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阅读 引领探究

长春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一、确定自学目标,引导学生先学初探
  师:(板书课题、作者及朝代)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宋代著名诗人王安石写的一首古诗《泊船瓜洲》,大家一起读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师:这首诗同学们之前已经按照老师的自学提纲进行了认真的自学。下面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自学提纲。
  (大屏幕出示自学提纲)
  师:自学提纲有三个要求:一是熟读诗歌, 特别注意诗歌中多音字的读音;二是理解诗句, 要运用看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多种方法, 理解诗句,做到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三是先提出一至二个问题,然后尝试自己解决这些问题。如果已经解决了,你可以把答案告诉大家;如果还不明白,在小组学习的时候你可以问问其他同学。
  (点评:自学要求明确,不仅有目标要求,而且有方法指导,能有效激励、指引学生自学,提高学生“先学先探”的效果。)
  二、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群学群探
  师:下面我们带着学习的收获进行小组交流,请组长主持。
  (大屏幕出示小组合作学习步骤。主要从朗读、理解、讨论疑问、合作展示四个方面进行具体引导。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按照学习步骤认真开展合作学习。各组学习的形式不尽相同,但每一个同学都在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比较充分,达到8分钟。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同时,教师在各组间巡视,倾听,指导。)
  (点评:在先学先探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一是给了每个学生先学先探的所得在组内得到展示的机会,二是可以使个体先学先探所得在组内实现共享,实现组内个体间的所得互补,三是通过展示与互补,相互激励,彼此触发,提高学习效果。合作学习的过程实际是进一步学习诗歌的过程,也是获得愉快学习体验的过程。妙!)
  师:刚才各小组在认真地学习、交流。下面我请几个小组上来做展示,看哪个组的同学最自信。
  学生活动:
  学生分成六个小组。每个学习小组都给自己起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如“活力组”、“书香组”、“阳光组”等等。学生积极性非常高,每一个同学都自信地把手举得高高的。
  (点评:先学先探了,小组合作学习时先学先探没有弄懂的不少问题也在组内相互交流中又得到解决,学生自然会“都自信地把手举得高高的”。)
  师:请“活力组”的同学上台展示。
  学生活动:
  “活力组”的全体同学非常开心地上台并“一”字排开,由主持人主持展示过程。先让小组成员展示朗读,读得正确、流利;接着有两个同学领读“间”、“重”等多音字的读音,讲解不同读音所表示的不同意思,这些多音字在本诗中的读音和意思;再展示了对这首诗的理解,由四个小组成员一句一句讲解诗句的意思。最后提出的问题是:在“春风又绿江南岸”中为什么要用“绿”?并公布了本小组同学讨论的答案:这里用“绿”是说春风吹过以后,草变绿了,长江两岸春意盎然,生机勃勃。
  师:请对“活力组”的展示做点评。
  学生活动:
  学生表扬活力组朗读很有感情,理解诗句也很准确,自己提出的问题能自己解决。指出的不足是:没有解释题目,也应该适当介绍一下作者。还建议他们,要根据汇报的顺序来确定小组成员站立的位置。
  (点评:小组展示,每个个体展示的是小组集体的学习所得,避免了个体发言的紧张。从心理学角度讲,这种代表集体的个体往往会表现得更好,因为每个个体在集体里有了角色感,有角色感就会有责任感,这种责任感自然会转化为“我要为集体争光”的行动。)
  师:刚才这个小组展示了朗读、理解,也展示了他们提出的问题,水平很高。同学们的点评也很准确。现在再请一个小组的同学上来展示,要学习第一小组的优点,同时还要注意尽量跟他们不一样,要有创新。
  (其余小组再次把手举得高高的)
  师:请“书香组”为大家展示。
  学生活动:
  书香组首先把朗读和理解诗句结合起来进行展示;然后出题考大家:
  学生问:本诗的作者王安石是什么人?
  学生答: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做过丞相,写过很多诗歌散文
  学生问:作者王安石是在什么时候写这首诗的?
  学生答:我从“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一句知道,王安石是春天的时候写这首诗的。
  学生答:我从“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知道,王安石是在春天的晚上吟诵这首诗的。
  学生问:诗中写了“京口”、“瓜洲”、“钟山”三个地名,哪里才是作者的家乡?
  学生答:诗的题目是《泊船瓜洲》,所以瓜洲是作者停船的地方,不是他的家乡。第一句说“京口瓜洲一水间”,我认为“京口”就一定是作者的家乡。
  学生答: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一条长江,所以京口不是作者的家乡。作者的家乡应该是在“钟山”。
  (点评:小组展示形式发生了变化,反映了学生的创意追求,这也是老师所期望的。这种创意追求在小组展示时候最容易表现出来,因为我们是“书香组”,而不是“活力组”。“我们一定要与别人不同!”这是每个组员内心深处发出的声音。)
  师:(出示简单示意图)瓜洲在长江北岸,京口就是今天的镇江,在长江南岸,与瓜洲隔江相对。钟山就是现在南京的紫金山,是作者的家乡。从京口到钟也只是隔着几重山。
  (点评:教师及时补充,非常有必要,这是这首诗理解上的难点!)
  (教师引导学生表扬书香组,并给主持人提了建议:要认真听别人的回答,当别人回答错了的时候,你要给他指出来,不要只说“谢谢”。)
  师:我还想请一个组上来展示,最后这个组展示的水平应该更高。
  请“阳光组”为大家展示。现在你们准备的有些内容可能已经跟别的组重复了,你们准备怎么调整?
  生(阳光组主持人):下面我给大家讲讲这首诗的意思:先看我的板书(学生画了一张简单的标有“京口”、“瓜洲”、“钟山”三个地名和长江、山峰的示意图),京口和瓜洲之间只有一水之隔,钟山也就是南京,它跟京口也只是隔着几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又是一年的春天到来了,作者离开家乡,什么时候才能在明月的照耀下回到家乡。这句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师:你像一个小老师一样,讲得非常好。你们组有问题吗?
  生(阳光组另一同学):我们组的问题是:作者为什么要离开家乡?经过查找资料,我们得到的答案是:作者当时生活在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为了生存,迫不得已只发好离开家乡。最后一句其实就是整首诗的灵魂,表达了他的思乡之情。
  师: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但回答得是否准确呢?我们先把它记下来,等一会儿我们再讨论。
  (点评:学生讲解比老师讲解,学生听得会更专注。这不仅是形式的变化,而且是教学思想的变化,学生成了课堂的真正主人!)
  三、提炼核心探究题,引导学生深度探究
  师:现在我们齐读这首诗,一边读一边思考诗歌中每一句话的意思。
  (生思考性地齐读)
  师:再轻轻地读前两句。一边读一边思考:前两句集中写了一个什么意思?
  (教师让学生反复读了三遍)
  生:作者所在的瓜洲离家乡很近。
  师:(板书“近”)谁再来读读这两句,要把“近”的意思读出来。
  (生齐读前两句,通过抓住“一水间”、“数重山”等关键词,突出了“近”。)
  (点评:小组合作学习展示是把诗读“厚”,这里是把诗读“薄”,厚薄之间意趣盎然。以“近”来引导学生读好诗句非常巧妙!)
  师:再轻轻地读读后两句,一边读一边思考:后两句又集中表达了一个什么意思?能把你体会到的意思读出来。
  (生齐读后两句,突出了“又”、“何时”、“还”。)
  师:能像前面那样,用一个字来概括后两句诗的意思吗?
  生(齐声):还!
  师:下面我们把这首诗连起来读一读,你能读出一个问题来吗?
  生:这首诗前面说离家“近”,后面又说非常想回家。既然离得那么近,他为什么不回家呢?
  (点评:近而不能还,这是为什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这也是本课的核心问题,只有弄懂这个问题,学生才能真正与诗人进行对话,与文本进行对话,才能准确把握诗心、诗魂。)
  师:对呀,他为什么不回去呢?站在瓜洲岸边的王安石,眺望着沐浴在月光下的家乡,此时此刻,他的心中到底在想些什么?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看补充资料。
  补充阅读资料:王安石与《泊船瓜洲》
  王安石(1021—1080)是北宋时期的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少年时代,聪颖好学,年轻时就中了进士。他的诗歌散文都很出色,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做地方官时,曾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北宋神宗皇帝非常赏识他,1069年调王安石任参政知事,第二年升任宰相。王安石任宰相期间,大刀阔斧地推行改革,得到老百姓的拥护。但王安石推行的改革,遭到朝廷内有些官僚的极力反对,他们不断地在皇帝面前说王安石的坏话。三年后,他丢掉了宰相的职务,回到了南京钟山的家中。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