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教学反思之三
冀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这首毛主席的《七律 长征》之前,我一直在忐忑之中,因为这段历史的凝重,因为凝重的它与今天的学生又有着不小的距离,还因为精妙的诗的语言。我感觉深刻地参透文本,并引领学生领略诗之气势,感性地铭记历史,自己的功力还不够!
又因为它是一首诗,所以,我愿意抓住“语言 情感 想象”,以诗的方式进行。
于是乎开始寻觅——
一遍一遍诵读这首气势磅礴的诗歌,上网阅读“长征”,细细阅读凤凰出版传媒集体、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编撰的《万水千山》,观看电影《长征》,读了毛泽东的其他诗歌……
在浏览、阅读、思考中似乎有了一定的底气,于是我便思考如何把我知道的我感悟到的传递给我的学生?传达到什么程度?
我想既然它与学生有距离,那么必须让学生更直观的感知,途径是什么?——影视、录像、故事……
对,就用它们打通这条这道通道吧——
我们一起看电影片段“飞夺泸定桥”,纪录片“征服大雪山”“横跨大草地”“强渡嘉陵江”;
利用“午间阅读”,我为学生阅读《四渡赤水出奇兵》《声东击西战金沙》《草地夜行》《丰碑》《乌蒙山与敌人“捉迷藏”》等惊心动魄的长征故事。
有了这样的“了解”,我才和我的学生走进了《七律 长征》的课堂。
于是,对诗歌所描绘的“远征难”“万水千山”“五岭逶迤”“乌蒙磅礴”“千里雪”等场景学生不再陌生、茫然,他们有了有着更感性的理解和更个性的想象。
那么,我们的课堂就着重围绕两点展开:
1、感受红军长征的精神:大无畏、乐观、智慧的英雄气概;
2、体会诗歌的磅礴大气、精妙之极的文字魅力。
解决这两点,我采取的主要方式是:
①抓诗眼“不怕”“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暖”“寒”“喜”“尽开颜”
②结合通过课前的阅读对长征的了解想象画面、读写结合。
比如理解一“寒”字,想象画面练习说话:
桥上_______ ,
桥下________ ,
桥头______ ,
红军 。
③在争辩中感受大无畏、乐观、智慧的英雄气概:
比如理解一“寒” 一“暖”的语言魅力,我们一起探讨课后这样一个问题:
有人这么理解:“从‘暖’字可以推知巧渡金沙江在春天,从 ‘寒’字可以推知飞夺泸定桥在冬天。”这样理解对不对?为什么?
学生通过交流,感知到:
暖,写出了巧渡成功的愉快与胜利场面的欢腾。
寒,写出了强渡的惊心动魄,又进一步突出了难。
④在诵读中体会诗歌语言的魅力。
自读——品读——表演读——观看视频: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型演唱会上《七律?长征》(濮存昕朗诵)——背诵
其实对于我来说,课堂设计也只不过是根据学生个性及接受能力支起的一个框架,真正的细节也只是由学生带动着我随时变更的。但课堂、教材、学生,我是深记于心的,重点、难点我也是紧拽于手的,并使其贯穿于始终,层层深入地隐于每个问题和活动之中。找准起点,把准尺度,精炼语言,挖出深度,靓出激情,但并不苛求“完美展示课”,这是我的个性。感觉到学生已享受到了学习过程的快乐,自己也便享受满足了。因为,在我心里,学生的学习效果才是我对自己课堂评价的根本尺度。
我坚信:只有在不断地学习与自我反思中探索,“内力”才会不断增长。-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