轻读这些句子,走进灰椋鸟美丽的家。
3、美丽的家是谁为鸟儿营造的?齐读第六自然段。
五、理清结构
现在你能理清作者的叙述顺序了吗?
教学反思:原先我所设想的是:一开始让学生知道原先在作者眼中的灰椋鸟是不好看的,中间通过找鸟找林的教学,最后引出人创造林,是为鸟儿创造幸福的家。这三部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是比较清晰的,学生应该能自主理清课文的顺序。由于在读句找句中费时较多,因而这一环节在实际操作中完全变成的我的直接灌输。有些遗憾!
从学生时代憎恨拖堂走过来的我,拖堂向来不是我的风格,可这一环节如果这节课不解决,下一堂课则完全失去了它存在的必要。如果压缩前面的教学时间,则学生的思维亦跟不上教学的步伐。何去何从,还是有些困惑。
六、指导写字:
还有几个生字没学?哪个字比较难写?描红。
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你喜欢哪些写鸟的句子,请抄写下来,多读几遍并在书旁用关键词儿写下你的感受。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灰椋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下一篇:和谐至美
零零教育社区:论坛热帖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