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正教学实录——《杨氏之子》

鲁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文本呈现】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教学实录】
  一、谈话导入
  (背景:去年于老师曾给本班执教过一课《卜算子·咏梅》)
  师:同学们,咱们是老朋友啦,五年级时我们一起学习过一课,你们还记得吗?(同学们纷纷举手)谁来背一背?(指一名学生背《卜算子·咏梅》)
  二、疏通课文
  师:你们真不简单,这两首词我们学过一年多了,你们还记得这么清楚。
  (大屏幕出示《杨氏之子》一文。同学们都不约而同地注视屏幕。)
  今天这篇课文你发现与我们上次学的有什么不同?
  生:这是一篇古文。
  师:古文与现代文有什么区别?
  生:古文比现代文简洁。
  生:像古诗一样凝练。
  生:故事有趣,但不好读。
  师:同学们,学好古文能增长很多知识。我们不但要把唐诗、宋词、元曲学好,还要学一些文言文。于老师小时候上学没学好古文,至今还感到遗憾。
  【评析:让学生产生阅读期待是于老师的教学艺术之一。他真诚感人的话语是那么打动人心,不仅是学生,就连听课老师也会产生学习的渴望。】
  师:(于老师把目光转向大屏幕)谁愿意把大屏幕上的古文读一读?
  (生纷纷举手,师指一生读。发现有一个地方断句含糊,又指一生读。第二个学生读得很好。)
  同学们要注意啊,梁国是一个地方。(于老师一边读文,一边指导学生断句,反复示范文中人物对话。)
  师:下面再请一位同学大声读。(生读完一句,于老师再指导,再示范,让这位学生读,直到读完。)很好,太棒了。完全正确。
  再请一位同学读。“你读,要超过女同学啊。”(像指导女同学一样,再指导第一句。待读完一句,让全体同学一起读第一句。再让男同学接读。)
  师:不错。请坐下。
  再听我读一遍。现在你们都不要看书,看于老师的脸。(于老师一边读,一边通过表情和适当的肢体语言,还原语言文字的形象。)“杨氏之子”。“子”是个小男孩,读的时候,心情是轻松的,是高兴的,要好玩。因为是小孩的事。(于老师又声情并茂地读了一遍课文。)
  【评析: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熟练是语文课的基本要求,任何好课都必须以此为基础。于老师的课之所以扎实,就是因为他真心为学生,切切实实让学生感受到读书学习是一种乐趣。好的朗读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能激情激趣。】
  师:好。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这个古人的话说成现代的话,把古文的意思用现代的话说一说。“梁国杨氏子九岁。”谁来说?说错了没关系。
  生:第一句话的意思是:梁国有一个姓杨的人家有个男孩子九岁了,非常聪明。
  师:你也真聪明!谁还愿意再说一遍?或者重复一遍,或者说得更好?
  生:梁国有位姓杨的,他的儿子九岁了,非常聪明。
  师:梁国这个地方有一户姓杨的人家,这个姓杨的人有一个儿子,今年九岁了。——这个孩子姓什么?
  生:(齐)杨——
  师:要记住啊!他是杨家的后代,当然姓杨啦!咱们班有没有姓杨的?站起来。(两名学生站起来,于老师拍着一位同学的肩头)哎哟!你们杨家的上辈、上上辈、上上上辈,(众笑)有一个男小孩,甚聪慧。这是值得骄傲的啊。你们也甚聪慧,是吧!(面向全体同学)这小孩姓什么来着?
  生:杨——
  师:记住了!我为什么反复问同学们小孩姓什么,有用意的,后面再讲的时候你们要注意啊。我还有一个字想给大家写一下。(于老师半蹲着向上伸着胳膊一边板书一边讲)“惠”,卧钩卧倒,要写好这个字,“心”字底要写大点。把手伸出来,再写一遍,大点啊!卧钩卧倒。两点要生动点。(于老师笑眯眯地晃动胳膊示意“心”的两点,众笑。)关键要写好心字底。
  “惠”和“慧”在古代是一个意思。(板书“慧”)接着往下说。“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你说这句话的意思。
  【评析:于老师始终不忘自己教的是一群孩子,所以总是不断鼓励学生,时而引导,时而讲解,时而感悟。谈笑风生,课堂充满情趣。】
  生:我觉得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君平来拜访他的父亲,父亲不在家,就叫父亲的儿子出来。
  师:“乃”就是“就”。“父不在,乃呼儿出。”谁叫的?
  生:孔君平。
  师:孔君平叫的吗?
  师:孔君平拜访他的父亲,父不在家,就叫他的儿子。这里省略了许多内容。我们推想一下,可能是哪些人开门?
  生:我觉得第一种可能是妈妈见孔先生来拜访她的丈夫,她的丈夫不在家,她把孩子叫出来的。
  师:学一学。
  生:嗯,这样吧,先生,要不你见见我家的孩子吧,我家的孩子也很聪明的。
  师:(笑)噢,这是一种可能。妈妈还可能会说——哎!孩子,快出来!快出来!你孔叔叔来了,你先过来陪孔叔叔坐一坐。如果是佣人,譬如说,他一开门,一见孔先生忙说,对不起,孔先生,我家主人不在家。(以不同角色描述)孔君平问:“哎!他小孩在家吗?我就喜欢那小孩。”“在在。哎!快出来!快出来!孔先生来了!”我们知道古文十分简练,像这篇文章中它省略了一些叙述文字,这要靠思考和想象去补充。
  【评析:古文简洁,但不详细,有些地方还要靠推测。于老师利用这一点,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师:再往下说。“为设果,果有杨梅”。什么意思?谁能用现代的话说一说,请。
  生:那个孩子给他端上来一盘杨梅。
  师:有不同意见吗?你(指刚才发言的学生)注意听别人的发言。
  生:孩子为孔先生端上来一盘水果,水果里面有杨梅。
  师:(问前一个发言的学生)你接受这个意见吗?
  生:接受。他端来的水果不光有杨梅。
  师:对,不是一种水果,有几种,其中有杨梅。
  【评析:学生理解对了,于老师予以肯定;学生理解错了,于老师予以指正。反思我们的公开课,对学生的回答一度只许肯定不许否定,是不是该好好反思一下?】
  师:你看这个姓杨的小男孩为这个姓孔的先生,端上来一盘水果,水果里面有杨梅。杨梅的“杨”字怎么写的?看清楚,怎么写的?木字旁。和杨氏的“杨”怎么样?
  【评析:这是于老师第二次强调这个“杨”字了。用心良苦!】
  生:一样。
  师:孔君平跟他幽默一下。“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这句话意思是什么?
  生:孔君平指着杨梅说,这是我们家的果子。
  师:“我们?”“君”是“我们”吗?“君”是什么意思?是客气。坐下思考,思考好再举手。
  生:孔君平指着杨梅说:“这可是你家的果子啊!”
  师:这是你家的果子,明白啦?这话听清楚啦?如果用今天的话来说还要再加几句,你来试试。
  生:孔君平指着杨梅问——
  师:不是问,是说。
  生:孔君平指着杨梅说:“这是你们家的果子。”
  师:用今天的话来说,还要再加上几句,我的意思谁明白啦?
  生:孔君平指着杨梅说:“这杨梅和你一个姓,是你们家的果子。”
  师:明白了吗?你呀,姓杨;杨梅呢,它也姓杨。两个“杨”是一个字。看来,杨梅是你们家的果喽。清楚了吗?往下说。“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禽,先讲禽。
  生:禽是家养的一种动物。
  师:这里的“禽”不是家禽,“禽”指的是鸟,飞禽走兽嘛。用今天的话来说——
  生:最后一句用现在的话来说是,儿子听了这话回答说:“孔先生,您姓孔,孔雀也姓孔,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家的鸟。”
  师:“未闻”是什么意思?
  生:没有听说过。
  师:好的。既然读懂了,再朗读一遍吧。大声地读。(生读)
  【评析:引导学生读懂课文,让学生感受文意,老师在学生不懂的地方给予适时适当点拨、讲解,让学生在“跳一跳”中不断采摘到新鲜红艳的桃子,自然会兴高采烈。于老师善于引导学生读书,总能让学生在读中活跃起来,使“文意兼得”。】
  三、背诵积累
  师:看谁记忆力超常,现在就会背了,站起来,勇敢试一试,考一考记忆力。总是你第一个举手。
  生:我觉得我可能——
  师:别“可能”,自信一点来。
  (生背)
  师:掌声。(全体鼓掌)
  师:只错了一个字!不得了!握握手吧!(于老师和学生握手)
  师:谁再来背一遍?(一生背)
  师:一个字没错!掌声送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