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新凤教学实录——《如梦令》[浙大版]

冀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生:(读两句)。
  二)画面2:藕花深处
  师:除了这个溪亭日暮让你想起了这么美丽的画面之外,还有哪个词也让你想起了美丽的画面了?再读一读,品一品。
  生:“藕花深处”。我的理解是有好多好多的荷花,一大片。
  师:满池都是。怎么美,你能说得美一点吗?
  生:下面是绿绿的荷叶,上面一朵朵荷花含苞待放。
  师:你想起怎样的句子来了?咱们学过荷花吧,把优美的句子吟诵一句到两句给大伙听听。
  生:这荷花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全部展开了。有的在微风中轻轻舞动着。
  师:你们仿佛看到了那满池荷花的美景了是吧。
  生: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生: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生: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生: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师:这就是写黄昏时候荷花的情景的。这个时候啊,已经是黄昏了,一切都变得朦朦胧胧,“藕花深处”,那是一个清香四溢、色彩缤纷、幽静而神秘的世界。我想这个时候他们肯定是更加陶醉了。来,请读读第三句、第四句。
  生: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三)画面3:一滩鸥鹭
  师:你还从哪些词语中联想起画面来了?自己读下去。
  生:“一滩鸥鹭”。
  师: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生:他们可能在说,让我先走,让我先走。
  生:怎么办呀,划不出去了。
  生:我听到了欧鹭翅膀拍打的声音。
  生:还听到了非常急的“哗哗”的划船的声音。
  师:你从哪个词语中听到这样的声音的?
  生:争渡
  师:因为她们在抢着划船。真会读书。
  生:还听到溪水声。
  师:溪水被船桨击起的声音。
  生:我还听到鸥鹭在叫。
  师:鸥鹭叫声响不响?
  生:响。
  师:你怎么知道有这么响啊?
  生:因为上面说惊起一滩鸥鹭,是“惊起”的,又不是凭空飞起来的。
  师:是啊,它是一下子受惊了之后,突然“扑拉拉”飞上了天空。
  生:而且她是惊起“一滩”鸥鹭,一群鸥鹭全部被惊起,一起叫所以很响。
  师:你想啊,她们叫哇,笑哇,声音那么响,那么喧哗,这个时候把栖息着的鸥鹭一下子惊飞起来。“扑拉拉”一声,一群鸥鹭冲破夜幕,飞上蓝天,那情景该多么壮观啊!这样的情景她平时能看到吗?那可真是大自然的奇观啊!谁来读一读这两句?
  生: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师:这样划船能把欧鹭惊起来吗?
  生: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师:划得再有劲一些,你再来试试。
  生: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师:你想此时此刻,词人的心情是多么的……(指名说)
  生:多么开心。
  师:是啊,那是一种意外的开心,意外的收获。
  生:惊喜。
  师:这个“惊”字,既是指鸥鹭给惊飞起来了,又向我们传递了词人惊喜的心情。写得多好啊。再来读一读。
  生:读最后两句。
  四)一幅流动的画
  师:刚才我们边读边想象,读出了那么多美的画面,有“溪亭日暮”,还有“藕花深处”,还有“一滩鸥鹭”。其实整首词就是一幅流动的画。你们看,因为是观赏“溪亭日暮”陶醉了,所以才会误入“藕花深处”,因为是误入“藕花深处”,所以才会惊起“一滩鸥鹭”。来,一起读整首词。一边读一边想像这幅活动的画。
  生:(读全诗)。
  师:听你们读得有滋有味的,盛老师也情不自禁地想来读一读,可以吗?(师深情朗读)
  师:来咱们再来读一读,盛老师跟你们一起读。
  (师生齐读)
  四、瘦读全词、品味语言。
  师:同学们真能干。读着读着就把这首词读胖了,读美了。但这还不够,咱们还要把这首词读(板书:瘦)
  师:你能不能读着读着把这首词读成一个字?看看,这首词是围绕这里边的哪一个字来写的?小声地读一读,品一品。
  生:我觉得是一个字“美”。
  师:确实是美的,可惜这里边没有直接写“美”字。
  生:醉
  师:你说说你的理由。
  生:因为只有美景才能让她沉醉,我认为是醉。
  师:你从哪些地方读出醉来了?
  生:它有日暮,有藕花,还有一滩鸥鹭。让人沉醉在里面,所以我认为是醉。
  师:那就请你把这个字写在黑板上。(生板书:醉)
  生:我觉得这个字应该是“梦”,“如梦令”的“梦”。
  师:盛老师告诉你,“如梦令”是个词牌名,它分开来是没有特定的意思的。不过我想听听你说梦的理由。
  生:就是作者写的这首词像梦一样的很美。
  师:你说的也挺有道理的。
  生:我觉得是“记”,因为整首词都是在写她记着的东西。
  师:她回忆怎样的美景?
  生:她记得溪亭日暮,记得藕花深处,还记得一滩鸥鹭。
  师:你们觉得这个“记”字有道理吗?(有)请你去写在黑板上。(生板书:记)
  生:我认为应该是“暮”。
  师:你说说你的理由。
  生:因为她看了日暮以后就非常沉醉。她不知道回家了,然后到了晚上才回家,但是因为留恋刚才日暮的情景,竟然把船划到了荷花的深处。然后才清醒过来。
  师:她为什么要这么着急地划出来啊?
  生:因为她觉醒过来的时候已经入的很深了,所以这么着急。
  师:白天的话用得着这么着急吗?(不用)还是因为“暮”对不对?请你写在黑板上。(生板书:暮)
  生:我认为是“兴”,因为她兴致很浓,看了溪亭日暮,很沉醉,忘记了回家的路,所以后来才误入了藕花深处,惊起了一滩欧鹭。
  师:有道理。其实她是兴未尽,天晚了不得不回去,回去的时候有了意外的收获,其实一“兴”未平又起一“兴”。请你也写在黑板上。(生板书:兴)
  师:同学们品出了那么多的字,你看,不管“暮”也好,“记”也好,“醉”也好,还有“兴”也好,老师认为都有道理,因为“暮”所以“兴”,因为“兴”所以“醉”,因为陶醉了,所以常常记得不能忘记啊,(师连线)。李清照留下来的词并不多,但是“无一首不精,无一字不妙”,这里边的33个字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地品味。
  师:这次郊游的经历使李清照深深地陶醉了(圈“醉”字),她陶醉在美景中,还陶醉在哪呢?
  生:陶醉在鸥鹭飞起来的时候。
  师:美景中。
  生:记忆里。
  生:还陶醉在日暮里。
  生:陶醉在荷花的清香中。
  生:陶醉在误入藕花深处(的快乐中。)
  师:是的,词人深深地陶醉了,让我们也跟她一起深深地陶醉一次。读出浓浓的醉意来好吗?再读这首词。这回你能背下来的,咱们就背下来了。
  生:(读、背全词。)
  五、对照比读,延伸课外。
  师:请同学们再读一首词。
  生:如梦令宋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师:盛老师把两首词放一块儿,你发现这两首词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生:字数一模一样,都是33个字。
  生:我发现它们同行的每个字都是对应的。
  师:句式一样的,是吗?
  生:题目一样,作者也一样。
  师:题目你还记得叫什么?就是咱们说的?(生齐说:“词牌名”。)你还发现什么了?
  生:我发现格式都一样。
  生:最后一个韵母都是“U”
  生:都写到了醉。
  师:哪一句?
  生:“浓睡不消残酒”
  师:李清照的词中还有很多也写到喝酒了,有兴趣可找出来读一读。
  师:同学们发现的就是《如梦令》这种词牌名的词的特点。字数、句式和韵律。这首词咱们以后还有机会细细地品味。
  师:古代的词谱成曲可进行演唱,你们想不想听一听《如梦令》这首词谱成曲子后,唱出来是什么感觉的?(放音乐)
  师:有味道吗?它是用昆曲来演唱的。有兴趣可找一找别的谱成曲的词来听一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