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文本解读

冀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1、《在天晴了的时候》
  走进文本:
  这是一首清新亮丽的小诗,读着文字,仿佛来到了雨后的幽径,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我们行走在小路上,不断的发现,我们不断的享受。
  这首诗共有三小节。
  第一小节写的是在天晴了的时候小径中走发现的景。“泥路”“小草”“小白菊”和“凤蝶”,这些普普通通的景物,带给你的感觉却是独特的、前所未有的。细雨滋润过的小路,光着脚丫走上去,脚下发出“滋滋吱吱”的声音,黄色的泥泞一会就紧紧的包住了你的脚,它们在脚缝间顽皮地探出头来,嬉戏,玩耍,宛如鱼儿轻吻你的脚丫,感觉是“凉爽又温柔”的。小路向远处延伸。在这季节,细雨帮小草洗了个澡,小草身上的尘垢无影无踪,它在轻摆着腰身,象个孩子一样炫耀着自己耀眼的新绿。小白菊在细雨中成长的力量,在天晴后的阳光中看到成长的希望,它不再“胆怯”,即使周围是忽寒忽暖的,但它还是勇敢的渐渐抬头,绽放出自己生命独有的光彩。凤蝶虽经历了风雨,但还是能自如地抖去水珠,自在地展示自己的美丽。
  “生命就是如此神气!”读着文字,我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这向远方延伸的小路、这新绿的野草、这勇敢绽透的小白菊、这经历风雨依然美丽的凤蝶。有没有让您读出文字背后的作者要传递的精神?诗歌是要细细品味、静静思考、反复吟咏才能读出其中的真味的。静下心来反复读,您一定会有自己的发现!
  第二小节是作者对我们的呼唤,到小径中闲走是多么的惬意呀!
  第三小节:让我们去走走吧!到小径中走走,空气是如此的清新,你的发现又是那样的神奇,一草一树,一虫一蛙,都令你对它们产生兴趣,而暖暖的感觉已在你的心中漾起。
  走近作者:
  戴望舒(1905~1950)诗人。笔名艾昂甫、江思等。浙江杭县(今余杭市)人。
  1928年《雨巷》一诗在《小说月报》上刊出,受到人们注意,他由此获得雨巷诗人称号。
  具代表性的诗有:《我思想》《寒风中闻声》《偶成》《无题》《我用残损的手掌》《在天晴了的时候》《烦忧》。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戴望舒诗集。他不仅是一位诗人,还是一位画家,他的《雨巷》《在天晴了的时候》等是一幅意境深远的画。
  这首诗写于1944年,是抗战时期的作品。结合当时的历史情况,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作者怀有一颗心在静静等待,一种在希望之中守望的精神姿态。“在天晴了的时候”一个“在”字,隔离了现实遥望未来,忽略了现状期盼美好。让我们来欣赏诗歌中的那份恬淡、那份安详、那份暖意、还有那份充满生命的活力吧!
  走进教学:
  教学目标: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认识“炫、垢、怯、凤、曝、携、霾”着七个生字,熟练掌握“炫、垢、怯、凤、慧携、霾”。
  3、能借助字词典、联系上下文或根据自己生活的经验理解“炫耀、曝、携、阴霾”意思。
  4、把握诗歌的大意,想象诗歌中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感情。
  5、能读出自己的感受,背诵诗歌
  6、通过本诗的教学,引导学生亲近自然,走进自然,能够在日常熟悉的景色中有自己的发现。
  教学建议:
  1、相信戴望舒的《雨巷》给很多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可以在上课伊始,以轻柔的音乐伴着优美的画面和学生共同走进《雨巷》,相信学生定能受到感染,沉浸课堂优美的意境中。
  2、以多种形式引学生朗读。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多次朗读来领会诗歌的意韵,但读书不能是机械性的,而是每遍读书都有不同的目的,不同的收获。让学生喜欢读书,这是我们的重要任务。读的通顺,读出感情,读出发现,读出想象。我们可以指名学生读、可以请读的最好的学生来读、可以请两个学生对比读、可以让其他的学生模仿读、可以当诗人来读等。
  3、读出个性。诗歌的语言是精练的,透过简单的文字,学生可以想象出一幅幅的画面,教师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看到的描绘出来。
  4、进行想象。“天晴后景色只是这样子的吗?小径中走走还会有别的发现吗?你还有别的感觉吗?……”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继续进行想象作为我们的小练笔。
  5、熟读成诵。本课不仅要求有感情朗读,还要求背诵。如果您只是把它当成学习任务让学生去完成的话,学生是不会喜欢语文的。我们可以创设情境读,“哪位同学领我们到小径中走走”,我们可以伴着音乐来读,我们可以小组内竞赛读,我们可以引读,直至大多数学生能背诵为止。
  6、模仿练笔。仿照这首诗,学生自己创作或小组合作写一写天晴前或其他的时候的诗歌

  2 《珍珠鸟》
  走进文本: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冯骥才,作者写了我和珍珠鸟和平相处、不去干扰他们的生活,从而让鸟对我产生了好感,逐渐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最后,“小家伙竟爬在我的肩头睡着了”人鸟之间的故事。
  开始,作者写了小鸟的来历并作了简单的介绍。“舒适又温暖”写出了小鸟的巢特点;人们或者是朋友或者是我对小鸟的关心及喜欢,照顾他们的生活极其细微;另外,间接点出了人鸟之间的关系。“怕人”是小鸟的特点,同时也为下文的发展作出了铺垫,由“怕人”到“趴在肩头睡觉”转变,突出了“信赖”的力量。
  第二部分写小珍珠鸟和我一步步熟悉、亲近和信赖。
  第三段写我给它们营造的“轻松自在”的生活,“异常茂盛、深幽的丛林”小鸟仿佛生活在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中,能发出快乐愉悦的“又细又亮”的叫声。
  第四段字里行间写出了对小鸟的喜爱“一半成了阴影,一半被照透”我们可以想象的出作者对小鸟的家进行了详细的观察,阳光斑斑驳驳的穿透吊兰的小叶照射进鸟笼,作者怀着一颗爱心称小鸟的家为“如同碧玉、生意葱茏”,它们的小嘴是可爱的鲜红。
  第五段作者抓住了“很少”写出作者对小鸟们生活的态度——尽量不去打扰它们。“渐渐”写出了小鸟们对我态度的转移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而是需要一个过程。
  “尖细又娇嫩”写出了小鸟叫声的特点,这也是与作者平时用心观察才能区分出来的。“决不”一次也不,作者一次也不会例外的去惊动它们。“更小呦,雏儿!正是这个小家伙!”一个儿话一个“小”字,写出了对小鸟的喜爱,两个感叹号写出了对小家伙出现的惊喜。
  第七段写出了对小鸟的观察。
  第八段写了小鸟的活动,地点在不断变换,笼子四周——屋里——柜顶——书架上——画框上,小鸟四处乱飞就像一个不懂事的淘气的孩子。文字背后我们也可以看出作者对他的喜爱,
  没有去轰赶、呵斥、责打或直接将它关在笼子里。
  九、十段地点进一步变换,由窗框上到书桌上距离越来越近。
  十一段“较远——一点点挨近——蹦到——瞧瞧我的反应”写出了小鸟对我的一步步的试探,见我没有任何反应依旧做自己的事情就继续调皮:跑道稿纸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小红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声。
  十二段进一步写小鸟和我的亲近。“享受”点出了我对小家伙的态度,我对小家伙对我写作的打扰,丝毫没有任何的怨言,反而当成享受,“用手抚一抚”“友好地啄”人与鸟的动作表达了人对鸟的喜爱以及鸟对人的信任。
  “居然”小鸟对我的信任,竟然也超出了作者的意料。
  “淘气”把小鸟当成人来写,是一种拟人的手法。
  十五段小鸟睡在了作者的肩头,而且还是那么的舒适,呷呷嘴,在享受美梦的感觉。
  最后,作者来了一个点睛之笔“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人与鸟的故事虽然结束,但“信赖创造的美好的境界”将永远存在,就在你我的身边。
  在行文中,作者用轻松流畅的文笔,一颗善待动物的爱心写出了小鸟的可爱,人与鸟的距离逐渐拉近,情感逐渐升华。
  走进作者:
  冯骥才,男,浙江宁波人,中国当代作家和画家。“文革”后为崛起的伤痕文学代表作家,1985年以后,其“文化反思小说”对文坛产生深远影响。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已出版各种作品集近50余种。其中「啊」、「雕花烟斗」、「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神鞭」、「三寸金莲」、「珍珠鸟」、「俗世奇人」等均获全国文学奖。「感谢生活」由「炮打双灯」改编的同名电影获“夏威夷电影节”和“西班牙电影节”奖。作品被译成英、法、德、意、日、俄、荷、西、等10余种文字,在海外出版各种译本30种。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的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况味。
  本文文字简洁,隽永耐读,使读者在随意的阅读中,品味出生活的真谛,书写人与自然的和谐境界。
  走进教学: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识本文中的8个字,能正确掌握12个生字。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默读有一定的速度,能说出小珍珠鸟是怎样一步步熟悉、亲近和信赖作者的。
  4.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对小珍珠鸟的喜爱和友善,把自己的喜欢的词句抄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