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教学参考

语文S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 学习本课,认识“伶、俐、婉、贼、澈、淙、袱”等7个生字;会写“伶、俐、婉、唉、傍、贼、吩、咐、燥、澈、袱、蛇、救”等13个生字;掌握“婉转、伶俐、唉声叹气、傍晚、吩咐、口干舌燥、清澈、包袱、毒蛇、搭救”等词语。
   2. 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明白故事中蕴含的道理,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3. 引导学生体会“既……也……”的用法,并会用它造句。
   4. 初步了解课文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神鸟是怎样一次又一次从依尔特戈尔可汗那里逃脱的,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从神鸟讲的3个小故事中,体会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善良愿望表达出来的。

  【教学建议】
  1. 识字写字。
  识字:“伶、俐、婉、淙、袱”是形声字,注意“伶”读“líng”,不要读成“lín”;“淙”读“cóng”,不要读成“zōng”。
  写字:“唉、伶、婉、燥、澈”等字可以与它们的同音字、形近字进行区别比较,便于记忆。
  2. 理解感悟。
  这篇文章的结构从表面上看是这样的:先总的写神鸟聪明伶俐,谁也捉不到它;然后写依尔特戈尔可汗三次捉住它,它都逃脱了,从而说明了神鸟的确是聪明伶俐的鸟。但是如果只引导学生理解到这一步是不够的。课文更深一步的意思包含在神鸟讲的三个小故事里,一定要引导学生用心体会,并鼓励学生勇于交流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加深感悟。
  关于对三个故事中的人物的看法,学生的思维可能会比较活跃。猎人、农妇、阿尔拜都是善良的人:猎人因诚实守信,不贪财而错杀了猎狗;农妇错杀了忠于职守的猫;阿尔拜错杀了勇于救人而牺牲自己的乌鸦以后,都后悔莫及。而他们为什么又都伤害了忠良呢?他们不是本质上的坏人,而是好人犯错误。那么,怎么认识这个故事中的人物、动物?这个民间故事要告诫人们的是什么?这些都是需要深入体会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地想,勇敢地表达。
  3. 小组讨论。
  抓住要点:
  (1)神鸟老老实实让可汗捉住,又约定“既……也……”;
  (2)讲的故事中狗、猫、乌鸦的遭遇都令人惋惜与同情;
  (3)可汗被打动,叹了气;
  (4)神鸟逃脱。
  4. 思考、交流。
  “唉,算了吧,确实没办法捉回它了。”可汗最后说了这样一句话就回家了。从这个结尾你看出了什么?
  (1)可汗也富有同情心。
  (2)神鸟确实聪明,它知道凡是有同情心的人都会被这样的故事打动,一定会发出同情的叹息声的。
  (3)告诉人们:要做善良的人。
  5. 本课可安排2—3课时。

  教学资料
  1. 民间文学
  人民群众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并在流传中不断得到人民群众集体修改和加工的文学作品。不少神话、传说、故事、寓言、歌谣、谚语等,长期在民间流传,但无确定的作者,都属于民间文学的范围。
  优秀的民间文学,直接反映劳动人民的愿望、要求和理想,表达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意志。比如赞美善良、勤劳、勇敢等劳动人民固有的美德,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批判自私、懒惰、贪婪、凶残等恶行。不少民间动物故事,则借助想象中的动物言行和动物之间的种种有趣关系,反映了劳动人民鲜明的爱憎和勇敢机智的品质。
  在表现形式上,民间文学大都以朴素的记叙为主,通过故事情节的自然展开,来揭示主题,发挥教育作用。由于民间文学多半是流传在口头的,要求便于记忆,所以多用反复、对比、重叠等修辞手法,使故事情节在反复、对比中产生扣人心弦、引人深思的艺术魅力。民间文学的语言朴素、清新、刚健,保留了劳动人民许多生动、形象、有表现力的词语和句式。
  优秀的民间文学,对各个时代文学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许多优秀的文学家,对于民间文学都非常重视,并认真地从中汲取创作的养料。在旧社会,流传于民间的文学,由于受到历史局限或剥削阶级思想影响,会夹杂一些不健康的东西,甚至存在着糟粕,必须注意鉴别。
  2. 词语解释
  伶俐:聪明、灵活。
  婉转:本课指(歌声、鸟鸣声等)抑扬动听。
  粗枝大叶:比喻不细致,做事粗心大意。
  3. 课外拓展阅读《语文同步读本》(五年级下册)中的《成吉思汗和鹰》和《报仇棒》,进一步感受我国蒙古族民间故事丰富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