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把节》教学参考

语文S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描写了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和彝家火把节的来历,展现了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和彝族人民勇于战胜恶势力,战胜灾难的勇敢坚强、不屈不挠的品德。
  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写欢迎人们到大凉山和彝家人一起欢度火把节。
  这部分是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写的,一开始读这篇文章就感受到彝家人的热情好客,使人倍感亲切。“我为你砍好了蒿枝,扎好了火把”;“我为你准备了彝族姑娘最喜欢的彩衣和头帕,我为了准备你彝家小伙儿最喜欢的披毡和花包”;“我为你杀好了鸡鸭……”;“我愿陪你……”这些都充分看出彝家人准备欢度火把节的愉悦和欢迎客人与他们一起过节的盛情。实际上也巧妙地交代了彝家人怎样准备过节。
  第二部分(第5—10自然段)写火把节是激情四溢的盛典。
  这部分描写了火把节的盛况,按时间顺序重点描写了一天中几个主要活动的场面:
  先写清晨,“太阳还没爬上山头”,人们就打扫房子,穿上盛装,准备节日饭菜。再写“日上三竿”,举行斗牛、摔跤活动的情景。这是火把节举行的重要活动。从“斗牛场成了欢乐的海洋”,“摔跤场上也是人声鼎沸”,从人们企盼感受得胜时那种骄傲的心情,我们可以看出彝家人是如何在自己盛大的节日里,释放着自己的激情,我们可以感受到彝族是一个热情奔放的民族。
  最后写“夜幕降临”,人们点燃火把奔向田野,燃起篝火歌舞狂欢。夜晚狂欢是火把节的高潮,课文的这部分重点描写了狂欢的场面。人们点燃火把“绕屋三圈”,“奔向田野、山川”,据说这是在驱除害虫;然后是围着篝火唱歌、跳舞、嬉戏,“火光照红了每个人的脸,也照亮了每个彝家人的心”,歌声“唱出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赞美,唱出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企盼”表达了彝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第三部分(第11—14自然段)写彝族火把节是彝家人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的象征,是极具纪念意义的节日。
  这部分写了关于火把节的来历。在火把节传说故事中,我们看到彝家人没有屈服于天神的淫威,在英雄阿提拉巴的率领下用火消灭害虫,他们“日夜不停,艰苦奋战”,灭掉天虫保护了庄稼,表现出彝族人民勇于战胜恶势力,战胜灾难的勇敢坚强、不屈不挠的品德。
  全文中“来吧,到我们大凉山来吧,来和我们彝家人一起……”的四次出现把全文各部分内容串联起来,向我们展现了激情四溢的彝族火把节这一盛典,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彝族的民族风情,更感受到了彝族人民勤劳勇敢、热情豪放、热爱生活的特点。

  【教学目标】
   1. 认识和学会“蒿、寨、矫、犄、蝗”5个生字;会写“帕、披、毡、宰、寨、矫、跤、熊、嫉、妒、蝗”11个生字;掌握“头帕、披毡、山寨、矫健、摔跤、嫉妒、蝗虫”等词语。
   2.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彝家火把节的来历,想象课文描写的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3.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教学难点】
   了解火把节的来历,理解火把节的纪念意义,赞扬彝族人民勇于战胜恶势力,战胜灾难的勇敢、坚强、不屈不挠的优良美德。

  【教学建议】
  1. 课前根据学习需要查找资料。自学生字,熟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2. 识字:“蒿”读“hāo”,不要读成“gāo”;“矫”读“jiǎo”,不要读成“jiāo”。
  写字:“毡”是半包围结构,“毛”的最后一笔要托住部件“占”,还要注意写紧凑;“嫉”字读“jí”,不要读成“jì”,这个字的右半部分是“疾病”的“疾”,不要丢掉“疒”左边的两点。
  3. 这篇课文在表现手法上很有特点,即: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在文章的开头、结尾写道:“来吧,到大凉山来吧,来和我们彝家人一起欢度火把节!”似乎是在面对即将到来的客人发出盛情邀请,表达了彝家人过节的欢快心情和热情邀请客人参加自己民族盛大节日的那种自豪,很有感染力。在第二、三两部分的起始,分别也用了“来吧,到我们大凉山来吧,……”这个句式。这种句式的反复出现一方面加强了上述情感的表达,另一方面,句子稍加变化,分别以“……来和我们彝家人一起参加这三天三夜激情四溢的盛典。”“……来和我们彝家人一起庆祝这个极具纪念意义的节日。”作为重点句点明了第二、三两部分的主要内容。
  4. 第二部分的脉络清晰,按时间顺序写了一天的庆典活动。在读这一部分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从清晨到夜晚,从一天到三天这节日的气氛,从而感受到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的无穷魅力。
  5. 在阅读第三部分时,要引导学生理解有关火把节的传说。在大量的民间故事中,大多数鬼神都是恶势力的象征,而人民以及他们拥戴的英雄都代表了勇敢、正义、善良。英雄战胜恶魔,正义战胜邪恶,则是人民群众共同的理想。这个关于火把节的传说正是表达了这种思想感情。通过阅读感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民间故事这种文学体裁的认识。
  6. 文章描写了激情四溢的彝族火把节,全篇文章的语言同样是激情四溢的,全文的感情可以用“热情奔放、充满民族自豪感”来概括,文章把彝族人民的这种情感也传达给了读者,因此要加强感情朗读,使学生受到感染,从而进一步加深对这个民族的了解,进一步加深对我们这个具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的热爱。
  课文多处语言很有韵律,节奏感强。如: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第二部分的第10自然段,都要通过反复朗读、体会,去感受那热烈的场面,去感受彝家人的那种激情。尤其是“来吧,到我们大凉山来吧……”的四次反复,朗读全文的时候,要在这四句话的引领下读出节奏,从火把节的精心准备,到火把节的盛况展现,再到火把节的纪念意义,使学生的理解逐步加深,感情逐步加强。
  7. 建议本课教学2—3课时。

  教学资料
  1. 彝族: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四川、贵州、云南和广西。
  2. 火把节是彝、白、傈僳、纳西、拉祜等族的传统节日,一般于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在火把节上一般举行斗牛、赛马与摔跤等各种竞赛娱乐活动,夜里点燃火把,穿行田间,驱除害虫,并饮酒歌舞。
  3. 词语解释
  盛典:盛大的典礼。
  矫健:强壮有力。
  激情:强烈激动的感情。
  企盼:盼望。
  欢愉:欢乐而愉快。
  嫉妒: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数不胜数:数也数不过来,形容很多。
  不屈不挠:屈、挠,弯曲。比喻在恶势力面前不屈服,表现十分顽强。
  4. 课外拓展阅读《语文同步读本》(五年级下册)中的《话说火把节》和《火把节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