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图序》上课实录

长春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生 “wèi”……“wéi”……(又有争议)
  师 还是得说明理由。
  生 这个“为”是“为了”,所以得读“wèi”。就像“为人民服务”。
  师 对,“因为”就是因什么,为什么,得读“wéi”。这个字很容易读错。我发现中央电视台的许多主持人也“因wéi”、“因wéi”的。你们发现过没有?
  生 发现过。
  师 再发现了,给他记下来:几月几号,几点,什么节目,哪个主持人,然后给他写封信纠正纠正。他还应当感谢你。(笑)
  以上,我们把课文读懂了,下面,还得读顺、读熟。下列句子该怎样停顿?
  1.荔枝生巴、峡间
  2.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
  3.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过程略)答案(幻灯片):
  1.荔枝/生巴、峡间
  2.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
  3.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师 我们把这几个句子齐读一遍。
  生 (读)
  师 读得还不是很好,再来一遍,就熟了。
  生 (再读)
  师 你觉得哪些句子特别精美?
  生 1.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
  2.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3.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师 跟老师的意见一样——我说错了,跟“学生”的意见一样。(笑)我们把这几个句子齐读一遍。
  生 (读)。
  师 如果我想在两三分钟之内把这几个句子背过,你能告诉我其中有什么诀窍?
  生 1.“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都是3个字加两个字,按时间顺序排列。
  2.“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都是什么如什么,运用比喻和排比;顺序是从外到内。
  3.“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顺序是一、二、三,色、香、味。
  4.我一边背一边想着它的意思。
  5.我一边背一边想着它的样子和味道。
  6.我觉得要先读熟,读不熟,是背不过的。
  师 对,好比还不会走,怎么能跑?
  师 那么我们在两三分钟内把它背过,看谁背得快。
  生 (背,有两个一两分钟就背过了)
  师 请你背一遍。(生背)哎呀,你记忆力惊人啊!鼓励鼓励!(掌声)
  我们齐背一遍。(齐背)
  是男生背得好还是女生背得好?——又错了:是男“老师”背得好还是女“老师”背得好?(笑)
  生 男老师……女老师……
  师 究竟谁好,比一比就知道了。男“老师”先背。(背)好!又整齐又洪亮。下面女“老师”背。(背)不如男“老师”背得好,但也有特色:声音清脆动听。
  师 本课有哪些知识要点?请你帮我归纳归纳。这对应考可是很必要哟。(过程、答案略)老师的指导是(幻灯片):
  1.字:生的,易错的
  2.词:古今不同的
  3.句:佳句,难译的句
  4.写作方法:可仿效的
  自主归纳,不*老师,互相合作,互通有无。
  5
  师 以上是“学生”请教“老师”浅层次的问题——有疑之疑;下面是深层次的问题——无疑之疑。“无疑之疑”比“有疑之疑”具有更大的价值。有一回,一个人躺在苹果树下,一个苹果掉下来……
  生 (抢)是牛顿。
  师 那么你对我说说,他提出了什么“无疑之疑”?
  生 他想,为什么苹果往地上掉而不往天上掉呢?后来他经过研究解决了这个难题,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师 还有一个人从壶盖的“啪啪”作响提出“无疑之疑”……
  生 (齐)瓦特。
  师 如果你也能发现这样的“无疑之疑”并解决它,你也会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这一课,你有“无疑之疑”吗?
  生 没有。(面面相觑)
  师 我可有。想不想听听?
  生 想。
  师 本文开头说:“荔枝生巴、峡间”。“巴、峡”是今天什么地方?
  生 四川东部和湖北西部,重庆一带。
  师 现在的“巴、峡”有荔枝吗?
  生 有……没有……(有争执)
  师 说“有”或“没有”都没根据。怎么办?
  生 问。
  师 问谁?……(小声地)据我所知,下面听课的老师有从四川来的。谁问?
  生 我。老师们,请问四川有没有荔枝?(没有什么反映)
  师 我知道我们课题组的苏永奎老师是从四川来的。苏老师,请告诉我们,四川有没有荔枝?
  苏 四川没有荔枝,但重庆有没有我不知道。
  师 还有哪位老师能告诉我们重庆有没有荔枝?
  金 (金传富老师)我在重庆呆过8年,重庆肯定没有荔枝。
  师 谢谢你!可以肯定了:四川、重庆没有荔枝。那为什么白居易说“荔枝生巴、峡间”?
  生 古代有,现在没了。
  师 是。白居易有一首诗《种荔枝》,请大家读一遍(幻灯片):
  生 红颗珍珠诚可爱,白须太守亦何痴。十年结子知谁在?自向庭中种荔枝。
  师 根据这首诗,唐代四川肯定是有荔枝的,白居易还亲自种过。但为什么现在没了?
  生 气候变化了。
  环境变化了。
  被人类破坏了。
  我对地理特感兴趣,据我所知,长江上游砍伐树木很厉害,可能是把荔枝都砍了。
  ……
  师 都是猜测吧,有证据没有?
  生 没有。
  师 那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现在要过河,总得解决过河的方法问题:是修桥呢,还是坐船?大家想想,有哪些方法?像刚才那样查字典行不行?
  生 不行。
  师 那查什么?
  生 查书。
  师 还能查什么?
  生 查电脑——在互联网上查。
  师 你告诉我怎么查。
  生 打上“www.sohu.com”。
  师 用“搜狐”搜索啊。好!你很有办法。电脑可是个现代化的信息工具,把它玩精了,你就拿到了一张“21世纪的通行证“。还有什么办法?
  生 请教老师、专家。
  我认为最简单的办法是敲一下那个空格键,下面就有答案。(大笑)
  师 是,你真聪明!现在我就敲一下。(幻灯片)我归纳了这么几种办法:1.合理推理;2.查阅资料;3.请教老师、家长、专家;4.在“BBS”上求助……其中哪种方法最方便?
  生 “BBS”。
  师 可惜这里不能上网,没法用。但是,(悄悄地)下面坐着许多专家呀……可以去向他们请教啊。——请教要注意什么?
  生 礼貌。
  师 对,我刚才请教你,鞠了一躬……好,限三分钟时间,下去请教。
  生 (下台请教。有一个同学来到张老师旁边)张老师,我想请教你。
  师 现在我是“学生”啊?
  生 可是你比我年龄大,懂得多。
  师 觉得我阅历丰富是吧?哎呀,这……这样吧,我指给你一个思考的方向:你得从气候变化方面去考虑,荔枝是热带亚热带植物,温带能不能生长……
  生 哦,我知道了。
  (同学们陆续回来了,互相交流情况,老师也询问交流……气氛活跃)
  师 现在听听竺可桢的研究结论。知道竺可桢是什么人物吗?
  生 著名气象学家。
  师 所以他的结论是最权威的。竺可桢认为:(幻灯片)唐代气候比现在温暖,四川可产荔枝;后来气候变冷了,四川的荔枝就灭绝了。这个结论出自他的著作《中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研究》。他的根据是:白居易文《荔枝图序》,白居易诗《种荔枝》、《荔枝叹》,还有大量其他资料。]
  竺可桢的研究思路是——从古代典籍中寻觅科学研究的资料和线索。
  他的研究让世界气象学界大为惊叹啊——气象学只有100多年的历史,气象记录也只有100多年,怎能研究五千年气候变迁?可是竺可桢就取得了让世界瞩目的科研成果……独辟蹊径啊!
  这也给我们一个启示:我国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是一座科学研究的宝库,为许多领域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特别是在:地震学、气象学、天文学、医药学、军事学、哲学、历史、文学……例如我国中医著作中有治疗癌症的方法;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有世界最早的“UFO”的记载……
  问题是:人人都能进这个“宝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