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捅马蜂窝》教学设计之六

沪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一、教学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及新词,认识13个字,积累词语,能用"反驳"造句。
   2.理解"反驳"的意思,并能够造句,了解马蜂的特性。
   3.朗读课文,能够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划分段落。
   4.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我"思想感情的变化,使学生产生不伤害旁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我"思想感情的变化,使学生产生不伤害旁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
    理解"我"思想感情的变化,使学生产生不伤害旁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情感
  四、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及新词,认识13个字,积累词语,能用"反驳"造句。
   2.理解"反驳"的意思,并能够造句,了解马蜂的特性。
   3.朗读课文,能够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脉络,划分段落。
  二、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能够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脉络,划分段落。
  三、教学难点
    朗读课文,能够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脉络,划分段落。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介绍作者
   1.创设情境
    齐读课题,问:你知道马蜂是一种什么动物吗?课前大家都搜集了资料,谁来说一说?(指名回答)
    教师出示图片(马蜂:学名胡蜂,昆虫,头胸部褐色,有黄色斑纹,腹部深黄色,中间有黑色横纹,尾部有毒刺。以花蜜和虫类为食物。)
    讲述:也就是说这种昆虫是有毒的,如果被蛰到,人可受不了,有的甚至会死亡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初步体会一下在文中的主人公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马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特别是搜集资料的能力,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
   2.介绍作者:
    本文是一篇散文。作者:冯骥才,当代作家,生于天津。著有长篇小说《义和拳》,中篇小说《铺花的歧路》,短篇小说《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他的笔法视角独特,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的描写,咀嚼人生。
  (二)诊断预习,排除障碍
   1.读一读下面的词语:
     闯进 反驳 趁着 胆怯 耗尽 插上 剧烈
     慌忙 尸体 胶水 绑起来 拖进 报复
    纠正读音,指导书写:
    (1)音:“胆”的“怯”的读音:(qiè)
         “戏”的“嬉”的读音:(xī)
         “瘩”的“疙”的读音:(gē)
    (2)字形:
      绑:是捆、缚的意思,捆一般要用绳子,所以是绞丝旁;而“帮”字是“辅助,帮忙”的意思。
      驳:右半部分上下不一样,上面是撇点,下面是撇捺。
  (3)组词:
     组词:闯(  )  绑(  )
        闹(  )  帮(  )
        尸(  )  慌(  )  托(  )
        户(  )  谎(  )  拖(  )
   2.根据意思理解词语:
    反驳:提出反对的理由辩驳。反对。
    指名回答,教师纠正,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试着用"反驳"造句,师生订正,学生修改。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检测,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字词教学,排除学习障碍,为学生深刻的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思考:文章叙写捅马蜂窝的故事,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了什么?是按什么样的顺序来记叙的?
    学生分析后同桌交流
    教师总结(本文先写了我出于好奇心捅掉了马蜂窝,被马蜂蛰了(起因);通过马蜂与破坏他们家园的我奋死一拼的经过,让我感受到了毁坏它们家园是一种罪孽(经过);决心不再这种事(结果)。全文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的。)
    学生自己试着说一说,然后给课文划分段落。
   2.讨论交流
    第一部分:介绍爷爷的后院,引出屋檐下的马蜂窝以及奶奶和爷爷关于马蜂窝的对话。(1-5)
    第二部分:讲述了"我"捅马蜂窝挨蛰的经过。(6、7)
    第三部分:写被蛰的经过让我不能忘怀。(8-16)
    第四部分:讲马蜂重建家园,我也不再伤害它们。(17-20)
    【设计意图】为了培养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教给学生概括的方法,从而感知大意,理清文章的脉络,总揽全局。
   3.练习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师生评价
  (四)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散文,通过初读课文,我们了解了儿时的冯骥才捅马蜂窝的经过,文章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将整件事分成四部分,脉络十分清晰。希望同学们课下认真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听写词语,熟读课文

  附:板书设计
                       31 捅马蜂窝
                     好奇--捅--被蜇--盼望回来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抓住描写"我"的心理和动作以及马蜂的的语句,体会无论是动物还是人类,只要你伤害了别人,就可能招来报复。
   2.理解"我"思想感情的变化,使学生产生不伤害旁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内容,理解"我"思想感情的变化,使学生产生不伤害旁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
    理解"我"思想感情的变化,使学生产生不伤害旁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同桌订正:
     闯进 反驳 趁着 胆怯 耗尽 插上 剧烈
     慌忙 尸体 胶水 绑起来 拖进 报复
   2.说一说:本文是一篇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当代作家,按照________________顺序,讲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一件事。
    (本文是一篇散文,作者冯骥才,写了我出于好奇心捅掉了马蜂窝,被马蜂蛰了;通过马蜂与破坏他们家园的我奋死一拼的经过,让我感受到了毁坏它们家园是一种罪孽;决心不再这种事。)
    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3.除此之外,我们还认识了马蜂这种动物,多少知道了它的厉害,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这篇课文,了解儿时的冯骥才捅马蜂窝的惊险过程。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字词,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利于学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方便学生整体感知全文,细致品味作品。
  (二)精心品读深入体会
   1.学生自学:
    (1)出示自学提示:
      默读课文:画出描写"我"思想感情变化的句子,联系全文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把你感受深的语句画下来,在旁边作出批注)
    (2)先自学,再在小组内交流。
     【设计意图】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培养他们的自主能力、合作兴趣,乐于探究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师生交流:
    (1)“我站在一旁,心里却涌出一种捅马蜂窝的强烈渴望”
      分析:爷爷奶奶的对话引起了我捅马蜂窝的好奇心。
    (2)“我开始有些迟疑,最后还是好奇心战胜了胆怯”
      分析:我的内心虽然恐惧,但是被好奇心战胜了。
   重点分析第七自然段:
    “非凡而冒险的行动”表现出我内心的扬扬得意;"我开始有些迟疑,最后还是好奇心战胜了胆怯"衬托了我的恐惧,但也透着儿童强烈的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