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典》片断赏析之二

沪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月光曲》教学片断

  师:任何伟大作品的诞生,都有它不平凡的经历,贝多芬的《月光曲》也不例外,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著名的钢琴曲《月光曲》的创作历程。请同学们边默读课文边思考,"我想,假如_________________,贝多芬就不会创作出《月光曲》"。学生静静地读课文,试着提出假设。五分钟后......
  生:假如贝多芬不为盲姑娘弹奏钢琴曲。
  师:为什么贝多芬要为盲姑娘弹奏?
  生:贝多芬同情兄妹俩,并为之感动。贝多芬走近茅屋,听到兄妹俩的谈话,盲姑娘迫切希望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的演奏,这一朴素的愿望深深触动了贝多芬,他终于走进茅屋,为盲姑娘弹奏。
  生:假如兄妹俩不热爱音乐。
  生:假如盲姑娘不精通音乐。
  师:何以见得?
  生:盲姑娘能猜出演奏者可能就是贝多芬,说明她是很懂音乐的。这使贝多芬为遇到知音而感动不已,于是就即兴弹奏了第二首曲子。
  师随机引导说话练习:"贝多芬没有回答,弹第二首曲子给盲姑娘听,我想是因为_______"。
  生:我从"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一句中读懂了:假如蜡烛没被风吹灭,月光不照进窗子,没有这样清幽的意境,贝多芬就不会作出《月光曲》。
  师:是啊,假如没有特定的情景和境界,贝多芬同样可能创作不出《月光曲》。
  生:假如贝多芬不勤奋。
  师:证据呢?
  生:"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灵感是一时的,假如贝多芬不花一夜的功夫,《月光曲》很可能就没能流传下来。

  评析:
  在教例一中可以看到,由于教师对文本进行了独特的解读,学生对这个问题提出了多种假设,尽管其认识水平有高低,但这些假设都融入了他们各自对贝多芬、对艺术创作、对人生的思考。在这个大问题背景下,老师再引领学生探究贝多芬的感情起伏发展、人格魅力。学生提升的不仅有对文本的解读质量,更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