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窗》综合资料之一

沪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38、天窗

  一、课文简析:
  这是中国著名作家茅盾(沈雁冰)1928年写的一篇短文,写活泼的孩子被迫进屋“休息”时只能把天窗作为观察世界的唯一窗口,天窗成了引发孩子丰富想象的地方,说明想象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内在需要,这需要理应得到成人的理解和支持。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节)写天窗的位置与作用。
  第二部分(第4-8节)写天窗引发了孩子丰富的想象。
  第三部分(第9节)感谢发明天窗的大人。
  其中第二部分是课文的重点,又可按“下阵雨时”与“夜晚”两个情境分为两层。
  课文词汇丰富,句式既工整又多变化,还用了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名家之作值得师生共同品味。

  二、学习建议:
  ·导入新课
  本课导入可直接揭示课题“天窗”,然后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再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字词教学
  词汇丰富,选用准确是本文一个特点,可引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如“慰藉”一词在词典上的意思是“安慰”。但联系上下文后,它的含义就丰富得多了:孩子活泼好动,顶喜欢去观察与接触自然、接触社会,但大人们却偏把他们关在地洞似的屋里,逼他们上床“休息”,孩子们只能透过天窗去观察与想象,从中得到少量的满足,使心情感受到一些安适。再如“一瞥”,词典上的意思是“很快地看一下”,这里写闪电,带有一点拟人的手法,意思是带子似的闪电一闪而过,时间短暂。
  ·阅读教学
  1 阅读课文前应交代作者及社会背景,那是在1928年,那时的社会比较闭塞,在乡下的孩子活动范围更小。他们不像现在的学生能有机会广泛地接触外部世界,尤其能从电视、互联网中多方接受信息。那时的孩子被家长关在黑洞似的屋子里,只能凭那小小的天窗去想象那“神奇的宇宙”。
  2 阅读课文可从课题入手,逐层展开。
  (1)整体感知,理清课文结构。
  课文围绕“天窗”逐步展开,先写什么叫天窗,再写天窗是孩子们观察世界,大胆想象的地方,最后写感谢发明天窗的人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了机会。其中第二部分是课文的重点,引导学生找出这一部分,课文的三段结构就清晰显现了。
  (2)质疑问难,理解主要内容。
  文章最后一段是文章中心思想所在,富有哲理,它的含义是“孩子们是善于想象的,想象出的东西比现实看到的更丰富。”可引导学生结合朗读进行质疑。老师可将学生的疑问归纳成两个问题:“无”中看出“有”,“虚”中看出“实”指的是什么?为什么“想象”的内容会比“看到”的更真切、广阔、复杂、实在呢?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在第二段中寻找答案。可请学生用不同的符号划出“看到”和“想象”的内容,再把两部分内容前后对比来体会。(作者只看到一粒星,但想象中是无数星;作者只看到一朵云,但想象中是各种各样奇幻的云。)句中的“有”与“实”指的就是想象出来的事物。孩子的想象既基于已有的生活经验,又可以自由联想,自由组合,天马行空,所以就会更“真切、广阔、复杂与实在”了。以上含义,可组织学生反复朗读中加深体会。
  (3)抓住重点句子,体会排比手法的作用。
  作者娴熟地交替使用比喻与排比的手法,为师生品词品句提供了训练的素材。很显然,作者运用排比的手法是为表达内容服务的,“……似的,……似的,……似的”“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这些句式正是为了突出渲染孩子想象的丰富程度。排比的句子一般都表示强调或层层深入。指导朗读时要引导学生读出气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