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情智语文《月光曲》听课笔记

鲁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生:性子直的人,很耿直,性格狂燥
  师:贝多芬一生很孤独。就在茅屋,贝多芬遇到了一个懂自己音乐的人,激动的又何尝是盲姑娘,贝多芬也非常激动。
  生:齐读盲姑娘激动的句子。
  师:出示图片,师深情过渡……面对这如水的月光,面对这盲姑娘,此情此景,灵感汇集指间,让我们再来听一听这首曲子。
  生:欣赏
  师:读读第九段
  生:配乐深情朗读
  师:美中不足:“似的”没有读准。
  在英国有句谚语:音乐是耳朵的眼睛,读了月光曲,就理解了,贝多芬也给了盲姑娘一双眼睛。
  生:读读下面的句子。
  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从“飞奔”感受到贝多芬怎样的心情?
  生1:着急。
  生2:十分欣喜
  师:一种欣喜,一种激动。
  总结:这被音乐界誉为美丽的传说,这传说最打动人的是什么?
  出示:情感是一切艺术的灵魂。
  板书设计:    月光曲
         情感    旋律
         愉快    舒服
         同情    起伏
         激越    感动

  专家点评:南京市玄武区教研室洪灏老师

  一、课堂教学主线清晰,围绕月光曲进行教学。从曲子的旋律到曲子的情感,再到诞生的过程,一直延伸到折射出的人物的情感。这样的思路让我想到了窦桂梅老师。

  二、贝多芬的性格,然后他遇到了一个喜欢他、理解他的姑娘,贝多芬是多门的感动?可见这样的情感撞击了贝多芬的心灵,因此它急性创作了这样的曲子。不知这样的传说想象是否真实,把这种普通人的情感传递给了学生。我们很多语文课往往把普通人的情感漠视了,一个曾经说过,一个人力普通情感有多远,就离文化有多远。我觉得这样的设计更利于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人物内心。

  三、没有分析,而是引导学生逐层感悟。要引导学生到课文中走一个来回,环节不多,但步步深入。

  四、评价语言力度大而不失中肯。

  一点商榷:在精致的同时是否老师占据课堂教学的时间太多了一点?许多地方是点到为止,学生自我解读的时间和程度还不够,如果在让学生走进去一点,我想可能学生的感受会更深刻一点。公开课残缺一点怎么办?如果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的话,那残缺一点就一点吧。

  相关链接:苏南五校联谊暨第三届“情智语文论坛”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