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之八

鲁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课前播放《高山流水》

  一、导入:刚才听到的这首乐曲是什么?《高山流水》
    从这委婉动人的旋律里,我们似乎倾听到了一段委婉动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在这段音乐的引领下走进《伯牙绝弦》的故事。
    板书《伯牙绝弦》指名读,齐读。解题,质疑。
  二、初读古文。
   1.自由读古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检查)
   2.范读,出示画停顿的内容自己再读古文。
   3.指名读,齐读。
  三、学习课文
    几遍读下来我们知道了文章写了两个人?(伯牙,钟子期)
   1.(出示第一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说说你有何了解?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善:善于,擅长)请生读,“鼓”作何意?从哪里了解到?(下面注释)从文中的注释了解意思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
    齐读,读出二人的特点来。
    师:从哪里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用笔画出。指名回答。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2.细细读读第一句:你有何体会?
    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此时钟子期心中浮现怎样的高山?
    (巍峨,高大)文中用一个词来形容是?(峨峨)
    请生读读出巍峨的气势来。(过渡)孔子曾登泰山而小天下再读读,体会高山的巍峨。
    再读子期的话,从哪个词体现钟子期善听?(善哉!)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好啊!读出它的味道来。
    区别四个“善”的不同意思。指名读,齐读。从哉,兮两个语气词你又作何体会?再读。
   3.用相同方法学习第二句。男女生配合读。
   4.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回答: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
    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5.出示伯牙与子期相遇的资料。说说伯牙心情如何?伯牙会对子期说什么?写下来。
    交流汇报,师适时点评:
    过渡:伯牙和钟子期多么想像高山流水一样相伴相随。他们约定来年中秋再聚首。第二年当伯牙如约而至时,等来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死(指名读)伯牙此时心情如何?再读。
   6.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从哪里看出?齐读感悟,
    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碎的仅仅是琴吗?再读最后一句。
    听《伯牙吊子期》音乐感受伯牙的绝望,再读。
  四:总结:伯牙绝弦只因伯牙所念再无人得之。齐读,感受绝弦的美丽。
  五:板书设计:
                 伯牙绝弦
                  知音
                 钟子期—死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南靖县南坑中心小学 张惠英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是小学阶段所学的第二篇古文,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但从文字上看,又是比较浅显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属于学生易于接受的一篇文章。于是我对这节课的定位是让学生读通、读懂文本。纵观这节课我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从读入手。引导学生从初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师范读,指导读好停顿,再到个别读,到理解感悟读,层层显示出不同环节读的任务。一节课下来大部分学生已经会背诵。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生对文章有了整体的感知。很多意思自己就能体会,内化。
  二、文言文或古诗词可以说是一个整体的意象。一些重点词句固然需要引导理解,但如果过多地注重于此,则肢解了文言文本身的的“整体性”或文言文的韵味(语言美)。于是,如何在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与感受文言文的韵味、节奏美上寻求一个平衡点,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学时教师的过渡语言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时我按原文呈现的顺序进行品读,先对第一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的“善”“鼓”进行理解,然后用:读读句子,你从哪里体会到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以过渡到下面诗句的教学,既完成字词的理解,又保护文章的整体性,在其它的环节中我也尝试插入一些辅助的资料,渲染气氛的语言,把古文的意思连贯起来。使整节课浑然一体。
  三、注重对学生的点评。点评是师生交流互动的最好渠道,在朗读时针对学生不同层次的朗读予以评价,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朗读目的,提高朗读效果。在感悟文本时我适时插入一些能加深体会的话,如学生写完:伯牙会对子期说什么?在汇报交流时,我给了:相识满天下,知音只一人。以前是满面春风皆朋友,如今是有缘千里来相会。琴声懂心声懂志向懂,胸怀也懂。这些语言帮助学生把对知音的体会推向高潮。
  当然教学中,我对一些词句的挖掘还不够深入,如: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引导学生充分感受伯牙与钟子期互为知音,善弹善听的特点还不到位。以致学生朗读缺乏激情。在与学生的交流时还缺乏教育机智,在教案的预设与生成时没把握好学生的反馈信息。在今后教学中努力做到扬长避短,争取在教学上有新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