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浓的情 深深的曲
沪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月光曲》是一篇文质兼美的传统课文,在许多场合听过不同的教师上过这一课,自己也曾多次教过这篇课文,每一次听别人上这一课,或者自己研读教材,走进教室,都会有一种新的感悟,新的思考。课文虽是一个“传说”,但真切地记叙了世界著名古典音乐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文字清新优美,情节生动,富有故事性,尤其是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整个情感进程,一波三折,跌宕起伏,令读者为之感动。
本学期,再教《月光曲》,课文虽然熟得都能背下来,但细读文本我还是被这美丽的故事深深打动:贝多芬是个享誉乐坛的大音乐家,更是个极具爱心的凡人,正因为如此,他才能谱出这般美妙的曲子,才能在耳朵失聪之后还坚持创作,痴迷事业。如何将教师的解读转化为课堂教学的行为?一个“情”字在头脑中不断闪现,“情”是课文中主人公的具体表现,是课文的线索,也是本课的“魂”。“借助文本、依据语言,从情入手”,成为本课教学的基本策略。
一、正确把握,在走进人物中“入情”
课文按故事发展的线索,描写了一个秋天的晚上,结束了一天演出的贝多芬在莱茵河边一个小镇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了茅屋里断断续续地传出他的曲子,此刻,大音乐家的心一定有所“触动”。
走近茅屋里,贝多芬听到了兄妹俩的谈话:虽然家里很穷,但姑娘那么渴望听一场音乐会,听听“我”的演奏。然而条件所限,这样的愿望对穷兄妹俩来说等于是奢望,然而姑娘的一句“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不禁让人感慨,这是个多么懂事的小女孩。听完穷兄妹俩的谈话,贝多芬被这对兄妹深深“打动”。
推开门,走进茅屋,贝多芬见到了一切:一支蜡烛、一架旧钢琴,一对兄妹,更让人诧异的是妹妹竟是个盲人,一个看不见世界上任何事物的盲姑娘还如此酷爱音乐、学习音乐,这一切怎么不让贝多芬“感动”啊!
立刻满足姑娘的愿望成了贝多芬此刻最深切的想法。一曲完毕,盲姑娘竟然听出弹琴的就是大音乐家贝多芬。他心情起伏,这姑娘不正是“我”的知音、音乐的知音吗!此刻的贝多芬一定异常“激动”。
烛光、月光以及身旁的穷兄妹俩,让贝多芬触景生情,他又一次按起了琴键。如果说平时的创作是写在谱子上的,那么《月光曲》的谱写是写在心灵上的。那是一种至纯至高的善心,一颗滚烫火热的爱心,一片情深意长的纯洁之心。
基于这样的解读与思考,在教学中,我着力引导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人物的情感,比如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兄妹俩对话一节),是这样教学的:
师:(出示第3节中兄妹俩的对话)俗话说:“说话听声,铜锣听音”,从兄妹俩的对话中贝多芬又听出了什么?
生:(读后交流)听出了他们一家很穷。
生:穷得连一场音乐会的入场券都买不起。
生:听出了这首曲子很难弹,想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么弹的。
生:听出了她的渴望,说明姑娘是多么热爱音乐。
师:好一个“渴望”,只有这样的渴望才会有如此强烈的想法。再读,还听出了什么?
生:听出了妹妹很懂事。
师:是啊,姑娘是“随便说说”的吗?
生:她的内心虽然渴望,但又故意说是随便说说,安慰哥哥,更可以看出她的懂事。
师:同学们,短短的一段对话,却蕴含着丰富的内容,贝多芬听完之后,怎么不被这姑娘的执着、懂事所——
生:打动。(师板书:打动)
师:认真读读这段话吧,看看你的朗读能不能打动大家呢?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穿越文字,穿越情感,在走进人物中“入情”,于是在本课的结尾处留下了这样的几行板书:
小路上 触动
走进茅屋 打动
走进茅屋 感动
坐在钢琴前 激动
二、借助文本,在语言实践中“悟情”
“文章是以‘言’来表达‘情’的,语言既是认知的符号,也是情感的符号。任何文学作品反映的人或事,都是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深切感受,是情感的结晶。”(马兴霞《语文教学心理研究》)在充分挖掘文本的人文性的同时,阅读教学始终应关注语言文字,只有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学生对文本的人文性的感悟才能根基更深。《月光曲》一课的教学亦应如此。
1、加强读的指导
例如“盲姑娘听得入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哇!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吧?’”让学生在读这一句时关注两个语气词,两个感叹号,由此感受到姑娘听得多么认真、听得入了神、听出了味儿,两个“您”字,既表示猜测、不确定,又是盲姑娘真实的感受,弹琴的应该就是他,体现出盲姑娘对音乐、对贝多芬的酷爱。
读是传情达意的最好手段,从文本出发、读中传情,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
2、强化说和写的训练
在读完了课文第8自然段“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后,我及时出示了贝多芬的一句名言:“我为什么要作曲,因为我有许多想法要释放出来。”此情此景,贝多芬又有什么样的想法要释放出来呢?让学生想象说话并且动动笔头写一写,学生作了如下的交流:
生:我希望通过我的乐声让不能去现场听音乐会的盲姑娘再听我弹奏一曲,再一次满足姑娘的心愿。
生:多美的月色,多好的姑娘,我要为我的知音再弹一曲。
生:月光皎洁,月色清幽,姑娘的心地和这月色一样纯洁、动人、那么我就以此为素材,再创作一曲吧。
生:我的音乐是为劳苦大众的,我的《月光曲》就是献给盲姑娘的。
又比如,课文的第9自然段,借皮鞋匠的想象,通过优美的语言文字,描绘了《月光曲》的动人旋律,曲子的起承转合尽在文字的描绘中。读文字不难,难的是对这首乐曲的理解,在教学中,我出示一个练习,帮助学生用语文的方式让学生来理解文字、理解音乐、感悟情感。
起先,乐曲___________,似乎月亮_______________。
接着,乐声逐渐_____________,月亮好像_______________。
最后,旋律______________,犹如______________。
学生对照着课文的语言,描述着乐曲的进程,进一步体会了音乐家的那份深深的情感。
古人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正确把握教材、关注课文情感、加强语言实践,我们的语文课亦可让学生“嗟叹”、“永歌”、“舞之”、“蹈之”,让情感植根于学生的心田,把课上到学生的心里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月光曲》教学反思之一
下一篇:《月光曲》教案点评
零零教育社区:论坛热帖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