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春望》一课

长春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古诗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之瑰宝。它是我国特定的历史时期的文化产物。与现代文相比,古诗以它意蕴深刻、意境优美、短小精炼而著称。因为有着几千年的时间纵向的距离,因此古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王老师的这一堂古诗教学课,给我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一、巧妙设疑,在信息资源中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建立起信息资源之间的联系,是学好这首诗的关键所在。因此王老师让学生先亲近诗人,以“带来一位朋友,猜猜他是谁?”拉近了学生与作者的距离,再以“关于杜甫,你还了解哪些?”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阅历、工具书、文化积淀学语文,于是学生知道了“李杜”,知道了他们的诗“各有千秋”,李的浪漫,杜的写实;知道了杜甫的“沉郁顿挫”;知道了诗人颠沛流离的生活处境,读杜甫的诗就能了解当时的历史。激起了学生诵读和深入理解诗的兴趣和热情。

  二、自主探究,在合作交流中感知。基于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懂古诗的方法,课堂上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诗意的理解都是学生自己运用工具书、相互合作、相互交流之下理解的,老师只在学生觉得理解有难度的地方做点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三、咬文嚼字,在研词磨句中升华。诗歌是最精炼的语言艺术。故而,学习古诗也切忌蜻蜓点水、浮光掠影。而须沉下来,觅诗眼,品佳句,感受诗歌的意趣和含蓄。王老师就非常注重咬文嚼字、研词磨句。从“别”字引导学生品味出这里不仅仅是分别、离别,而是和平常不一样,有可能是永别了或诀别之意。从而为理解“家书抵万金”一句诗也做好了铺垫。

  四、创设诗境,在多样朗读中品悟。古诗词言简意丰,却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隔甚远。教师在教学时特别需要创设与古诗词相和谐的情境,带领学生穿越时空,如临其境深入感受。王老师在执教此诗时,在音乐声中用浑厚而富有磁性的声音范读诗句,将静止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使立体的有生命的文本体现出精神的力量,激活了学生的情感,激发了探究的欲望。又用凝炼而有诗意的语言和优美动听的音乐创设诗的情境,再恰当地引入录像,让学生穿越千年的时空,走进诗人的生活情景。再通过指生读、评价读、引读、齐读、喜欢读的起立来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和诗人的心灵进行对话,生成着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感受着诗人那颗忧国忧民的心。

  五、整合资源,在对比欣赏中品味。古诗词灿烂辉煌的宝藏,不应止于课本、课堂学习的局限。借助课堂教学拓展延伸,把相关的诗词组合在一起探讨,可达到整体优化的教学效果。教学中,王老师组合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形成强烈的情感对比。学生首先通过想象、品读、交流,感悟到《春望》中诗人忧伤到见花落泪,闻鸟惊心,忧愁到了极点。接着,教师通过深情描述过渡到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听到安史之乱平定的胜利的消息时是怎样的心情,从哪句话看出来的?这样就抓住了诗眼“喜”,以“喜”为探究主线,引导学生感悟那一刻诗人是欢喜到泪满衣裳,放歌纵酒,喜悦到了极点。两首诗的组合对比,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诗人忧国忧民、爱国爱家的心声。
  王老师的这节课,板书也很有特色,在学生理解完古诗后,老师边朗诵边板书:这真是安史起狼烟,国破不长安。感时泪四溅,亲人何日还。出口成章,显示了教师深厚的文学修养和坚实的文化底蕴。
  当然,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任何一个老师,任何一堂课,总也存在着遗憾之处。在汇报交流学习所得一开始,有一位学生说他是查找资料理解了诗的第一句。教师如能顺势而导,让学生把自己查到的资料说一说,也就避免了教师的下一个问题:“对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有哪些了解。”看来,恰当地抓住生成的时机和资源,能够更大程度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春望》教学设计之二     下一篇:春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