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慈母情深》

沪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对于父母,每一个大人的心里都会保留有这样或者那样的记忆。
  以上一句话中有一个问题——按说.记忆是脑的功能,为什么大人常用“记在心里”或“铭记在心里”来表述对人和事的难忘呢?
  这是因为,有些事是知识性的.而有些事是情感性的。有些人和我们的关系是社会性的关系、一般性的关系,而有些人和我们的关系却是极为亲密的,它超出了一般性的社会关系。
  古代的人认为,心是主导情感的。
  所以,如果某些人或某些事给我们留下的是很深的情感印象,我们就习惯地说是“记在心里”或“铭记在心里”。“铭记”的意思。那就是形容像刀刻下的痕迹一样。
  人和父母的情感,是世界上最真实的情感。尤其从父母对于小儿女这一方面来讲。又是最无私的情感。不爱自己小儿女的父母确乎是有的。但那是世界上很个别的不良现象。
  当我们是孩子的时候,我们受到父母的种种关怀和爱护;如果我们的愿望是对于我们的成长有益的,哪怕仅仅是会带给我们快乐的,父母都会尽量地满足我们的愿望。即使因为家庭生活水平的限制,实现我们的愿望对父母来说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父母也往往会无怨无悔地尽力去做。但由于我们还是孩子,在我们的愿望实现了以后,我们往往只体会到那快乐,却很少想到父母为了满足我们的愿望,自己曾克服了多少困难。
  父母总是这样——将为难留给自己,将快乐给予自己的孩子们。
  可以这么说,一个人从儿童时期到少年时期到青年时期,他或她的大多数愿望,全都是父母帮着实现的。比如,在《慈母情深》这篇课文中,《青年近卫军》这一部长篇小说的价格,等于母亲两天的工资。而且,当年的母亲,又是在那么糟糕的条件下辛劳工作着的。
  一个孩子开始体恤父母了,那就意味着他或她开始长大成人了。
  《慈母情深》这一篇课文,节选于我的小说《母亲》。
  作为作家,我为自己的父亲写出一篇小说《父亲》,它获得1984年的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其后我又为自己的母亲写出了一篇小说《母亲》,它获得1986年的《中篇小说选刊》的优秀中篇奖。
  情况可能是这样,某少年报刊向我约稿,希望我为小学生们写一篇童年往事之类的短文。于是我就从《母亲》中截取了一小段寄给对方了。而题目,则肯定是编者们加的。
  为什么约我写一篇“童年往事”。我却寄了一篇关于母亲的回忆性文字呢?
  我童年时期有趣的事情太少了吗?
  比起现在的孩子,肯定是少的。但那时也还是有一些的。比如,走很远的路去郊区的野地里,一心为弟弟妹妹逮到最大的蜻蜓和最美的蝴蝶……
  但比起别的事情来,这一篇课文中所记述的事情在我内心里留下的记忆最深。
  我就是从那一天开始体恤自己的母亲的。
  我也认为,我就是从那一天开始长大的。
  我的小学时代。中国处于连续的自然灾害年头。无论农村还是城市,大多数人家的生活都很困难。我自己的母亲是怎样的含辛茹苦,我的同学们的母亲们,甚至我这一代人的母亲们,几乎也全都那样的。
  我想要用文字,为自己的,也是我这一代大多数人的母亲画一幅像。
  我想,我们常说的一个人的“爱心”,它一定是从对自己父母的体恤开始形成的。
  世界上有爱心的人多了,世界就更加美好了。
  一切自然界为人类造成的苦难,人类也就都能通过彼此关怀的爱心来减轻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