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教学实录之二

鲁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首页 > 教师 > 语文 >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课件/2022-02-19 / 加入收藏 / 577 阅读 [打印]
超市便利店下单优惠 每天领取别错过,单单优惠享不停
  师:将相和这个故事发生在我国战国时代的赵国。那个时期在赵国有两个威望很高、影响极大的人,一个是蔺相如[板书:蔺相如],这个人的姓不好写,草字头下一个“门”字,“门”里面一个“隹”字,这个字念l@n。还有一个人,名望和地位不在蔺相如之下,他的名字叫廉颇。[板书:廉颇] 注意这两个字的写法。廉颇是个大将,[在廉颇后面板书:将]蔺相如是个有名的宰相。[在蔺相如后面板书:相] 这个故事是说大将军廉颇和宰相蔺相如起初感情不是那么很好,但后来一变而为感情很好的朋友。这篇文章主要是说他俩由感情不好而到很好,所以题目就叫做《将相和》。
  [板书:将相] 。什么“和”?
  生:[齐答]和好的和。
  师:[继续板书:和] 这个字的口字要写得靠下一点,凡是左右结构的字,右边笔画较左边少,右边部分就靠下一点写[指板书:“和”字的“口”]。这个故事是怎样引起的呢?它的起因是由于当时闻名天下的一块宝玉“和氏璧”,[板书:和氏璧] 哪个璧?
  生:[齐答] 璧玉的璧。
  师:这个故事在哪里见过?
  生:《和氏献璧》。
  师:《和氏献璧》的最后两句话怎么说?[指名学生回答,以下凡不注明的都是指名回答]
  生:为了纪念和氏为这块玉失去双足而命名为和氏璧。
  师:这块玉之所以称为宝玉,不只是它玲珑剔透,质地精良,更重要的是这块玉在刖掉一个人的双足后,才被发现的,所以简称和氏璧。《将相和》这个故事怎么引起的呢?当时战国时期在中国境内分成七个大国,谁能说说是哪七国?
  生:齐楚燕韩赵魏秦。
  师:哪个国家最强?
  生:[齐答]秦国。
  师:人们当时提起秦国往往叫它什么?
  生:虎狼之国。
  师:虎狼之国[板书:虎狼之国],一方面说明他强,一方面说明什么?
  生:强暴。
  师:不讲道理。另一方面说明这个国家不守信用,对各个国家也有不同的对策。究竟是怎么样呢?看地图。
  生:近攻远交。
  师:远交哪些国?
  生:远交齐、楚、燕。
  师:近攻哪些国?
  生:近攻韩、赵、魏。
  师:和氏璧原来在楚国,后来落入赵国手中。秦国听说和氏璧落入赵国,便写了一封信给赵国送去,说愿意拿十五城交换和氏璧。赵王接到这封信就召开了御前会议,商量换不换。这是故事的开头,由赵王作主席,召开文武大臣会议。我们看是怎样处理的,文章一开头第一节就是。我们翻开书看一看[学生开始看书],看到决定之后就行了。看完的坐好[学生默读,读完后即自动坐好,约一分钟,大部分学生都已坐好,教师即开始讲课]。我们首先看赵王接到信很着急,召集文武大臣讨论很久,得出两句话。哪两句?[许多学生举手,教师指名回答]
  生:送去不好,不送去也不好。
  师:决定没有?
  生:[齐答]没有。
  师:送去不送去呢?
  生:[齐答]没决定。
  师:讨论半天没有办法(用手势表示没办法)。怎么说?
  生:简直没有办法?
  师:送去不好,文章说明得很清楚。送去有什么不好?
  生:这是秦王耍的花招,想把璧骗到手,但又不给城。
  师:秦王耍的花招不过是想把宝玉骗到手罢了。“罢了”是什么意思呢?
  生:[齐答]完了。
  师:“罢了”换两个字怎么说?
  生:[参差不齐地回答]而已。
  师:送了璧秦王就给城吗?
  生:[齐答]不给。
  师:送去不好,白丢宝玉。不送去有什么不好?
  生:不送璧伯秦王以这件事为借口发动侵略战争。
  师:不送璧怕秦王以这件事作为什么?
  生:[齐答]借口。
  师:[板书:借口],什么叫借口?
  生:不正确的理由。
  师:有理由没有?
  生:[齐答]有。
  师:[发现学生的回答不恰当,立刻重问一句]有理由没有?
  生:[齐答]没有[学生显然对这个词是不太理解]。
  师:没理由,假托一个理由,而这个理由又是不正确的,这就叫做借口。过去讲过的《草船借箭》,周瑜想杀诸葛亮,限他三天造那么多箭,“造箭”是为杀诸葛亮的——
  生:[齐答]借口。
  师:对,这就是“借口”。赵国文武大臣争论了很久,简直想不出办法。以后呢?课文中单提一人,谁?
  生:廉颇,连那位百战百胜的大将军也拿不定主意。
  师:连那位百战百胜的大将军廉颇也拿不定主意,以后还差一句话……你们能不能补充?
  生:别人更甭提了。
  师:那别人就更甭说了,这是由赵王作主席讨论了半天也实在没办法。文章用哪四个字可以说明没有办法?
  生:束手无策。
  师:束手无策[板书:束手无策]。在大家束手无策的情况下——这种写法是为谁出场而写的?
  生:[齐答]蔺相如。
  师:蔺相如出现了,蔺相如出现之后有办法没有?谁能在这个地方接着念,念出这段[指名朗读]。
  生:[朗读]正在非常为难的时候,有人推荐一个官职很小的蔺相如,说他勇敢机智,找他夹可以解决这个难题。
  赵王差人把蔺相如找了来,把这件事情告诉他,并问他有什么办法。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秦强赵弱,不能不答应。”赵王说:“如果他不给城,怎么办?”蔺相如说:“秦王要求拿城来换宝玉,要是赵国不答应,理屈的是赵国;赵国给了宝玉,要是秦国不给城,理屈的是秦国。两下比较,宁可答应下来,让理屈的罪名背在秦国身上。”赵王问:“谁可以担当这个任务?”他说:“大王若找不到人,我愿带着宝玉去泰国。如果泰国不拿十五座城交换,我就设法把宝玉送回来,保证完璧归赵。那时候我国理直,秦国理屈,秦国如果动兵,就更没有道理了。”
  师:结果蔺相如有没有想出办法?
  生:[齐答]有。
  师:“介绍”用哪个词?[指名推荐]
  生:推荐。
  师:几个字说明了蔺相如?——
  生:机智勇敢。
  师:[板书:勇敢机智]连同赵国大将廉颇和文武宫在内,讨论了半天拿不定主意,把蔺相如找来,想了一会儿,比开会时间——
  生:[齐答]短。
  师:短时间就想出解决办法,怎么样?
  生:提出自己的主张。
  师:[板书:主张]主张什么?
  生:秦强赵弱不能不答应。
  师:不能不答应。蔺相如接着陈述自己的理由[板书:理由],他根据的是什么理由?念念这段话[指名朗读]。
  生:[朗读]蔺相如说:“秦国要求拿城来换宝玉,要是赵国不答应,理屈的是赵国;赵国给了宝玉,要是秦国不给城,理屈的是泰国。两下比较,宁可答应下来,让理屈的罪名背在秦国身上。”
  师:两相比较,他用了一个什么词[用手势表示两相比较]?
  生:让理屈名声背在秦国的身上,这样解决了大家的什么顾虑?
  生:怕秦国发动侵略战争。
  师:我们不给送去,理屈的是赵国;送去,不给城,理屈的是泰国。对比的办法,要让理屈的罪名背在秦国身上。“宁可”理屈背在秦国身上,则不能发动侵略战争。我们看“宁可”,你们见过这样的句子吗?说一说。
  生:宁可玉碎,不为瓦全。
  师:还有——
  生:[有些紧张]宁可跪着——
  师:你说反了[等待了一会儿,那个学生还答不出,其他学生纷纷举手]。谁能说?[又等待了一会儿,才叫另一个学生回答]
  生:宁可站着死,也不能跪着生。
  师:对了,宁可站着死,也不能跪着生。在几种情况下选择一种,蔺相如有几种方法?
  生:[齐答]两种。
  师:宁可送去璧让秦国理屈。接着蔺相如还提出他的结论[板书:结论],谁愿意念一念[指名朗读]。
  生:[朗读]“大王若找不到人,我愿意带宝玉去秦国,如果秦国不拿十五座城交换,我就设法把宝玉送回来,保证完璧归赵。”
  师:对,送去之后,如果秦国真的拿十五城交换,赵国交换不交换?
  生:[齐答]交换。
  师:如果交换成了,就出现这样一个局面:城入赵,璧留秦[板书:城入赵,璧留秦],两者加一个虚词用什么?[有个学生回答“归”,教师说“归”不好,又有人答“而”]对,而[在城入赵和璧留秦当中加一“而”字],不给城,完璧归赵[板书:不给城,完璧归赵]。我们也加一个虚词是什么?
  生:[齐答]而。
  师:不大合适[有一个学生说“则”]。对,“则”,如果秦给城则璧给秦,不给城则璧归赵,这样做容易吗?
  生:[齐答],不容易。
  师:这当中当然有——超市便利店下单优惠 每天领取别错过,单单优惠享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