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诗教学中,让学生做个成功的小诗人

语文A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一、问题提出
  在《语文课标准》(实验稿)中提出对1—2年级的“阅读”目标中有一条是“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从这一目标,我们体会到在低年级古诗的教学要尽量避免逐字逐句的教学,要让学生在诗情画意中开展想象,理解诗意,领悟内蕴。而且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它注重兴趣的培养,情感的激发,语言的感悟积累,学习方法的习得,学习习惯及创新意识和精神的培养。在新课程标准还特别重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它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课体图片,声效启迪,背景音乐为学生创设美的情景,引导他们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培养语感,领悟古诗中所蕴涵的意味。的确,通过教师一次次的引导及指导,通过学生自己的朗读领悟,学生正一步步地走进“诗”意,使他们达到身临其境的妙感。
  二、案例描述
  片段一、揭题、解题。
  承上过渡,今天学习李白的一首诗,出示课题。
  问:谁来读课题?想想该怎么读?
  生1:望庐山瀑布。(读得很快。)
  生2:望/庐山瀑布
  问:为什么这样读?
  相机讲解“望”的意思,知道“庐山”是地名。
  问:什么是瀑布?谁见过瀑布?
  生1:瀑布就是从高高的山上流下来的水。
  生2:我们这里有个“百丈飞瀑”,我看到那里的瀑布是从山上流下来的,水很大,发出很响的“哗哗”声,站在下面很凉爽。
  (“瀑布”一词对学生来讲非常陌生,但意想不到的是生2碰巧到过王院乡的“百丈飞瀑”,她把她看到的、听到的及亲身感受讲得非常贴切,于是教师相机出示了庐山风景区的瀑布,让学生欣赏瀑布,使他们在脑海形成了抽象的瀑布形象,让学生与古诗中描写的对象走近一步。)
  片段二、第一次指导读古诗。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不理解的字、词划出来)。
  2、指名请两位同学试读。
  男生1——初读古诗,读得并不熟练,甚至读得有些支离破碎。
  女生2——读得较为流畅,但没有明显停顿和重音。
  3、放录音,比较读,仔细听有哪些停顿和重音。
  4、小黑板出示古诗,指导学生划分如何停顿。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教师一句一句地边范读边划分,第二句划好之后,学生马上就领悟了老师的意图,很顺利地就划分好了三、四两句该停顿的地方,并且根据往常念古诗的经验,学生们马上象模象样的、摇头晃脑地读起来。
  (学生的模仿能力是极强的,经过教师的这一点拨,语感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片段三、扶放结合,理解诗意。
  (深入理解语言文字是有情感地朗读的必要条件,因此在这一片段中教师对每句诗中的重、难点进行了适当的指导。)
  师:这首诗中,你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请提出来。
  生1:老师,第一句中香炉在太阳的照射下真的生出了紫色的烟雾了吗?
  师:哦,老师告诉你们,这里的香炉并不是指烧香的炉子,而是一座山峰的名字,因为样子像香炉,所以叫香炉峰。现在你们知道这句话的意思了吗?(解决了这个问题,学生能清楚地讲出第一句诗的意思。)
  生2:这条瀑布真的有三千尺长吗?(他的提问使一小部分的同学笑了起来。)
  师:我看到有同学在笑,我想问一下,你为什么笑?
  生3:因为不是指真正的三千尺,而是指瀑布很长。
  师:是的,这里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瀑布的长。这么长的瀑布从山上流下来,速度怎样?你从哪个词中体会到?
  生:速度快,从飞流直下可以看出。
  师:听,瀑布从山上流下来了。
  (课件出示瀑布图并播放瀑布“飞流直下”时发出的巨响,让学生感受到瀑布的声势浩大。)
  生:“前川”是什么意思?
  师:谁知道?(学生都摇摇头)
  师:大家想哪些东西可以“挂”?
  生:图画。
  师:这里是指什么挂在山前?(看图)
  生:瀑布。
  师:是的,那这里的“川”就指河川。
  (课件出示庐山瀑布,教师让学生看图一边解释诗句的意思。通过这样图文结合的讲解,使问题变得简单化了。)
  生:银河和九天是什么意思?
  班长马上举手说:“银河”是天上的一条河,它把牛郎和织女分开了;“九天”是指天有九层,它是最高的一层。
  (听完回答,老师对她有丰富的课外知识进行了肯定和表扬。)
  师:整句话怎么理解?(没有学生举手)
  师:这是一个比喻句,有谁知道这里把-----------比作了-------------。
  生:把瀑布比作银河。(思考了半分钟后,学生举手了。)
  师:那“疑”该解释为什么?
  生:好象。
  (通过教师的层层点拨,学生马上理解了诗的意思。并且学会了这首诗中的一句比喻句。)
  最后,教师在学生已理解全诗的基础上再次指导学生朗读。
  (低年级学生的语言特征是词语概念总是和事物表像紧密结合着,脱离了一定的表像,学生就很难理解词义,也很难入情。如若空洞地读文,便难以对学生进行语感培养。在这一片段教学中,教师通过出示庐山瀑布图,听瀑布的巨响,为学生进行语感培养提出了模拟的体验,在教师这种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引导下,学生的朗读水平更上一层楼了。)
  片段四、配乐朗读及背诵。
  师:理解了整首诗的意思后,让我们再来欣赏庐山的美丽风光。
  (课件出示庐山的风景及播放以古筝为主的背景音乐,老师深情讲述古诗的全意:抬头仰望,一轮红日正洒着金光,光芒柔和地照射在青翠的香炉峰上,点点金光和笼罩在峰顶的云雾交融起来。于是峰顶像升腾起一缕缕紫色的云烟。呀!一阵水声传来,循声走去,只见一道从天而降的大水帘出现在香炉峰前,水流从高高的峰顶一路咆哮而下,落入深潭中,使人疑心是九天的银河从九天落入人间。”)
  讲述完后,教师又在古典的背景音乐中范读了古诗,
  师:欣赏了庐山的瀑布,听完了老师的讲述,让我们也在音乐声中,像李白一样站在瀑布前一起来吟诵这首古诗吧!
  学生全体起立,在音乐声中“小诗人”们投入地朗诵,他们完全融入到了“诗”境中。
  (文章是靠语言文字塑造形象,抒发感情的,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特定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把书中描绘画面与具体生动实在形象及生活体验挂起钩来,增强语言文字的形象感。通过设计配乐朗读及背诵这一片段,带领学生进入古诗情境,得到了精神的愉悦,让学生在读中生情,悟中激情,真切,扎实地在诗境中走个来回,并且通过指名吟诵,集体吟诵,让每位学生都有了“小诗人”的成就感。)
  片段五、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师:李白是唐朝的诗人,他用短短的28个字就高度凝练地将瀑布那雄伟的气势描述出来了,真是功力不凡。现在作家叶圣陶先生也与了一首现代小诗《瀑布》,我们一起来欣赏。课件出示叶圣陶先生的诗《瀑布》,也许同学们还沉浸在刚才的诗境中,他们立即充满激情地诵读起来,“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好像是一座珍珠的屏”,学生们朗读起来领悟起来都显得轻松多了。
  (语文课堂应体现开放性,注意与课外语文资源的适度综合,这样的教学使课内有机地拓展到了课外,有效达到了积淀语言素材的目的。)
  三、案例评析
  在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教学不再是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而是充满活力的,不断生成的,开放式的教学,并且它还要求教师一方面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学生去体验,感悟文本和生活。
  真正地阅读课堂教学,就是要求老师要巧妙地引导,要善于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领会文本所蕴含的情感,去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再通过朗读外化表达,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从而使整堂课都充满着激情。
  这些目标及要求,我觉得在这篇《望庐山瀑布》教学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整堂课下来,学生在读中生情,读中想象,在读中得到了美的熏陶和情感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