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故事中”讲故事

鲁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导课:“美丽”背后的追问
  师:(板书海鸥)。同学们,这个词念一遍。见过海鸥吗?
  生:没有
  师:海鸥是一种海鸟,大家猜猜,它们一般生活在什么地方?
  生:海边。
  师:对,但有这么一群鸥鸟,留恋云南昆明的翠湖公园。老师带了一张照片,大家看看,再读读下面的文字。
  【西伯利亚的红嘴鸥1985年初落昆明翠湖公园。四周环路,车水马龙,高楼林立,人声嘈杂,游船荡漾,翠湖公园本身的自然环境并非是鸥的栖息之地,开始只是少量红嘴鸥试探来到这里,后来才依年增加,便形成了今天的壮观景色。】
  课件出示:昆明翠湖鸥鸟群飞的照片:
  师:哪位同学能用一个词来形容这幅照片的情景?
  生:翻飞盘旋
  师:你用的这个词是形容鸥鸟飞行的样子。你说——
  生:眼花缭乱
  师:什么东西使你眼花缭乱?
  生:很多海鸥在空中翻飞。
  生:沉鱼落雁。(众笑)
  师:你掌握的词语真多,这是形容女子容貌极美的词语,就像你一样,很漂亮。但用在这里不是很妥。
  师:同学们,我送你们一个成语叫“百鸟朝凤”。好!那鸥鸟为什么留恋昆明的翠湖公园?孩子们,这和一位老人有关,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老人与海鸥》(板书课题)。你很快就能从中找到答案。
  聆听:“独脚鸥”与老人的鸥鸟情
  师:谁来把课题读一遍(生读课题),“老人”,在你头脑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生:慈祥
  生:头发苍白
  生:驼背的
  师: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老人,与海鸥相伴了十来年,今天,我们学习的《老人与海鸥》一文,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把课题再齐读一遍。(生齐读课题)
  师:有人把课题改为“海鸥老人”,看看,和我们今天学的课文题目有什么区别?你说——
  生:如果题目是“海鸥老人”,只讲一个人,而“老人与海鸥”讲两个人。
  师:你的意思是说我们今天学的《老人与海鸥》讲了两个人?
  生:不是两个人,应是讲了老人和海鸥。
  师:下面,我把课题这样分开来理解(媒体出示:老人海鸥;海鸥老人)。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注意,在读的时候放开嗓音,把读不好的词语或句子,多读几遍。然后,按你们的理解,在两个横线上各填上一个字。(生大声读课文)
  师:好,谁能在上面两个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字?先说第一个吧!
  生:爱
  生:喂
  生:伴
  生:唤
  师:不简单,读完一遍课文就能说出这么多。哪个字最准确呢?
  生:伴
  师:理由?
  生:老人每年的冬天都去给海鸥喂食,与海鸥为伴。
  生:老人喂鸥的过程中还写了呼唤海鸥、和“我”谈海鸥。
  师:你把课文中的条理都理清楚了。这样读书叫“推敲”。
  师:第二个横线你们会填什么?
  生:纪念
  师:不符要求,用一个字来表达。
  生:陪
  生:望
  生:送
  师:真棒,不过,我还是喜欢“送”字。谁来试着把三个字送到横线上读读。
  生:海鸥送老人。
  生:海鸥望老人。
  生:海鸥陪老人,
  师:你看,是不是填“送”字更贴切?
  生(齐):是
  【点评】:本教学环节的咬文嚼字非常好,但彰显的不仅仅是作者的咬文嚼字功夫,而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灵对话、智慧与智慧的对话、情感情感的交流,在对话中彰显了教师的教育思想,也彰显了学生的智慧和思想,更促进了学生思想和智慧的生成。教学,就需要这样的引导,就需要这样的智慧,而不仅仅是成天成篇课文按照传统模式分析字词句、把文章进行支离破碎的肢解,那样的解读不仅不能让学习到真知,更不能让学生感受到美,享受学习的愉悦。素质教育,需要这样的教育,才能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学会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知道这篇课文讲了什么故事了吗?根据刚才横线上填的字,把故事简要的介绍一下?
  生:一个普通的老人和一群快乐的海鸥相依相随。当老人与世长辞时,海鸥们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纷纷送别自己的亲人。
  师:很好,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阅读要善于捕捉课文中的重要信息,把长课文读短。这篇课文既写了老人与海鸥相处的故事,也写了海鸥送别老人的故事。下面,我们来看看课文中的一组词语,你能读准确吗?你来——
  【课件出示:乐谱抑扬顿挫扇动塑料亲昵瞻仰】
  生:(读)
  师:“扇”是一个多音字,在这里念shān,把这个词再念一遍。这个词语在文中,谁把这句话读一遍。【课件出示:一只海鸥脚上果然闪着金属的光,另一只飞过来在老人手上啄食。它只有一只脚,停落时不得不扇动翅膀保持平衡。看来它就是独脚,老人边给它喂食边对它亲昵地说着话。】
  生:(读)
  师:你把“扇动”读准了。读了这几句话,同学们发现了什么?
  生:老人称这只海鸥为“独脚”,是不是受过伤?
  师:你敢于大胆猜测。你说——
  生:这只海鸥被枪打中了,失去了一只腿。
  师:你的猜测也存在可能性。
  生:这只海鸥可能是被捕鸟器压伤了。
  师:一切都有可能。同学们,我查资料发现这样一个报道:“农民把海鸥捉来腌成肉干”。
  师:这么多海鸥,作者为何只写“独脚”呢?
  生:老人对它特别的亲昵。
  生:体现了老人对海鸥的爱。
  师:同学们,其实,还有一处,我们也可以猜测人类对鸟的伤害。默读课文中老人和海鸥谈话的部分。
  生:前年一只海鸥,在和老人告别前,在老人的帽子上歇落了五次。后来,这只海鸥去年、前年都没有回来,我估计也给人类捕杀了。
  生:不一定,也可能去其它地方过冬了。
  师:其它同学看看,这两个同学谁说的更有道理?
  生:我认为不是去其它地方过冬了,因为它和老人告别的时候还依依不舍,如果还活着,一定会回来与老人为伴。(掌声)
  生:也不一定,海鸥有可能在翠湖时遇上危险,想离开,五次歇落在老人身上,就有可能是和老人告别,因为海鸥是在用行动来表达感情。(掌声)
  师:你们的猜测都不无道理。但有一条是不可争辩的事实,就是老人对海鸥的感情,甚至是亲情,海鸥是能感知到的。下面再读读课文,我请同学们来讲讲老人喂鸥的故事?(生大声读课文)
  生:老人从城郊每天步行到昆明翠湖去喂海鸥。
  师:故事太简单,你是在概括内容,谁来说——
  生:老人每天都步行昆明翠湖,带上饼干丁,老人边走边放,抑扬顿挫。亲昵地唤着海鸥的名字,老人与海鸥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师:要讲清这个故事,得看看,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写?一是喂鸥,二是什么——
  生:唤鸥
  生:谈鸥
  师:不错,那们我一起来看看,老人与海鸥的相处能否用一个词来表达——
  生:亲情。
  生:快乐的。
  师:对呀!课文中写他喂鸥的时候,有一个片段如一首诗,我们把它找出来读读。
  【出示课件:“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撮起嘴向鸥群呼唤。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就扫的干干净净。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侧耳细听,原来是亲昵的变了调的地方话——‘独角’、‘灰头’、‘红嘴’、‘老沙’、‘公主’……”】
  【点评】:这个教学环节,作者逐层深入,不仅引导学生思考,更引导学生关注生命、关注大自然、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这不仅仅是一个政治命题,更是一个生活问题,需要每一个人都要树立这样的和谐意思,才能真正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才能把地球这个大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作者能根据教材提供的基本蓝本,进行生命教育,难能可贵,而这一点,正是当前教育界匮乏的地方和教育需要的地方。新课程的理念,教材仅仅是一个基本的蓝本,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利用这个蓝本为基础,立足基础、高于基础,甚至超越基础,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根据自己的实际完善教材,促进课堂生成,同时完成学生智慧生成的过程。
  生:(读)
  师:这段话你们读到了什么?
  生:老人喂鸥的描写,我认为老人非常小心。
  师:他读到了老人的小心,你说——
  生:我从“亲昵”这个词感受到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情感
  生:我从“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这句话中感受到海鸥已习惯了老人的喂食办法,说明老人喂鸥不是一次两次的事情了。(师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