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不等于讲课文

沪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窦老师这个课分三个环节:品味人与小鸟的“信赖”,探讨人与大鸟的“信赖”,思考人与鸟类的信赖。
  愚以为这三句话都有语病。什么叫“信赖”?信赖是“信任并依靠”(见《现代汉语词典》)的意思。在小学语文课文《珍珠鸟》一文中,其实只存在小鸟信赖人的问题,不存在人信赖小鸟的问题,说人“信任”小鸟已经非常勉强了,说人“依靠”小鸟则根本不通。所以,人“与”鸟的信赖(即相互依赖),这种说法在本文中不成立,窦老师是把“信赖”一词理解错了。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也理解错了。比如在第一环节,有的学生说“信赖就给它更多的关心,甚至是关怀。”“信赖就给它更多的关爱,让它感到人的温暖。”在第二环节,有的学生说:“人和鸟都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如果说要建立信赖的关系,那么信赖,就还它平等的权利”,“信赖,就还它本来的鸟性”。这些话中“信赖”一词都用得不恰当,窦老师并没有纠正,因为窦老师自己对这个词的理解就是模糊的。窦老师在第三环节总结性发言中有这样的话:“信赖的美好境界应该是相互的,平等的,这样才能得到两者的真正平衡,精神心灵才会相通,相属。彼此有一份强烈的安全感……我们人类不是地球的唯一,该怎样和众生彼此信赖,互相尊重,共同分享和经营这个世界”。说明窦老师和学生一样,是把“信赖”与“平等”、“尊重”、“关爱”等当成同义词来用了。
  恕我直言,如果文章的主题词、核心概念都理解错了,本课教学的根基就动摇了,三个环节的支架自然也就撑不住了。

  然而窦老师的课还有更需要质疑的问题。
  我们再看一遍窦老师的设计的教学主线:品味人与小鸟的“信赖”,探讨人与大鸟的“信赖”,思考人与鸟类的信赖。
  这课书到底要讲了什么?这还是语文课吗?
  愚以为窦老师基本上上的是品德课和环保课,只有在第一环节中,还有一些些语文色彩,剩下的就都是一片“信赖”之声了。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教学生“信赖”动物吗?我相信,这种事情由动物园的工作人员和环保专家来讲,会比我们语文教师更合适。语文教师不是研究人与动物关系的专业人员,这不是我们的本职工作。愚以为窦老师没想清楚她这课书到底要教学生什么。窦老师跟着作者思路跑了。很多语文教师都是这样,课文说什么我就讲什么,误把教材内容当成了课程内容。

  语文教师跟着课文内容跑,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课文讲人生境界,语文教师就假装哲学家;课文大谈信赖,教师就装作伦理学家;课文讲瀑布的葬礼,教师就假装环保人士;课文讲松鼠,教师就假装动物学家;课文是神话,教师就假装人类学家;课文讲苏州园林,教师就装作建筑学家;课文讲赤壁之战,教师就权当一回历史学家;要是课文介绍景泰蓝呢?教师就客串一次花丝厂老师傅……总之语文教师成了“变脸”演员,变来变去,结果肯定是失其本心,失去自我,忙的都是别人的专业,而自己的本职工作(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反而成了挂角一将,顺手捎带的事情了。这是何等荒谬!何等的低效率!都说语文课少慢差费,照这种讲法,主让喧宾,给课文作者当打工仔,没法不少慢差费!
  这条路确实不能再走下去了。面对一篇课文,只问“作者告诉了我们什么”,那是绝对不够的,因为作者不是语文教师,他写文章是不会替我们考虑“课程内容”的。课文内容不等于课程内容,课程内容需要我们自己来开发。语文教师必须确立自己的主体性,以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统率语文教学,以课文为例子,让文本为语文教学服务。
  可能有人会说,教师带着学生品味课文,难道这个过程不就是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过程吗?

  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有两条路(而不是仅有一条路)可走:
  一条是以文本内容学习带动语言能力培养;一条是通过文本内容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言能力。
  目前绝大部分教师走的是第一条路。看起来这是符合一般学习语言的规律的,为什么我们偏要警惕这条思路泛滥呢?为什么我们不赞成以这种思路为主组织教学呢?
  因为如果这样学习语言,开设语文课就没有多大必要了。日常说话可以学语言,工作中待人接物可以学语言,看电视剧可以学语言,阅读书报小说可以学习语言,写信可以学语言,上网聊天可以学语言,甚至吵架都可以学语言。这些都是以内容带动语言形式学习,学习机会多极了,学习强度和效果比语文课不知要大多少倍。那还要语文课干什么?顶多在小学教孩子认识几千个常用字就够了,剩下的完全可以在生活中学了。
  我们之所以开设语文课,是要让学生学到在生活中一般学不到的东西,比较专业的语文知识,规范的语言用法。而这些东西,通过“内容带动形式”的日常学习语言方法一般是学不到的。
  启功先生说过,他在“文革”中抄写大字报,对提高书法水平大有帮助。这显然是“内容带动形式”的路子。可是如果开书法课,能这么办吗?抄海报,写春联,就这样书法上课,行吗?显然不行。书法课要讲很多“形式”方面的东西,如字的间架结构啊,笔画笔顺啊,运笔技巧啊等等,这才成其为一门课程。
  课程只要成为一门课程,就必须在一定程度上“脱离”生活;课程只要成为一门课程,就要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具体内容,在形式上做些文章。
  我们现在很多老师总是跟着课文内容跑,这倒是很“生活”,但其上课就和课外阅读相差不多了,是“读书课”,而不是“语文”课,因为你拿不出自己的一套专业语文知识,知识都是人家的,你不过帮忙解释发扬了一下。
  所以,语文课并不是简单的“讲课文”,课文当然要搞懂,但这只是前提,语文课的出发点和归宿都不是课文,而是语文知识,语文智能。这才是我们的专业。而课文,只是我们进行语文知识、语文智能教育的抓手和载体。我把这叫做“语文教师的专业立场”。就好比化学老师,他肯定也会在课上宣传环保理念的,但是他不会脱离化学知识去侈谈环保,他不会忘记自己的本职工作。
  语文教师为什么就容易犯糊涂呢?因为语文课本和数理化课本不一样。数理化课本的知识体系和课程内容体系基本合一,因此课本有什么我讲什么就成了。语文教材里的文章根本就不是为语文课程写的,语文知识体系在教材里是找不到的,必须在语文教材之外建立一个语文智能体系来统率教材。这个工作目前我国做得还很不够,语文教师往往摸不着门,只好跟着课文作者东跑西颠,终于跑晕了。许多语文教师都反映语文越教越不会教,这是一个重要原因。

  谈到这里,有人可能会说:你评论别人半天,自己试试看!你怎么讲这课书?
  说得好。我正好有一个习惯,点评别人的课例之后,一般都要拿出自己的讲课方案,也给别人一个品头论足的机会。
  小学语文课文《珍珠鸟》文字障碍不多,我不准备细嚼课文。在学生充分熟悉课文之后,我打算重点搞以下两个语文活动。

  1、讨论:这篇文章是写给人的,还是写给小鸟的?请把文章最后一段盖住,看看文章到底说的什么内容。你认为用“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概括本文内容是否合适?
  这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探究式问题。
  本文当然是写给人看的,不是写给鸟的。但前面说过,人对于鸟不存在信赖问题,所以这篇课文写的其实不是“信赖创造美好境界”,而是“关爱和保护产生信赖”。小鸟为什么信赖作者了?因为作者不侵犯它,关爱它,保护它,整篇文章都是写这个过程的。可是作者在结尾却来了这样一个总结:“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愚以为这是作者的败笔,思路不清,结尾与全文脱节了。正是这个败笔,把读者引向了“互相信赖”的解读歧途。
  我不知道六年级的学生能否看出这一点。但无论如何,让他们讨论一下,总可以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概念理解的准确性。还可以培养学生批判性阅读的习惯。这些都是重要的语文智能。

  2、重编故事练习。
  要求学生用“小鸟”的第一人称重编这个故事。(可以分组准备)
  人称一改,视点和语言都要重新调整,这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是很好的训练,而且这个活动很有趣。而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学生也可以体验一把小鸟的感情。这种换位思考,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会比只站在人类立场上高歌信赖切实得多。
  有人以为强调语文知识教育势必减弱人文精神,这是很大的误会。人文精神不应该像现在很多老师那样,挂在嘴上当招牌,而是应该在语文活动中,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到学生的心里去。我看现在许多公开课的所谓人文精神张扬,多半是一种做给人看的煽情表演,是一种浮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