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我爱的中国》教学反思之二
沪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俞平伯先生指出:“古人做文章时,感情充沛,情感勃发,故形之于作品。当时由情思而声音、而文字,今天的读者要了解当时的作品,也只有遵循原来的轨道,逆溯上去。作者当时之感寄托在声音,今天凭借吟哦背诵,同声相应来使情感再现。”可见,读是缘语悟意的最基本的方法。
在《别了,我爱的中国》一课的教学中,我依然构建“以读为本”的教学主线,让学生充分地体验语言,,拥抱语言、揣摩语言、品味语言,是诗化的教学过程,沉浸其中。
首先,不师本位地对所谓的重点词句加以单一、孤立的分析、讲解,或者简单地一古脑儿地对字、词、句面面俱到地“肢解”,也不一厢情愿地设计一些练习横亘在研读品析中,而是保存文章结构的完整性和意境的完美性,以读促解,以读悟法,以读动情。如,开篇一段,文字简练,然而感情深沉,其间,对祖国的依恋,对亲友的惜别自然统一,教学中,就以为什么“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展开层层推进的读: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体会体会,你从哪些文字中感受到“我的感动”?②请你反复读相关的语句,体会“我”有怎样的感动?③把这样的感动尽情地读出来。学生自由地沉浸、穿行在课文的意境之中,不断捕捉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读出了字里行间的情意。。
考虑到学生在读书的过程当中往往会调动个人的生活经历,渗透自我的情感理念,从不同的角度对作品作出不同的解读。所以,教学5、6自然段时,我允许他们用各自的方式读出这两段蕴涵的“我”从对祖国的眷恋到誓死驱逐侵略者,报效祖国的情怀,给予尊重、允许,若有偏颇也先晓之以理再予以纠正。
这是一篇学生对时代背景缺乏感性认知的文章,刻意的讲解必然乏味,又不能帮助学生体悟,然而,在“以读为本”的教学主线下,学生却能够带着全面感受言语的内在节奏、气势、情调“读进”了课文,与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基础“读出”自己独有的感受,既动于衷又流于外。
普希金说:“我的语言和着和谐的节奏,和嘹亮的韵脚,随着梦涌流。”当学生的琅琅书声随着情思自然涌流的时候,学生的语感才会越来越准确、深刻、全面、敏锐。我会一直这样坚持。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别了,我爱的中国》教学反思之一
下一篇:《别了,我爱的中国》教学反思之三
零零教育社区:论坛热帖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