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胡笳救孤城》教学设计之一

沪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读准“笳、啸、凄”的字音;理解“凄厉、长啸、佳话、骚扰、骚动、动静”等词语的意思;收集、积累有关西晋的历史背景和四面楚歌的相关资料。
   2、通过读文,理解“孤”字的两个层面的含义,有条理地进行说话训练。
   3、研读重点语句,体会将军士兵的思乡之情,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读文,理解“孤”字的两个层面的含义,有条理地进行说话训练。
   2、研读重点语句,体会将军士兵的思乡之情,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解释课题。
   1、了解西晋的历史背景。
    1)西晋建立的年代和地理位置。(媒体出示:地图)
    2)西晋的社会状况。
      在西晋北面,现在我国内蒙古一带,居住着以放牧为生的少数民族鲜(xiān)卑,也称匈奴(板书:匈奴,匈字板书时提醒学生切记最后一笔竖不能漏)他们逐渐强大,时常侵犯中原。
    3)读句理解“骚扰”一词。
    ★齐读句子。(媒体出示:西晋末年,北方匈奴骑兵经常南下骚扰,北部边疆很不安宁。)
     (板书:骚扰。“骚”是“马字旁”,出示词卡和“搔痒”的“搔”的读音完全一样,意思却不同,预习时查过字典了,说说“骚”是什么意思?)
   2、揭示课题、读题。(34、一曲胡笳救孤城)
   3、介绍胡笳。
    1)“笳”字正音。
    2)胡笳是一种乐器,文中说它是匈奴人最喜爱的乐器。(学生呼应)
   4、解释课题。
     课题的意思的就是——胡笳吹奏出的曲子救了孤城。
     (教师板书:晋阳城)
  二、初读课文,关注“孤”字的两个层面的含义,进行说话训练。
  一)理解“孤”字的两层含义。
   1、介绍晋阳城和并州刺史刘琨。
    1)出示介绍刘琨的资料,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
      (媒体出示:边塞要城——晋阳城。)
    2)借助资料自学第一小节。
   2、课文说晋阳城是一座孤城,请男女生分别读课文2、3两节,然后四人一小组联系晋阳城周围的环境和发生的事件,概括地说说它被称为孤城的原因。
    1)交流晋阳城周围的环境。
     ★用“孤”字组词联系晋阳城周围的环境,说说“孤”字在文中的意思。
      (媒体出示:提示——晋阳城的周围只有________,没有___________)
     ★齐读句子。
     (媒体出示:晋阳城周围只有广阔的荒漠,只有连绵的山丘,没有人烟。)
    2)当时晋阳城又是面临着怎样的情境,让你感受到它是一座孤城?
     (媒体出示:匈奴骑兵五万人马入侵,将晋阳城围得水泄不通。)
    3)借助“水泄不通”,理解重兵围困。
     ★读好这个词。
     ★“泄”表示向外流出。“水泄不通”的意思是什么?
      连水也流不出去,看来晋阳城被重重包围了。晋阳城与外界完全失去了联系,真的是孤立无援,情况十分危险。
     (教师板书)   重兵围困      骚扰
                        重兵围困
  三、通读课文,借助“骚扰、骚乱、动静”总体了解发生的事情。
  一)在语境中理解“骚动”和“动静”的词义。
   1、由词及句,理解词义。
    1)老师在黑板上写个词,也有“骚”这个词,读一读“骚动”。
     (教师板书:骚动)
    2)骚动和骚扰的意思一样吗?课文写什么地方内部发生了混乱。骚动这个词是描写匈奴兵营里发生了情况。
     (媒体出示)匈奴兵营里发出一阵骚动。
    ★“骚扰”是匈奴兵做的事。“骚动”描写的是匈奴兵营里的内部发生了异常情况。
   2、由句到词,理解“动静”在文中就是指“幽幽的哭泣声”。
    1)下文中还有一句也是描写匈奴兵兵营内部出现了异常的情况的,自己读读课文,找到后,大声地读出来。
     (媒体出示)这时,忽然有人发现匈奴兵营有了动静,传来幽幽的哭泣声。
    ★这句话也有一个词是在写匈奴兵营发生的情况:动静。
    ★当时的动静就是(匈奴兵营传来幽幽的哭泣声。)
     (教师板书:动静)
  二)读文了解匈奴兵营发出骚动、出现动静的原因。
                    匈奴兵营有动静,传来幽幽哭泣声。
   1、读2—5小节,根据提示当……时,
                    匈奴兵营里发出一阵骚动。
     用自己的话概括地介绍一下。
   2、指导学生说完整引起匈奴兵营骚动的原因。
    1)“凄、啸”正音和解释。
     (板书:一声声长啸)
    2)学生交流。
     (媒体出示:夜深人静,当把匈奴兵听到一声声凄厉的长啸,兵营里发生了一阵骚动。)
                       一声声长啸            骚动
    3)同桌两人相互说说匈奴兵营有动静的原因。
     ★为什么过不多久,匈奴兵营又传来幽幽的哭泣声。
     ★同桌进行练习。
      (媒体出示)当匈奴兵听到一曲曲深情的胡笳曲的时候,兵营里传出了幽幽的哭泣声。
      (板书:一曲曲胡笳)
    4)师生配合读媒体上的两句句子。
     (一曲曲胡笳动静)
  四、研读课文,体会引起匈奴骚动,蕴藏在刘琨长啸声中的思乡情。
  一)引导学生体会刘琨“凄厉的长啸”中着急和难过的情感
   1、梳理刘琨面临的困境。
    1)长啸一般说动物拉长声音叫,那刘琨为什么会发出长啸,而且是凄厉的长啸。人在怎样的情况会发出这近似绝望的啸声?
    ★读课文2、3小节,联系文中的语句进行交流刘琨面临的困境。
    ★学生交流,教师总结。
    2)练习说话。
     读文感悟刘琨内心的难受。
  二)体会“幽幽哭泣声”中的思乡情。
   1、《四面楚歌》故事简介。
    (板书) 启发           骚动
                 启发
         一曲曲胡笳        动静
   2、反复读中感悟思乡情。
    1)所以刘琨也想到了一条计谋,那就是……谁会说?
    2)引读2遍。
     ★胡笳曲是那么悦耳动听,又是那么哀伤凄婉,就像……也像……还像孩子……
     ★他动情地吹着,他一遍遍地吹奏着那深情的乐曲,连自己也被感动得流下了热泪。匈奴兵营里也有了动静。
    3)以“动静”展开合理想象,感悟刘琨勾起的是匈奴的思乡情。
     ★联系课文的相关内容,说说士兵们听了胡笳去以后的表现?先四人一小组说一说,然后写下来。
      (板书:思乡)
     ★教师根据学生交流反馈的内容总结。
      一曲胡笳曲勾起了思乡情,感染了大部分士兵,使匈奴士气低落,无心恋战,所以连夜撤退。如果说四面楚歌唱败项羽,那么刘琨一曲胡笳吹退了匈奴。
      (板书:吹退)
  五、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一)以“千古佳话”为突破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1、一首胡笳曲,救了一座孤城,被传为千古美谈。
   2、真正的是让士兵撤退的是什么呀?
    1)齐读第七节。
    2)学生交流,教师补充:让匈奴撤兵的是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它是永恒的话题,是人类内心最美好的话题,是千古佳话。
     ★“佳话”的意思是流传一时,当作谈话资料的好事,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根据板书,自己练习说一说)

  附板书:
               34、一曲胡笳救孤城         (千古佳话)
                           (吹退)
                 刘琨               匈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