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蒲台的苇》教学随笔
沪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采蒲台的苇》是著名作家孙犁的散文。文章以《采蒲台的苇》为题,好象是状物,其实是写人。文章着力描写的,是发生在苇塘中的感人的对敌斗争故事。“采蒲台的苇”,实际是采蒲台劳动人民对敌斗争的英雄事迹;“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是说最感人的故事发生在采蒲台。通篇以苇喻人,借物赞人。这篇散文,文字优美,构思巧妙,揭示的主题又十分深邃。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要真正读懂课文,是比较吃力的。在反复阅读教材的基础上,我根据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围绕本文的“神”文章看似写苇,实则讲人;看似讲苇与人的关系,实际讲人民群众与革命干部的关系;看似赞苇,实际赞扬的是抗日战争中做出卓越贡献的人民,设计教学方案。
教学步骤如下:第一步,引导学生理解白洋淀的“苇”;第二步,理解采蒲台的“人”;第三步,理解“人与苇”;第四步,关于“人民群众”与“革命干部”的理解。
1、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欣赏“苇海”彩图,使其得出这儿的苇多而美好。白洋淀的苇如许多美丽的景点一样,是冀中的名胜。
2、直奔重点,抓住“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设疑,“好在哪?”是更美、还是更多?引导欣赏描写妇女们和一男子掩护干部的课文。并采用剖析难句,引读再现情景等手段,使学生清楚地感受到“采蒲台的人好!”
3、利用矛盾,揭示中心:矛盾(1)明明是采蒲台的人好,作者却要说是采蒲台的苇好。引学生思路到“人与苇”的关系上来。通过对难句的理解,使学生明白人与苇的关系非常密切。(举例:寄生)人和苇的结合是多么紧密!矛盾(2)文章重点的是采蒲台人民对敌斗争的故事,但从课文中却看不出人民怎样依靠苇打击敌人的。因为故事发生在冬季,人们被围在冰上,面对的是等待收割的大苇塘,无法依靠苇的掩护与敌人周旋。采蒲台人民依靠的是集体的智慧和刚强,这似乎与苇无关。为什么课题却是“采蒲台的苇”?为什么在讲采蒲台的英雄故事时,第一句要说“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显然,这里的“苇”就指的是“人”。为什么用“苇”来指人?人和苇有那些相似之处?采蒲台的人民掩护的谁?是革命干部。革命干部在采蒲台人民的掩护下避免了流血牺牲。这里采蒲台人民就量是革命干部的苇,由此想开去,八路军新四军在白洋淀人民的掩护下战斗,抗日战争在人民的支持下取得胜利。白洋淀人民是八路军新四军的苇,抗日人民是革命的苇!革命者为人民带来幸福和安宁,人民是革命的坚强后盾!人民和革命干部的结合也是多么紧密!至此,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深刻了。从对苇的理解,一步一步上升到对人的理解。作者的写作竭力水到渠成,深深地影响着幼小的心灵人民是革命的坚强后盾。我们不但要记住课文中那句“简短而有力的话”,更要记住和发扬革命传统永远做革命的苇!语言文字教学和思想内容的教育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文章的教学思路的跳跃性相当大,都是采用直奔重点,分析点拨,一环环引导学生理解难点,从而取得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的。表面上看,文章结构似乎打乱了,但教学思路是循着作者的思路而行的,是清晰的,学生思路也是清楚的。深刻理解了人与苇、人民群众与革命干部血肉相连的关系。这种课堂教学的结构,理论上称之为“变序型”。在整体感知课文,即选好突破口课文的某一部分单刀直入剖析课文。
课文中,作者通过“妇女们忍不住了,一齐沙着嗓子喊:‘没有!没有!’”的描写,使采蒲台妇女在强敌面前不畏惧的勇敢形象跃然纸上。教学时,启发学生将“沙”与“亮”比较:用“亮”说明声音更响,是否更能表现妇女们勇敢刚强呢?经过推敲比较,学生会明白用“沙”更能表现妇女们的刚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精神;在敌人面的,妇女们不止一次的高喊,连嗓子都喊哑了。
“不是”、“没有”充分表现了他宁可流血牺牲,也不向敌人屈服的大无畏精神,读的时候应简短有力、毫不含糊。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完全进入角色,与作者的心完全相契合,深刻体会到那男孩宁死不屈,顽强斗争的崇高品质。
《采蒲台的苇》。课题的象征意义很深奥,在设计问题时,先不忙理解这些,倒是应先细加讲读采蒲台人民保护抗日干部的动人事迹,有了这样理解背景,再回头来思考:课文主要写什么?(采蒲台人民的事迹)那么课题为什么叫“采蒲台的苇”呢?这时,学生对“苇”的象征意义(象征采蒲台的人民)的理解就不再是难事,对于文章前四节中难句的理解迎刃而解了。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