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文化”的知音

鲁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罗才军 浙江省上虞市阳光学校教导处主任,曾获“绍兴市学科带头人、教坛新秀、十佳青年教师标兵”等荣誉称号。在浙江省、绍兴市课堂教学大赛中均获一等奖。至今已执教省市级观摩课、各类课程培训示范课30多次。2010年在《小学语文教师》第3期上发表说明文教学解读一组,颇有影响。

  纵情吟诵识知音
  师:(板书课题:伯牙绝弦)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古文,讲述的是发生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的一个故事,谁来读读这个课题?
  生:伯牙绝弦。
  师:念得真准,一板一眼,尤其是最难念的“弦”你也念准了,我们一起来。
  (生齐读课题)
  师:“绝弦”是什么意思?
  生:“绝弦”是弹完这一曲,这一生就再也不弹琴了。
  师:那么“伯牙绝弦”呢?
  生:伯牙是个人,他把琴弦割断,从此再也不弹了。
  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把课本翻到第137页,按照自己的感觉至少读三遍,努力把它读正确。
  (生自由朗读课文三遍以上)
  师:一读就能明白,课文讲述的是谁?
  生:伯牙和子期。
  师:抓住了这两个人物,我们也就把握了文章的大意。毕竟是古文啊,你们觉得哪些句子比较难读或者要提醒大家注意?
  点评:学习的起点在哪里?学情。初读的标准是什么?正确。“毕竟是古文啊”一句,是对学习起点的自觉尊重,也是对初读标准的坚定捍卫。“生本理念”,既非一厢情愿的“尽可能多的尊重学生”,也非一意孤行的“尽可能多的要求学生”,而是“尽可能多的尊重学生”与“尽可能多的要求学生”的融为一体。
  生: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有些语言,我们是因为不理解才觉得它难读,谁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出示)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生:钟子期去世了,伯牙认为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所以就把琴摔了,把琴弦也剪了,这一生再也不弹琴了。
  师:这里的“谓”是什么意思?
  生:想。
  师:古文中的有些字眼确实不太好懂,没有注释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借助工具书。(出示)你觉得“谓”在这里应该是什么意思?
  谓:①称为;②认为,以为;③评论。
  生:认为、以为。
  师:那么“乃”呢?
  生:“乃”是“于是、就”的意思。
  师:理解了之后,我相信能读得更好。
  (生朗读此句,读得准确而且有韵味。)
  点评:“预设”越是精细,“生成”越是精彩。这是我一贯的看法和课堂经验。问题在于,我们“预设”什么?预设目标、预设重点、预设流程、预设语言、预设练习、预设提问、预设板书……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唯一不足的,却是对“学情”的预设。学情还能预设?如果说前述的种种“预设”是某种预先设定的话,那么,学情显然是无法预先设定的。但是,学情却可以设想,也必须先做某种设想,这不正是生本理念在教学设计上的生动呈现吗?我们看“谓”字的教学,显然是预设精细所生成的课堂精彩。预设学情,方能对症下药。
  师:真有古文的味道。还有哪个句子比较难读?
  生: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我觉得这句话比较难读,是因为要在字和字之间分开,尤其是这个“兮”字后边要做一下停顿。
  师:你知道了怎么断句。我想问问你,为什么要在“兮”字后边断句?
  生:因为注释里说“兮”是个语气词。
  师:你看,借助注释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还能帮助我们朗读呢。这个“兮”和前边的“哉”一样都是语气词,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啊——”,在这样的词后边一停顿,一延长,古文的味道就出来了。不信我们来找个同学读读。(出示)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生朗读,读得很有韵味。)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注意读好“哉”和“兮”后边的停顿。(生齐读)难读的句子都会读了,谁能一口气把这篇古文读下来?
  (生朗读全文,很有韵味。全场掌声。)
  师:没读几遍就能把一篇古文读成这样,我真想说一句:善哉。(笑声)老师也想来读一读。(师范读,全场掌声。)
  (生齐读,朗读明显有进步。)
  高山流水明知音
  师:我们能从课文哪些句子中形象地感受到伯牙善鼓琴,而钟子期又真的善听呢?
  生:可以从“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中体会到。
  师:怎么理解?
  生:伯牙鼓琴,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就说:好啊,高高的犹如泰山一样。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就说:好啊,广大的像江河一样。
  师:这两个句子中的“善哉”和第一句当中“善鼓琴、善听”的“善”意思一样吗?怎么个不一样,你要能说出个所以然来!
  生:这里善哉的“善”是“好”的意思,第一句当中的“善”是“擅长、善于”的意思。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听。
  师:你会联系上下文学,真好。这种一字多义的现象在古文里很常见。这里的“善哉”是子期听了伯牙琴声后一种由衷的称赞。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
  生:好啊!
  师:在古代就说成——
  生:善哉!
  师:谁来读一读,看能不能把这种由衷赞叹的感觉读出来。
  (生读得很有韵味)
  师:善哉!“哉”字后边一延长,好像琴声都落到心里去了。我觉得你不仅“善哉”读得好!你这个“峨峨兮”“洋洋兮”也读得真好啊!当你读着这个“峨峨兮”的时候,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景象?怎样的画面?
  点评:对古文词义的疏通和理解,存在三个不同的层次,一为“意思”、一为“意象”、一为“意蕴”。有些词,解到“意思”为止,可矣。如“哉”“兮”等。有些词,既要疏通意思,也要还原意象,如此处的“峨峨兮”“洋洋兮”等。还有些词,则要在“意思”“意象”和“意蕴”三个层面上求得融会贯通,才算切实妥帖,如后面的“志”“念”等。
  生: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高高的泰山,显得很巍峨。
  师:巍峨高耸的泰山,请你再读,读出这种画面来。
  生: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高耸人云的、顶立于天地之间的泰山。
  师:体会得真好,把这样的画面读出来。
  (男生齐读,很豪迈、很有感觉。)
  师:不愧是铁骨铮铮的男子汉,不愧是顶立于天地之间的泰山。第二句谁来读?
  (女生齐读,很有感情。)
  师:真是“巾帼不让须眉”啊!好像让我们看到了那宽广的“江河”。呼应着上边的泰山,这里的“江河”也不是一处随意的江河。“江河”在古文里是有特指的,我觉得咱们班的同学肯定能猜出来。
  生:我认为这里的“江河”是指长江和黄河。
  师:你的古文底子真厚。这里的“江”是指我们中国最大的江——长江,“河”是指我们中国最大的河——黄河。想到这长江与黄河,你的脑中跳出了哪些词语或者诗句?
  生:我的脑中跳出了“波澜壮阔、波涛汹涌”。
  师:我听你说这两个词语的时候,一点波浪都没有。(笑)
  生:(很有气概地)波澜壮阔、波涛汹涌。
  师:就是这样“波澜壮阔、波涛汹涌”的江河,请你来读!
  生:我想到了一句诗“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涛风簸自天涯”。(生朗读)
  师:正是这样磅礴雄伟的泰山,正是这样汹涌澎湃的江河,一起读。(齐读)
  师:无论你伯牙弹什么,我钟子期都能知道。用课文中的一句话讲——
  生: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这里“伯牙所念”的“念”与前面句子当中的哪个字意思一样?
  生:这里的“念”和前面的“志”意思一样,都是“心里想”的意思。
  师:没错。有时候咱们可以用现代词汇去代替古文词汇来理解古文的意思。无论伯牙所志、所念、所想,钟子期必得之。我想问问,钟子期必得的到底是什么?
  生:伯牙心里的想法。
  师:看来善听的子期不仅听懂了琴声,还听懂了伯牙倾注在琴声里的心声。这样想来,钟子期说“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说的也不仅仅是伯牙的琴声吧?(出示)
  峨峨兮若泰山
  洋洋兮若江河
  生:也说出了伯牙的心声。
  生:它不仅说出了伯牙的琴声,还道出了伯牙的志向和胸怀。
  师:什么样的志向?什么样的胸怀?
  生:像泰山一样屹立在人间的志向,像江河一样心胸宽广、能撑万里船的胸怀。(全场掌声)
  师:原来钟子期不仅在说琴声,也说出了伯牙倾注在琴声里的——(出示)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