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综合——《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后
鲁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实践证明:走向综合是阅读教学走向高效的必由之路。教学《将相和》一文,我力图融听说读写四大训练于一身,设计四个教学板块,环环相扣,每个板块突出一枝,又兼融其它,成效很好。
一
词语是构建言语大厦的基础。默词语是积累词语的重要手段,可惜这一传统训练已渐被淘汰出课堂,纠其原因不外乎缺乏对传统训练项目的开掘和创新。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执教《第一场雪》以默词语开场,利用这些词语理清课文思路,课尾又利用这些词语进行概括训练,精妙异常。《将相和》是篇长课文,根据这个特征,我这样默词语——
“请大家打开本子,咱们听写词语。”
“小菜一碟。”快嘴学生小声低咕着。
“不过,这次听写词语跟以往有些不一样。”我趁势转过话锋,“我可能讲个故事,让你猜猜主人公是谁,或者找个词来概括这个故事,这中间还可能提一些小问题。”
这下学生来劲了。看来训练之于学生,太难,不好;太简单——譬如形式与目标都单一的传统型默词语,也不好。
“话说两千多年的春秋战国。有一回,赵王得了一个无价之宝,是……”
“和氏璧。”学生抢着说。
“这个简单,不默写。”学生都笑了,我继续说,“秦王知道了,很想骗到这块宝贝,于是就写了封信给赵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来换这块和氏璧。赵王清楚这是个计。可是又不敢不去,怕得罪了强盛的秦国,后来有个人出使秦国,使秦王的计谋没有得逞。这个人是谁?请写下来”
“这个故事用一个成语来概括是哪个?别说,直接写在自己本子上。”
接着,我请快手汤志强公布答案:“完璧归赵。”
……
“从此以后,廉颇和蔺相如团结一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一起保卫赵国。这段话里隐含了一个成语,谁知道?”
“同心协力。”
“正确,请写。”我说,“这段时间大家听得认真,答得认真,写得认真,管老师再奖励大家一个词——理直气壮。”
大家又笑了,笑声中故事讲完,词语默好,一看表,五分钟。
这个板块以听为主线。学生在听与答、思与写的过程中,完成以下目标:训练学生听力以及注意力分配;积累词语以及整体感知课文;对“大大方方、理直气壮、同心协力”这些重点词语有了初步理解,也为下一环节作好铺垫。
二
《将相和》一文情节起伏而又条理清楚,学生初读课文后即能把握人物品质及课文重点段落。依据这个学情,我把教学着力点放在学生合作探究,在探究课文的过程中掌握学法上——
“上节课大家认为,‘完璧归赵’这故事中八九两节最重要,‘渑池会见’中十三小节最重要,这节课咱们先研究这三小节。”我说,“怎么研究?咱们分组合作。第一组同学研究第八节,研究要点是找重点句体会;第二三小组研究第九节,研究要点是围绕“大大方方”这个词质疑,然后再想办法解疑;第四组研究十三节,研究要点是读,怎样读能把这节读好。”
汇报开始——
第一组抓住两个重点句:1、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2、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你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这块璧其实没有小毛病,这是蔺相如用计取回和氏璧。”一生说,“如果不用计,秦王是不会给他的。”
“我觉得蔺相如不会真的把和氏璧撞碎的。因为他曾对赵王说,如果秦王拿十五座城换璧,他就把和氏璧交给秦王;如果秦王不给城,就一定把和氏璧送回赵国。”另一个学生说。
“这也是蔺相如的一个计谋,他知道秦王很喜爱这块璧,肯定舍不得让璧撞碎。”又一个学生补充说。
第二组交流问题,主要有两个:1、当时蔺相如手里没有了和氏璧,他怎么还能“大大方方”的呢?2、蔺相如为什么“大大方方”?
这问题有一定难度,学生自学研究其间,我提醒学生联系第六节。
“因为此时蔺相如他已经完成了他的任务——秦王没有诚意拿城换璧,他把璧安全送回赵国。”
“此时此刻,蔺相如早把自己的声生死置之度外,因为他视死如归,所以反而‘大大方方’。”
“蔺相如知道,这时只有‘大大方方’,与秦王周旋,才有一线生机。”
第三组交流朗读,我请他们推荐最佳搭挡。声情并茂的朗读之后,我请他们介绍朗读经验——抓关键词语,如“生气极了”、“拼了”,并马上在全班推广,读书声中义愤填膺,一切尽在朗读中。
这个板块以读为主线。学生合作中读,读中感悟,读中探究,在读书活动中进一步实践领会读书方法,如抓重点句,围绕重点词质疑,抓重点词感情朗读,联系上下文体会等。
三
“十三节大家读得很有感情。老师再奖励你们读一节,相信你们一定能读好。”我幻灯出示十六节。
趁热打铁,果然,学生读得很有味。
“同学们,假如你是蔺相如的朋友,你听到廉颇的话,你一定有话要对廉颇说。现在我就是廉颇,你就是蔺相如的朋友,你有什么话要对我说?”
我边走于学生中边生气地说:“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皮子,竟然爬到了我头上去,下次……”
话没说完,一个“说客”站了起来:“不是这样的。廉将军!”
“怎么不是这样的?”“廉颇”故作惊讶地问。
“上次渑池会见,蔺上卿为了维护赵王一国之君的尊严,不顾危险,跟秦王用性命相拼,这难道是靠一张嘴皮子吗?”
“廉将军,你以为靠一张嘴皮子就能‘完璧归赵’吗?要是这样的话,为什么当时大家都想不出办法,只好派蔺相如去呢?”又一个“说客”站了出来。
“廉将军,蔺相如把和氏璧送回赵国的时候,秦王举行了隆重典礼。这时,蔺相如随时可能被秦王杀死,然而他却‘大大方方’,为我们赵国树立了多么光彩的形象,这难道也是靠一张嘴皮子呢?”
“廉将军……”
学生把我这个假冒廉颇说得哑口无言,只得说:“哦。可我不明白的是,既然蔺上卿有这么多理由,为什么不当面或者派人来跟我说清楚?”
已进入情境的学生脱口而出:“你当时在气头上,能听得进去吗?”
“要是派我们来当说客,你肯定会认为我们是蔺上卿的人,是向着他说话。”
“因为蔺上卿他考虑的是国家利益,而不是个人名声。”
“他考虑了什么国家利益?”“廉颇”抓住这个契机,步步深入。
“蔺上卿想到了秦国之所以不敢进攻赵国,是因为他们知道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现在,如果你们俩闹不和,秦国一定会趁此机会来攻打,那不就完了吗?”
“廉颇”翻然悔悟:“哎呀,你怎么不早说呀!”
这个板块以说为主线。师生双方转变角色,进入虚拟情境,内容理解以及人物形象在交际中得以深化,课堂气氛随学生思维之活跃而活跃,学生学得轻松有趣,训练也扎实有效。
四
我把“负荆请罪”图挂了出来。
“我请两个同学照着图上的样演示一下。谁来演蔺相如?”
一听演蔺相如,举手的人很多,我选了一位。
“谁来演廉颇?”
一看,没几个人举手,我请了一位,拉着他问:“你为什么愿意演廉颇?”
“廉颇他知道错了,就改正,而且是负荆请罪。”他说。
“对啊!历史上廉颇是一位了不起的将军。人非神仙,孰能无过?有错了,廉将军就是我们最好的榜样。”
两位同学按着图演示,我问:“大家是否觉得,这样演好像缺了点什么?”
“缺荆条!”
“缺表情!”
“缺对话!他们之间肯定有对话。”
“缺动作!他们不会老这么一个跪着,一个搀着的。”
“对啊!同学们。这样吧,咱们展开想象,让这图幅活起来,给人物配上动作语言表情,写下来,好吗?”
……
这个板块旨在让学生拿起笔来写。怎么写?不是人为地强加,我先让学生演一演,一为活跃课堂气氛,二能进一步理解廉颇这个人物,三,也是最主要的——让学生自己领会该写什么,也正因为是学生自己领会到要写什么,写的积极性自然被调动起来了。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零零教育社区:论坛热帖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