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故事中”讲故事

语文S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叩问:一次经历给的人生思考
  师:同学们,吴庆恒老人喂鸥,十年如一日,他得到的是什么?
  生:精神上的安慰吧!
  师:独到的想法,你来说——
  生:老人把自己的善良、把自己的爱心寄托在鸥的身上。(鼓掌)
  师:同学们,请看一张照片。
  【课件出示雕塑照片:“老人与鸥”的雕塑是昆明人的骄傲,是善良与和谐的象征。】
  生:老人得到了后人的敬重。
  生:老人的行为得到后人的发扬。
  师:你读懂了老人的心。老人没有想到自己从中得到什么,也没有想到海鸥会给昆明带来什么,更没有想到后人对他的行为而敬仰。老人的一切都是自然的行为,一切都出于人性的一种本能,一切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把红嘴鸥留在昆明。因为,他把这个小精灵视为自己的孩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师:(课件出示:万物都有感知爱的灵性。)谁来把这句话读一遍。
  生:(读)
  师:同学们,这句话是作者邓老师博客上读者的留言,谁能把你理解和同学们交流一下吗
  生:我想是海鸥有感知爱的灵性。
  生:因为老人的善良,老人对鸥的慈爱,换来了海鸥对翠湖的留恋。(掌声)
  师:你从老人的角度读出了这句话的含义
  生:老人与海鸥相处十余年,以心换情,以情换心,让海鸥感受到亲人般的关怀。
  师:你读出了海鸥的亲情。你说——
  生:我认为这句话提醒我们人类,要关爱动物,关爱自然,自然就会回报我们。(掌声)
  师:从你的言语中看到你的哲学思想。没错,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下面请你们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读这句话。(生齐读)
  师:同学们,爱在传递着友善,传递着温情,传递着一种家恋的文化。作者邓老师写下这篇文章时,你知道花了多长时间吗?(生疑惑)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创作原文时所标记的时间吧!
  【课件出示:1995年12月4日——“关注独行老人”;1995年12月20日——“生与死,擦肩在半月”;1995年12月21日——“寻找海鸥老人”;1995年12月24日——“再次让老人与海鸥告别”;1995年12月25日——“给老人举行葬礼”。】
  【点评】:这样一篇优美的文章,这样一篇让读者喜欢的文章,作者是在什么样的情景下创作的?作者不失时机的展示本文作者创作原文时间,更让我们看到的是邓老师对老人与海鸥故事的认真、精心,才有这样伟大的作品。同时,作者这个简单的展示,潜移默化的告诉小读者我们应该怎样写作文。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可以看出这样一个问题:教育学生,很多时候不是刻意为之,只要教师心到的地方,在上课的时候,任何时候都可以利用教材文本,对学生进行各种教育,不如作文教育、思想教育、生命教育情感教育等,而不仅仅是简单的讲解语文教材。我想,这才是真正的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活动,这才是学生需要的教育活动。
  师:邓老师创下这篇作品花了多长时间呀?一天吗?
  生:不是,从12月4日开始记录一直到12月25日
  师:从这些时间记录,你读出了什么?
  生:我认为邓老师也是个善良的人,因为他一直关注这位不平凡的老人。
  师:谁再来说——
  生:我发现完成一篇作品不是一两天可以的,要持续关注一件事。
  生:我认为邓老师也是个爱的使者。
  师:对呀,平凡的故事中,背后是不平凡的,谁知道,这背后不平凡的是什么?
  生:应是老人与鸥鸟的相处的不平凡
  生:作者也是不平凡的,因为他用自己的关注记录下了这个故事。
  师:对呀,如果作者不关注此事,那还有今天我们读的这个故事吗?
  生(齐):不能。
  师:今天,你们去云南昆明翠湖看到老人的雕塑,你会想起什么?
  生:会想起老人喂鸥的场景。
  生:能会想起老人唤独脚的情景。
  生:可能会想起老人独步行进的情景。
  生:我想会想起今天学的这篇课文《老人与海鸥》。
  师:那我们再用深情读读课文吧!
  生:(读课文)
  师:同学们,每一种生命都是美丽的,而更美丽的却是生命之间的互相关爱,老人数十年如一日得关照着海鸥,一位平凡的老人就用自己的晚年点亮了海鸥栖息昆明的自然风光.。从吴庆恒老人过世,昆明上空被一种爱的精神感染着,翠湖上的晨曦犹如多了一颗太阳,贴着水面徐徐升华,划出道道迷人的彩虹。这彩虹在放大着,跨越着不同的职业,不同的文化心理,为了是在翠湖建起红嘴鸥的家。下课!谢谢同学们!
  在故事情境中实现教学价值
  《老人与海鸥》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原著为邓启耀老师所作,著题为《寂寞鸥灵》,我被原著那朴实的语言深深打动。编入教材时,文字有所改动,价值也发生了变化。教材单元中的专题为动物之间的深厚感情。所以,我们有得追问文本的核心价值是什么?有些文本价值侧重在文本内容所蕴含的人文价值,有些文本本侧重形式所蕴含的表达价值,有些是提供作某种操练的材料价值,这三者的功能的教学内容分别为精神思想,表达智慧,阅读程序。这样,就有了“功能——情境”课程观不一情况,也就是同一教材对不同功能的理解,就会产生不同的教学内容,其课堂情境也就不一样。《老人与海鸥》这一课,我把它功能定位在文本内容所蕴含的人文价值——“万物都有感知爱的灵性”。但我又不回避课文的表达价值和学生的阅读程序。我这样理解我的课:
  1.内容的价值取向——平凡老人背后不普通的发现。阅读不是一次简单的文字映入,而是一种发现,发现文字背后的故事乃至其意蕴。课文中,学生如果不懂老人的身世,不懂老人的生活背景,就会停留在老人热爱鸟的一种浅层次的解读。如果是这样,这篇课文学生读上两遍就能懂,没有必要老师过多的教。老师要教什么?应教学生似懂非懂的内容。我把原著中老人的身世补充到文本内容中去,学生明白老人与鸥鸟为亲,就不难读懂“万物都有感知爱的灵性”。就明白老人的善良,老人喂鸥的用心良苦。也就能从文字中体验到鸥鸟对老人的难舍难分,甚至永别是难舍之情。从而深化了学生的思度。
  2.形式上的创意——给学生讲一个活的故事。我和作者邓老师交流时,他给我一个很好的启发:要给学生讲一个活的故事,不是抽象的文字。课文本身是一个感人的故事。我以故事的情境中发现故事的背后隐藏的价值:一是以质疑的方式导课,“海上生活的鸟怎么会到人声嘈杂,游船荡漾的翠湖公园栖息呢?”依此顺疑而学。二是补充老人的生活背景,让学生对老人的鸥鸟情有一个立体全方位的感受。三是把作者笔下的文字生活化。所谓的生活化不是泛化,更不是肤浅化,而是创设各种言语活动情境,把文字语义化作形象、化作情感。如,让学生改诗读,让学生批注读,让学生想象读,再如想象练笔,丰富作者的语言,课文中有一句高度概括的句子: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如何把这句话丰富,我辐射全文,想象写话。这里,既有表达价值的体现,即文中是如何表达的,又有人文价值的体现,即体悟老人的一片爱心。
  3.阅读方法的体现——给学生渗透阅读程序。作者原文题为《寂寞鸥灵》主要休现老人对鸥鸟如亲人一般的爱,原文努力刻划老人的纯朴之心,善良之心。一旦进入教材,编者有意改变原题为《老人与海鸥》,我让学生审题,这篇文章一个是要写老人,一个是要写海鸥。两者之间产生的情感,感受万物之灵。整个课堂,我和学生从这两个角度切入阅读,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解读由文本层面意义到心理层面意义再到精神层面意义,文本语义是抽象的文字,只有在儿童心灵上起反应时,才能在儿童身上构建言语图式,然而仅仅把语言当作客观物来看,未免又是一种抽象式的灌输。所以,只有在儿童身上构成精神意义即让文字在儿童精神上唤醒生命,才得以实现儿童人的发展。课堂中,从文本老人和鸥相依相随的理解,过渡到老人背后的不普通,再到一次人生经历的思考:老人喂鸥为的是什么?从而体悟生命价值的意义,这对六年级学生来说,应不是难度,而是一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