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性的彰显 需要咬文嚼字
沪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在近期学校举办的“高效课堂”的活动中,一位教师执教《瑞恩的井》在第一遍的磨课时这样板书:
17 瑞恩的井
激励自己
感动他人
当时就有同教研组的教师指出这个板书过于片面,瑞恩的做法不仅仅是感动他人。六岁的加拿大男孩瑞恩为了实现“给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这一梦想而不懈努力,在其间有许多人在瑞恩的感染下伸出了热情的双手,献上爱心,终于使他的梦想成真。因此应该板书“感召他人”更为合适。一字之差削弱了瑞恩的影响,减弱了梦想的力量,更呈现出了教师没有吃透教材的硬伤。在教研的时候,我们抓住这一个细节进行了商讨。执教教师认为:“感召”这个词汇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生疏,总结的时候学生不会想到这个词的。经过教研组的激烈讨论后达成共识:在学生认知水平达不到的情况下,教师的引导作用应该凸显出来,正确的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问题。在学生说不完全的时候,教师应进行总结:瑞恩的这种行为在激励着自己的同时,他的梦想在逐步扩大,感染了他周围的人,召唤着更多人纷纷加入到“打井”的队伍中来,梦想的力量还感召他人,教师板书:感召他人。这一看似不起眼的细节提醒我们在把握教材的时候,在处理关键的语句上不能含糊其辞,更不能随学生逐流,该咬的就一定要咬咬,该深处理的地方就要深处理一下,不能浮光掠影,更不能蜻蜓点水。
学生学习语文,不仅要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人文性的教育,更要从中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学会怎样在生活中运用语文。如果我们的课堂上只是一味的强调:书读得怎么样,是否有感情,学生学得是否轻松等等,这样的语文教学教出的学生恐怕就会“矗立、屹立、挺立”分不清楚,“严肃、严峻、严厉”辨不明白了,词的基本功都过不了,更何谈得上句段篇呢?这样的放任也是导致学生语言表达差的原因之一。语文学习需要咬文嚼字,并不是说明我们的教学又要回到解构文本的模式,并不是我们的课堂重新陷入满堂问、满堂灌的境地。语文教学仍然要坚持以读为主,在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只不过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在学生茫然的时候,适时的点拨,恰当的总结,带着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咬一咬、嚼一嚼,咬出来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咬出来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正确运用。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瑞恩的井》练习题
下一篇:《瑞恩的井》说课材料
零零教育社区:论坛热帖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