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二首》教学设计之二

冀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三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六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词的意思,感受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下搜集查阅资料,让学生了解长征之难,使学生进入那一段悲壮的历史时空。
   2、通过阅读资料,借助工具书,经过反复朗读,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及想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3、通过自主学习,小组的交流来理解体会诗词的意思和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懂得“长征精神”,让学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要以朗读为主要手段,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感受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理解长征精神。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忆秦娥·娄山关》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一)介绍作者
   1、师:同学们,第21课我们要学习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的两首诗词。你们了解毛泽东主席吗?
   2、同学们交流课下搜集的材料。(教师参与交流。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 年12 月26 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 年9 月9 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二)了解写作背景
     有条件的可以提前组织学生观看反映长征的纪录片、故事片,演唱长征歌曲,以增强学生对长征的了解。
   1、师:这两首诗词,都是描写长征的,你们了解长征吗?现在我们就来交流一下。(师生交流,教师还要系统地把长征简单地讲述一下,为下面两首诗词的教学打下基础。)
    有关长征的经过,见后面的参考资料。
    据最新可靠资料,娄山关之战的经过是这样的:“红军二渡赤水,24 日攻占桐梓,25 日凌晨借着月色向娄山关挺进,与黔军在红花园遭遇,敌军仓皇应战,败退关口。红军沿盘山道向关口猛烈攻击,又在点灯山一带的山梁上与敌激烈拼搏,经过反复争夺,终于占领点灯山高地,牢牢控制了关口,这时已近黄昏。中央红军在夕阳映照下,疾迅通过娄山关。26 日,击溃了向娄山关反扑之敌,27 日在遵义以北粉碎敌三个团的阻击。28 日,红军乘胜追击再取遵义。这次战役,歼敌两个师又八个团,俘敌近3000 人,是遵义会议以来的第一个大胜仗”。由此可见,娄山关之战包括了25 日夺取娄山关和26 日坚守娄山关两个战斗阶段。本词写于娄山关激战之后,以娄山关之战为题材,虽然写的是翻越娄山关的行军情景,写的是胜利后的所见所闻所感。胜利的喜悦与眼前壮美的景色相契合,毛泽东诗兴蔚起,灵感压榨奇发,吟成这首《忆秦娥·娄山关》。忆秦娥为词牌名,这首词分上下两阕。
  二、初读诗词,整体感知诗词内容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词,要求,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
   3、指名读词,教师及时发现读错的字间或读错节奏,教师指导后,再请多个学生阅读。以使学生把这首词读准确。
   4、读完这首词,你有什么感受?(师生交流,捕捉学生对词的感受能力)
  三、品读诗词,理解意思,体会情感
   1、中心话题: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这首词,联系你对长征的了解,借助你的工具书,理解每句词的意思,想一想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感情。把不懂的地方标出来。
   2、学生自主学习,然后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教学预设:
    (1)上阕的意思是:凛冽的北风一阵阵吹来,呼呼地响,吹动着红军战士那单薄的衣裳。在这样满是白霜的早晨,战士们紧张、急速地向娄山关进发。战马行进在险峻的山路上,发出杂沓凌乱的声音。凄清的军号声在山间回荡,时断时续,与天空大雁的叫声相为应答。
    师:此时此刻,你的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说出,当时的时间是拂晓时刻,还能看到天边的残月。气候是非常冷,还刮着西北风。环境是险峻的山路,非常危险。)
    师:此时此刻,你又仿佛听到了什么?(听到了风声,马蹄声,行军的脚步声,那多快,那么急,还听到了军号的声音。)
    师:你是如何理解“碎”“咽”的?(“碎”“咽”二字,曲折传神,贴切入微,非身历其境者不能写出。地势凹凸不平,民谣称为“地无三尺平”,再加上崎岖的山间石径上结了一层寒霜,马儿不能放步奔跑,必然马蹄杂沓,步伐零乱,而当时红军也没有多少马匹,走起来零零碎碎的,在山谷中更有细碎杂沓的感觉。“咽”,本指声音硬塞而低沉,这里形容在凛烈的西风中传来的若断若续,忽高忽低的军号声,断续相闻,犹如呜咽,显得十分悲壮深沉。
    带着自己的理解,读上阕。
    师:现在,你的心情如何?(感受非常紧张,心里很抑郁。)
    师:上阕的写景,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托无声。给我们展现了美丽而带几分悲壮的如画境界。虽然没有一字说到人,听不到一点人语声,但写了人的活动,写了人所听见的声响,既显得句句有人在,又创造了一种肃穆的行军气氛。的确让我们有一种阴沉抑郁的感觉。毛泽乐曾自注此词曰:“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过了岷山,豁然开朗,转化到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师: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上阕词中有两个“霜晨月”,这是词调本身所要求的复迭。
   (2)下阕的意思是:不要说雄关坚如钢铁,我们英雄的红军又一次将它跨越。登上娄山关关口,放眼远眺,起伏的山峦向远处铺展开去,犹如大海的波浪,壮阔无比;如血的残阳挂在西方,将万里河山浸染得更加壮丽。
    师:下阕写的是过了娄山关的所见所感。作者看到了什么?又在感慨什么呢?
    (生:作者看到了山,看到了残阳。师:那是怎样的山?怎样的残阳?生:连绵起伏的山像大海一样,残阳像血一样,把山河染红了。师:作者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生:比喻。师:这两个比喻十分奇特,又非常生动贴切,且富有象征意味。它体现出了要付出多少的流血牺牲,才胜利越来娄山,也巧妙的暗示了娄山关的战斗激烈。那,娄山关之战又是如何的激烈,你们能想像到吗?生:娄山关之战特别激烈,从“真如铁”就能看到了,娄山关像钢铁一样坚固,红军过娄山关一定不容易。但是,娄山关在红军眼里并不算什么,它是抵挡不了英勇的红军的。一个“越”字,也让我仿佛看到了那激烈的场面。师:你感受到了什么?生:红军的英勇和对困难的藐视。师:从哪看出来的?生:“漫道”,漫道就是不要说的意思。师:那作者在感慨什么呢?作者在感慨战征的激烈,在感慨红军的排除万难,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同时又在感慨革命前途的无限光明。)
    师:其实,“而今迈步从头越”在诗人心里还有这样一层意思。“而今”和以往相比,大不相同。革命前进的征途上艰难险阻重重,以前错误的领导虽然使革命和红军受到了极大的损失,但只要确立一条正确的革命路线,就是从头做起,重头再来,也一定能取得胜利。
    师:带着你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下阕。
    (注:师生对话交流的时候,不要脱离语言文字,要让学生多体会着读一读)
  四、抒发情感
    师:这首词学到这里,你有什么话要说吗?
  五、自由读词,升华情感
  六、作业,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词。

                    第二课时《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解题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毛泽东主席的一首词《忆秦娥·娄山关》,这节课,让我们来学习毛泽东主席的一首诗《七律·长征》,让我们再次走近毛泽东,感受他那博大豪迈的胸襟,走近长征,感受那段艰辛而辉煌的历程。
   2、读课题。
   3、1935年10月红军长征已经胜利在望,毛主席回顾长征走过的路程,心潮澎湃,激动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而且还亲自向红军战士朗读了这首诗。
  二、教师范读,介绍文体,整体感知诗的内容。
   1、教师范读。
   2、介绍文体。同学们,读这首诗,是不是感觉和我们以前学的诗词都不一样?这首诗的体裁是七律。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一首八句,每句七个字。格律较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仄有规定。“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
   3、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间,把握节奏。
   4、指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