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鹅》教材解读

长春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白鹅》是长春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二篇文章,是著名的漫画大师文学作家丰子凯先生描写动物的一篇佳作。
  一、单元解读
  《白鹅》所处的第七单元,围绕“动物拾趣”这一专题,编排2篇作品(另外一篇是《燕子》)。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动物的可爱、可敬,体会到同是写动物,不同的作家观察角度不同,表达方法不同,语言风格各有特色,引导学生学习作家表情达意的特别方式,丰富积累,提高读写能力。在教学本组课文时要恰当处理好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白鹅》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文章,在作者丰子恺眼里这白鹅俨然就是一位高傲而固执,忠诚而可爱的朋友,所以文本的字里行间每每渗透着那份欣赏和爱怜。《白鹅》一文,重点刻画白鹅的性格高傲,从一开始抱回家的印象“左顾右盼,好一个高傲的动物。”到“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吃相中”过渡句统领全文,接着分别从“严肃郑重”的叫声、“大模大样”的步态、“从容不迫”的吃相具体细致刻画了鹅的高傲。从作者的描述中,不难让我们感觉到这种高傲不令人讨厌,而是可爱有趣,让人发笑的。另外,作为一代文学大师,丰子恺的行文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文章结构严谨,围绕“好一个高傲的动物”,分别从“叫声、步态、吃相”三个方面具体写出特点,每个部分都有一个总起句(过渡句),是学生学习篇章结构的典范。语言风格十分幽默有趣,善于采用对比的写作方法来表现鹅的高傲,善于采用“看贬实褒”的表达方法,表达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二、文本细读
  丰子恺先生的散文《白鹅》以活泼、诙谐、准确的语言描绘了一只高傲的白鹅。品读着丰子恺先生的文字,一股股乡村风情扑面而来,一丝丝幽默风趣跃然纸上,一种爱不释手的感觉在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里跳跃。一只白鹅,一篇小文;一个小动物,一片真情流露。如何引领学生品味其中韵味,自然就成了本课教学的重点。
  1、“余音绕梁”读叫声
  在动物界中,鹅的叫声并无什么奇特之处,既没有黄莺般的清脆,又没有画眉般的悦耳,可在作者的心中,却是那样亲切,那样美好。其实从古至今,描绘声响是最难的。而作者从词语“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再到句子“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甚至篱笆外有人走路,它也要引吭大叫,不亚于狗的狂吠”,一字一句都隐含着丰富的情感。以有形之姿写无形之声,以无形之声衬有形之姿,可谓“着语淡淡,却极生动;用笔寥寥,却极传神”。而此时唯有读,方能品味其中的韵味,在反复的朗读中,层层推进,余音绕梁,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
  2、“大模大样”学步态
  鹅的步态这一部分内容是发掘白鹅“有趣、可爱”的一个点,“大模大样”这个词非抓不可,也正是这大模大样的走路,才把白鹅的高傲和傲慢体现得淋漓尽致。“步态从容,大模大样,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丰先生把鹅比喻成京剧中的“净角”,将京韵注入白鹅的形象之中,再加上情感、文化的注解,一只大模大样、憨态可掬的白鹅,在读者的头脑中立刻鲜明起来,立体起来。读着这样的文字,想着这样的画面,这只有趣可爱的白鹅已经不知不觉走入了读者的内心世界。
  3、“一丝不苟”话吃相
  丰子恺先生花了较多的笔墨来描写白鹅的吃相,这也是全文最精彩的部分。课文先写鹅需要三样东西下饭,“一样是水,一样是泥,一样是草”;进而举例说,“先吃一口冷饭,再喝一口水,然后再到别处去吃一口泥和草。”这样不厌其烦地描写白鹅的吃相,就是想突出它吃相的可笑,可笑在必须有三样东西下饭,可笑在一丝不苟的吃法,可笑在循规蹈矩、不会变通的做法。在这里,丰先生还戏称它为“我们这位鹅老爷”,明贬实褒,言语间流露出来的亲昵和叙事中的煞有介事,洋溢着他对白鹅的无限爱意。就这部分教学而言,可着眼于“一丝不苟”一词,引出“鹅老爷的脾气”,辐射全文,找出课文中具体内容,梳理、品读、感悟,以达到情趣盎然,妙趣横生之功效,那白鹅有趣可爱的形象也就浑然天成。
  三、语言特色
  1、漫画式的独特视角与幽默表述法。
  丰子恺先生是中国现代受人敬仰的漫画家,散文家,艺术教育家。伴随丰子恺一生的有三样东西——文学、绘画和音乐。现在但说他的散文具有漫画式的独特视角与幽默表述法。下面我们就以“鹅老爷”一词作为切入点,到文本中去寻找鹅的那种老爷架势、去感受鹅的高傲。
  我们来看这个句子——“这样从容不迫地吃饭,必须有一个人在旁侍候,像饭馆里的堂倌一样。”“堂倌”在旧时用于称呼饭馆、茶馆或酒店里的招待人员。这只颇有个性的鹅老爷“架子十足”,被作者用轻松幽默的笔调勾勒得有了灵性。还有这句——“因为附近的狗,都知道我们这位鹅
  老爷的脾气,每逢它吃饭的时候,狗就躲在篱边窥伺。”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连附近的狗都知道它的吃法,了解它吃食的规律,可见它是多么严格地遵守着吃饭的三眼一板。在这里,作者还称它为“我们这位鹅老爷”,字字句句,每每渗透着那份欣赏和爱怜。
  2、未必字字珠玑,但却是句句含情。
  丰子恺先生写这篇短文,就好比为一个朋友立传,写照。明白如画的文字,温爱而又风趣的态度,《白鹅》的背后,是丰子恺先生一颗热爱动物、博爱的心。《白鹅》写于1946年夏天。抗战期间,丰子恺内迁重庆,住在郊外一座荒村里。当时正值战时,生活条件艰苦,而人们内心更是焦虑苦闷。丰子恺在读书、作画之余,在院子里种豆、种菜、养鸽,养鹅,这成了作者排遣苦闷的一种寄托。时间过去了几十年,我们仍然能在阳光下看到白鹅那庞大的身体,那雪白的颜色,那雄壮的叫声,那轩昂的态度,那高傲的脾气,和那可笑的行为。在这荒凉举寂的环境中,这鹅竟成了一个焦点。凄风苦雨之日,手酸意倦之时,推窗一望,死气沉沉惟有这伟大的雪白的东西,高擎着琥珀色的喙,在雨中昂然独步,好像一个武装的守卫,使得这环境有了生气。
  人们把丰子恺先生称为二十世纪的陶渊明,而这只白鹅籍由作者那漫画式的独特视角与幽默表述法,籍由作者那未必字字珠玑,但却是句句含情的丰富的语言特色,永远留在了二十世纪中国的散文史里。
  四、教学中应该考虑的两点
  第一,五年级孩子尚未脱离形象思维阶段。由于丰子恺先生当时的文化背景以及他语言的深刻,在语言表达上给学生的理解造成了一些困难。我们教师首先必须考虑的是,如何教会孩子突破语言障碍,理解文字包含的意思,然后再去教会孩子体会语言文字的精妙绝伦。
  第二,生活在现代城市的孩子,生活经验非常有限。今天生活在城里的孩子所能见到的,是在动物园的池塘里戏水的天鹅,对家鹅的叫声、动作、样子和生活习性并不是很熟悉。孩子们生活经验中的天鹅的形象,与课文中的家鹅形象很难进行比照,要体会作者运用语言文字的准确性和生动性,有一定的难度。另外,丰子恺是典型的中国古典文人,课文写作的时间是二十世纪上半叶,现在孩子的生活现状和作者生活的时代差距很远。文中表现出来那种文人心态以及成人化的审美情趣,对孩子来说也缺少亲切感。因此,这篇课文对孩子来说,既好懂也不好懂。这是我们教这篇课文的难处,同时也是我们进行教学设计的难点。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