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牧羊》教学反思之一

语文A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苏武牧羊》这篇课文通过记叙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威逼利诱,仍毫不动摇的事迹,赞颂了苏武的民族气节以及爱国热情。

  课前准备要通透

  一、抓住课文的主线:
  “旌节”多次在文中出现,是由头至尾贯穿前文的线索,这支旌节成为了国家的象征,成为了苏武民族气节的体现。所以在备课时,就把“旌节”作为教学的突破口,先让同学看图片了解旌节,再从文中找出描写到旌节的语句,最后通过朗读、交流体会旌节所代表的深层含义。
  二、找到语言训练点:
  一堂只停留在内容理解的课会轮为思想教育课,语文课要上出语文的味道,抓住训练点进行操练是一个关键。
  为了让学生能体会苏武坚贞不屈的精神,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
  面对匈奴王的(),苏武()(动作)着旌节,他()(怎么想,怎么做,怎么说)。
  在这个练习中,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情、语言,你感受到苏武怎样的的品质。

  这个练习的目的有二:
  1、让学生们学会联系上下文,可以利用上下文的词语句子进行填写。
  2、语言表达的训练
  3、在充分朗读和表达训练的基础上,再让学生体会苏武的坚贞不屈。

  课后的教学反思

  一、学生的表现:
  1、在自主理解句子交流中,学生普遍出现的问题在于表达的语句上很单一,无论是词汇量、句式,学生只是模仿老师的引语进行再复述,不能给老师一种新鲜亮眼的感受。
  2、表达题抓不住重点。在课练卷上有一题:19年后苏武抱着旌节回到祖国,当时会有哪些人来欢迎他?他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对于这道题目的理解,学生只停留在把句子补充完整上,做到了最基本的语通句顺,但所填写的内容则不是很符合课文所要表达的含义。
  二、老师的反思: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每一个年级段都有说话要求,从能说完整清楚的话,到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很明显要求是一步步提高和深入的。但表达能力非一朝一夕能搓就,所以利用每堂课做好表达能力的训练,让学生有条理有感受地说好每一句话,日积月累,养成会读会理解会思考会表达的学习习惯。
  2、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后,都要求学生能联系已知,包括联系课文,联系已有的积累,进行联想,而不是就事论事,单一地看问题。我想这个习惯不仅对于学习,在将来的处事中都有很好的帮助。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