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怀念》教材解读之三
长春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一、板块说明:
《秋天的怀念》是长春版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八板块《挚爱亲情》中的一篇,本版块共有两篇课文《秋天的怀念》、《风》和一个表达。《秋天的怀念》和《风》是两篇散文,课文内容侧重于对亲情的赞颂,既有母子间的挚爱又有父子间的深情。饱含强烈而真挚的情感,读了,让人感到温暖,感到力量,感到有爱的生活真的非常美好。
“阅读,是读者同作者交流思想感情的过程。”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是读懂一篇文章的基本要求。所以本版块的重点应该是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方法就是抓住重点语句、段落多读、多想,从而与作者在感情上产生共鸣。从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的角度讲,有感情的朗读是“把体会到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的一种方式,“又能加深对文章思想感情的体会”。
二、本课教材分析:
(一)与作者对话
这篇课文的作者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在他21岁的时候,突然得了一次重病,导致身体发烧,高位截瘫。也就是在那一年,他的母亲也去世了。后来,在他的许许多多的文字里,都写到了他的母亲。母爱这个主题,史铁生一直是牵肠挂肚的,纵观他的成长之路,其实就是母亲用生命的代价铺就的,因为他对母亲的理解是在母亲去世以后,这使沟通成为永远的不可能,也成为作者心中永远的痛。在一种迫切的愿望中,使他对母亲的理解升华为世界上最为动人的诗篇。
本课《秋天的怀念》便是这样一篇怀念母亲的文章,作者通过回忆的方式,将零零碎碎的细节串联起来,写出了自己在瘫痪时,怀着博大无私之爱的母亲是怎样细心、耐心、小心地照顾自己,以此来表达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之情。当然其中也不乏对母亲深深地愧疚与热爱之心。文章的语言朴素、真切,却又意味深远,寄悲观于从容,蓄智慧于认真的人生思考之中。既让读者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同时也是教育读者应该在父母的有生之年学会感恩、回报父母,以免留下终生的遗憾,另外,还有启发读者重视和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我想这就是本文的教育价值所在。
(二)与编者对话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有三点:一、让学生受到伟大母亲的熏陶感染,接受一次“爱”的教育;二、提高学生的自读能力。三、作者史铁生对于母亲的情感是利用四件小事娓娓道来的,感人至深,催人泪下‘对于指导学生从日常的小事中体会人物情感是一篇极好的范文。这也是教材编写者把《秋天的怀念》安排在第八版块“挚爱亲情”中第一篇课文的目的。与其他描写母爱的文章截然不同,细节描写这一写作方法是本文的一大亮点。
(三)与文本对话
这篇课文是史铁生瘫痪7年后怀念母亲写下的。写了在“我”因双腿瘫痪而暴怒无常时,母亲耐心地安慰“我”;为了让“我”散心,母亲想方设法想带“我”去北海,可是母亲已重病缠身,母亲带着重病的身体,最终没能满足心愿而死去。母亲在临终前,还在念叨生病的儿子和未成年的女儿。母亲的深切关怀今生已无法报答,只有无尽的思念缠绕心中。这篇饱含深情的文章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这种母爱如涓涓细流,润物细无声,流淌在字里行间。
作家用凝重的笔触回忆了母亲在自己双腿瘫痪后的几件平常小事,由一个个平凡的细节为读者诠释了母爱的内涵。课文是作家对母亲的追忆与怀念,更是一篇充满人生哲理的感人作品,课文语言平实含蓄,情感真挚细腻。而恰恰是这些平凡的小事、小细节,却详实的表达了人物的真挚情感,因而,抓住细节描写体会人物情感应是本文的重点,而通过不同形式的阅读,则是进一步理解情感的最好途径。因而,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1、教学目标: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文章的主题并不难,但如何使学生的内心真正受到震撼,从而感恩母亲,热爱生活呢?我把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认识本课的9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熟读生词。联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够用一定的速度默读课文;初步领悟借助小事来表达人物情感的方法。
(3)情感目标:一是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深的愧疚与怀念之情,二是要懂得热爱生活。
2、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母亲的语言、动作、神态这些细节描写来体悟母爱。
3、教学难点:
通过品悟菊花的描写深刻理解母亲“好好儿活”的含义。
4、方法策略
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紧扣新课标的阅读训练重点,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对话为主线的教学思想。通过“抓细节之美,品言语之情,悟人生之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品中读,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运用“剖析重点词句,理解文章内容”的方法,自读、自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三、教学建议
(一)导读
教师先简介史铁生的生平再出示他在作品《合欢树》中怀念母亲的句子:(幻灯片《合欢树》片段)“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就召他回去了。’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合欢树》
让学生默读这段话,并说说从中读懂了什么?这一教学设计的思想是为了更好的让学生“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从史铁生的其他怀念母亲的作品中,对本文的主题有一个初步但印象深刻的感知。从而引出本文课题:秋天的怀念,顺势解题,怀念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首先让学生放声朗读课文,读通、读顺。其次默读,学生这种有目的,带着任务的浏览,是捕捉课文中有用的信息。阅读的效率也提高了,能力也得到了培养。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来默读,把训练落到实处,带着问题默读。结合课后问题,边读边想:课文有几次写到看菊花?(因为课文“看菊花”是课文的叙事线索,叙写了母亲生前照顾“我”的一些琐碎小事。)然后浏览课文,思考故事表现了一般情况下母亲对孩子的关爱吗?用自己的话概括(因为我双腿瘫痪,暴怒无常,生命绝望,加上母亲,肝病严重,生命将息,还体贴入微照顾我,这样母爱艰辛、深沉、无私、伟大,使文章笼上一种哀伤,凄婉的氛围。)学生从整体把握课文,为下文精读作铺垫。
(三)抓住细节,品读课文,体会真情。
在初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自己读后的体会,感受到了什么?学生一定会说出感受到了母亲对我的关爱以及我对母亲的愧疚与怀念。这时让学生读一读画一画自己感动的句子。这时的读,就要通过对母亲语言、动作、神态的品析来体会母爱的伟大。
通过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明白母爱就是一个又一个的细节。史铁生通过一个个细节描写了母爱,细节往往是不起眼。我们来好好品位细节,想想“母爱”究竟是什么?
1、抓住动词,如文中的“挡、躲、扑、抓、忍、”等字词,来感受母爱是理解、是宽容、是牵挂、是呵护、是担忧、是细心。(母亲挡在窗前,是要挡住儿子看到落叶想要死的心。一个“躲”字写出了母亲对儿子的一片理解。母亲扑下去的一定是儿子想要去死的念头;抓住的是儿子想要死的念头,她想抓住儿子,怕他轻生;忍住儿子的抱怨;忍住儿子的病痛给自己的双重打击;更忍住病入膏肓的实情……所有这一切都是告诉儿子要“好好活”。)突破难点,从而感受母亲的深沉无私的爱以及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愧疚与怀念之情。
2、抓语言,如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表面上写的是劝慰“我”,不使我失去生活的勇气,但实际上母亲说的是“俩”,母亲已经知道了自己的病,但为了让儿子好好活着,先自己好好活着。对于母亲这些话外话的意思,“我”因为自己的原因,根本就没有想过,直到后来妹妹告诉我,我才知道。再如: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生病的儿子,还有那个未成年的女儿……”(解读:母亲的一生最牵挂的就是“我”和妹妹,她在生命的最终,“呼吸困难”、“昏迷”的时候,她想到了只有“我”和妹妹,于是,一幅伟大母亲的图画就这样赫然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
朗读指导: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说说课文的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学生每说到一处就让他说:“你是怎么理解的,请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细节描写,进行朗读指导。教师可采取范读、让学生自己读,指名读,比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随着人物情绪的变化,语调或高或低,语速或慢或急,声音或大或小,在读中感受母爱的伟大、无私,把自己这种感受读出来,受到情感的熏陶,同时也学习作者这种通过细节描写表现情感的表达方法。
(四)抓住景物描写,体会人物心理变化
如:中间一处:“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这时的景物描写写出了当时的我是非常的悲观与阴郁。
而课文结尾处的景物描写,写作者在他妹妹的陪伴下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这段话中的一连串排比句表面上是在描写北海菊花的美丽,实际上是用象征的手法,赋予菊花深刻的含义,作者所以浓墨重彩地写菊花,恰恰是对母亲生前那句“好好儿活”的深情解读。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秋天的怀念》教材解读之二
下一篇:母爱无言秋正浓
零零教育社区:论坛热帖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