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文短教选重点,落实目标达优化
教科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从课文整体角度进行阅读教学,注意简化头绪,强调内容综合,运用多种读书形式,让学生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并受到感染与熏陶。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五年下册的《最后一片常春藤叶》这篇课文就是一篇篇幅较长的小说,在课标的理论指导下我们就确立了“长文短教”的教学方法我们先选人了一个切入点,设立了一个问题:最后一片常春藤叶与文中人物有怎样的关系?全文的教学围绕这个主要问题展开。通过注重个性化的阅读,让学生在赏读,研读的过程中对课文的内容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力求使学生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为了使教学具有整体性我们为文章的精读感悟部分确立了四大主题,每一个主题密切联系都围绕“藤叶”这个关键词进行展开,读藤叶,整体感知。数藤叶,感受绝望。画藤叶,倾情奉献。赞藤叶,真情永驻。这样就使学生对文本有多层面的感知与体验。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研讨交流,进而引导学生加深对生命的思考与认识。在教学设计中我们牢牢抓住重点环节以点带面,在整体感知的前提下突出对小说人物与主题的探究思考,使教学思路清晰可感。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是难以预设的,只有在教师的精心诱导下,学生才能学得有序、有理、有利。基于以上的理念支持和对教材的分析,我们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教学流程:
一直接导入,初读感知。
一片普通的叶子,会有怎样神奇的魅力?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最后的常春藤叶》讲述的就是一片秋叶与三位艺术家的故事。(设计这样的导语,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与课文相关的主题及内容,即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不拖沓。)教师在这里安排了一个了解作者的环节,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激发阅读兴趣。
在学生初读课文能准确认得生字之后按课文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把课文划分出四个部分。(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快速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从中掌握阅读小说时理解内容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写作顺序)
二研读语句,深刻感悟
(1)在探究最后的常春藤叶与琼珊有怎样的关系?让学生先根据自己的默读,整体概括。(关系到她的生死)?
师问:你是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出来的?请你用笔画出来。
交流出示句子:
(课件)外面见到的只是一个空荡荡、阴沉沉的院子,一株极老极老的常春藤,纠结的根已经枯萎,攀在半墙上。秋季的寒风把藤上的叶子差不多全吹落了,只剩下几根几乎是光秃秃的藤枝,依附在那堵松动残缺的砖墙上。
(1)为了让学生进入情境,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朗读,讨论,交流中产生悲凉的感觉,体会到琼珊对这凄风苦雨的世界已不再抱任何希望,她的生命之火也在一点点的微弱下去,病情越来越重。
接着课件出示句子:
(课件)叶子,常春藤上的叶子。等最后一片掉落下来,我也得去了……往下飘,往下飘……
再让学生用低沉舒缓的语调动情去读,感知当时的琼珊是多么灰心,多么绝望,对她来说叶子是希望的象征,若叶子落了,她也就给自己找到了放弃对抗病魔的理由。当然只要叶子不落她就有所抗争,有所期待。所以最后的常春藤叶关系到琼珊的生死。
这样就会让学生在深层阅读中进入文本,从而达到理解人物内心的目的。
(2)在探究最后的常春藤叶与贝尔曼有怎样的关系时,先让学生边默读课文,边画出文中描写贝尔曼的句子,体会贝尔曼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教师出示句子:
(课件)这时老贝尔曼也来看望琼珊,他是住在楼下底层的一个画家,年纪六十开外。他在艺术界是一个失意的人,他老是说要画一幅杰作,始终没有成功。听了琼珊的事,他没有说什么,只是担心地凝视着窗外风雨中的常春藤。
学生会说贝尔曼是一个穷困潦倒、冷漠失意的人,可是他却担心琼珊的生死,对她表示关心和同情,初步体会出老贝尔曼的爱心,为下文作了铺垫。
然后,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联想:贝尔曼在担心什么呢?学生可能会联想到:他担心窗外的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第二天起来的时候是不是落了,担心琼珊是不是为此放弃了生命。此时,指导学生朗读,读出这种关心、同情以及担忧的感受。
文中的贝尔曼再次出现,就是苏艾对琼珊所说的话中。
课件出示句子:
(课件)贝尔曼先生今天去世了,他也得了肺炎,只病了两天。头天早上,看门人在楼下的房间里发现他痛苦得要命。他的鞋子和衣服都湿透了,冰凉冰凉的。
这一环节借助重点词句,通过朗读,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例如,“只病了两天”,“痛苦得要命”,“鞋子和衣服都湿透了”,“冰凉冰凉的”,形成丰富的表象来触动体验,朗读感受贝尔曼当时的境况。
三、课文补白,展开想象
课文并没有写出贝尔曼作画的情景,给我们极大的想象空间,如果在这里,让学生发挥想象,贝尔曼是怎样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急切地在离地面6米多高的地方,颤抖着调拌着黄色和绿色在墙上画藤叶并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的,既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化虚无的猜测为真实的再现,从而感受到他深藏着一颗美好的心灵,和高大光辉的形象,在用引读的方式让学生朗读并思考:这样一幅倾注了全部心血常春藤叶,算不算是老贝尔曼的杰作呢?研讨交流中体会这片叶子的双重含义,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课文中还有一个不起眼的人物苏艾,她似乎和藤叶没有什么关系,我们可不可以把她删去?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评价,体会友情的可贵。
四、交流感受、拓展延伸
最后一片常春藤叶为什么始终没有凋零?听了苏艾的解释后,琼珊的心理是复杂的,她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有人说贝尔曼用牺牲自己来救活他人,不值得。你同意这一观点吗,学完这篇课文,你有何感想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通过谈话感受贝尔曼火一样的热情和舍己为人的精神。他用生命诠释了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并多角度说出自己面对困难挫折的态度以及乐观助人的人生信条。这个环节,把思考空间留给学生,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同时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
基于以上教学构想的研讨。我们总结了这类文章长文短教的方法:
1、整体感知,选点切入。
2、基于问题,读书感悟。
3、抓词揪句,品情积累。
4、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5、总结写法,应用实践。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之二
下一篇:最后的常春藤叶
零零教育社区:论坛热帖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