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北京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蝉非常喜欢音乐和是没有听觉的两方面介绍蝉的。
   2、了解科普散文与一般说明文的区别,体会把蝉人格化向我们介绍的好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蝉非常喜欢音乐和是没有听觉的两方面介绍蝉的。
  教学难点:了解科普散文与一般说明文的区别,体会把蝉人格化向我们介绍的好处。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忆文章的主要内容
    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法国作家、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作品《蝉》。
    回忆一下,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蝉这种动物的?
    (课文是从蝉是非常喜欢音乐的和蝉是没有听觉的两方面介绍蝉的。)
  二、自主学习第二部分,了解蝉的发声器官和叫的时间长的知识,感受它对音乐的喜爱。
   1、作者通过哪些内容向我们说明蝉是非常喜欢音乐的呢?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提示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把相关的句子划下来。教师巡视指导。
   2、讨论交流
     谁来和大家交流一下,你从哪儿感受到蝉非常喜欢音乐?
   预设第三自然段:
   1 出示:蝉翼后面的空腔里带有一种像钹一样的乐器。可是它还不满足,还要在胸部安置一种响板,以增加声音的强度。的确,为了满足对音乐的嗜好,蝉牺牲了很多——为了他所热爱的音乐,那么只有缩小内的部器官,来安置乐器了。
   2 师引导:从这些话你读出了什么?
   3 师引导:把大家的理解可以归纳成这样一段话,
    出示:蝉翼后面的空腔里带有一种像钹一样的乐器。胸部装有响板。发声器官占了身体的大部分。
    师引导:请男生读第一段,女生读原文,看看这两段在写法上有什么区别。
   4 师引导:你发现这两段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吗?
    ①蝉翼后面的空腔里带有一种像钹一样的乐器。胸部装有响板。发声器官占了身体的大部分。
    ②蝉翼后面的空腔里带有一种像钹一样的乐器。可是它还不满足,还要在胸部安置一种响板,以增加声音的强度。的确,为了满足对音乐的嗜好,蝉牺牲了很多——为了他所热爱的音乐,那么只有缩小内部器官,来安置乐器了。
    引导学生体会第一段是客观地介绍,第二段用了拟人的方法。
   5(比较点)在这篇课文中,你更喜欢哪种描写?为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拟人手法的好处。
    预设:(1)让读者更爱看,吸引读者。
       (2)感觉蝉像人一样有自己的爱好,有自己的情感,为了音乐,把自己的内部器官都缩小了,更能说明它太爱音乐了。
          师引导:也就是说这样写突出了蝉喜爱音乐的特点。
       (3)感受到作者对蝉充满喜爱。
   6 总结:拟人手法的运用有哪些好处呢?进行归纳整理。
   7 让我们体会着作者对蝉的喜爱之情,再来有感情地读一读。
    练习——评读——练习——指名读
    师引导:你还从哪些词句感受到蝉非常喜爱音乐呢?
  第四至七自然段:
    每个夏天差不多有两个月之久,它们总不离我的视线,而歌声也不离我的耳畔。
   1 学生抓两个月之久和不离耳畔体会蝉在夏天无时无刻不在唱歌,叫的时间很长。
   2 你很会抓重点词语体会,那么长的时间,蝉的歌声却不离我的耳畔,它可真喜欢音乐啊!
   3 请大家带着体会,有感情地读读这一段。
   4 其他同学,你从哪儿感受到蝉喜欢音乐呢?
    出示:
    我通常都看见它们扒在柔枝上,……无论在饮水和行动时,它们从未停止过歌唱。
    蝉在行动和饮水的时候都在唱歌,一般的动物在喝水时是不会发出叫声的,可是蝉无时无刻不在唱歌,足以看出它多么爱音乐。——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个句子。
   5 你还从哪儿感受到蝉对音乐的喜爱?
    出示:所以我想,蝉这样兴高采烈地不停地歌唱,不过是想用这种强硬的方法,强迫他人去听而已。
    预设:它喜欢音乐,也想让别人欣赏它唱歌,从强硬和强迫可以感受到它爱音乐,别人不听也不成。
   6 孩子们,你们知道吗?《蝉》是一篇科普散文,科普散文就是:通过各种拟人(板书:拟人)化手段赋予无生命意义的物或无人性价值的动物植物以人性、人情(板书:人性、人情),从而将原本深奥的科学(板书:科学)生动(板书:生动)的表现出来。你愿意试试吗?
    虽然这对大家来说是个挑战,但老师相信学习了这篇课文,开动你们的脑筋,一定会写得精彩。
  四、以读代讲,自主学习蝉是没有听觉的。
   1.师引导:蝉非常喜欢音乐,可是它却没有听觉。这个特点,作者又是怎样来说明的呢?让我们继续学习。
   2.全班交流
    师引导:作者是怎样知道蝉是没有听觉的呢?
   预设:第十自然段:你尽管站在它的背后讲话、吹哨子、拍手、扔石子,而蝉却仍然镇静地继续发声,好像没事人儿一样。
    1一般的昆虫,你只要靠近它或发出声响,它就很快飞走了,可是你在蝉背后讲话、吹哨子、拍手、扔石子它一点反应也没有,和原来一样。
    2师引导:谁来读一读,让大家听出蝉什么也听不到。
   第十一至十三自然段
    师引导:作者还用方法证明蝉是没有听觉的呢?
    学生回答:做试验
    1谁来读一读那次试验,其他同学注意听:你从他的朗读中听出了什么?
    我听出土铳的声音特别大,像霹雷一样,但是蝉却没有任何的变化。并且还做了两次,足以说明蝉是没有听觉的。
    2师引导:土铳的声音那么大,而蝉却没有丝毫改变,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
    3既然拍手吹哨子这么大的声音蝉都没什么反应,还有必要用土铳做两次实验吗?为什么?
    4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感受作者对科学研究的严谨态度。
  五、法布尔简介
   1通过学习,你对作者有什么了解了?
   2教师可补充介绍:法布尔从小就喜欢观察昆虫,由于家境贫困,读中学的法布尔辍学了,但是,凭着自己的努力,他获得了自然科学博士学位,为了研究昆虫,他放弃了做大学老师,即使食不果腹,法布尔依然乐此不疲地研究着昆虫。在他57岁时,终于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实验室——一个土地贫瘠,乱石成堆的地方,法布尔给他取名为荒石园。经过法布尔的精心种植,荒石园变成了有鲜花、野草和各种各样昆虫的美丽家园。他在实验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把劳动成果一卷又一卷地写进了《昆虫记》。法布尔曾说:我希望等我死了以后能够埋葬在荒石园,也希望我的灵魂能够继续研究我的昆虫朋友们。
  六、扩展阅读《蝉和蚁》
    老师给大家带来了《昆虫记》中的几篇文章,请大家读一读,这些篇文章和《蝉》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

  一、蝉和蚁
  七月的夏天,阳光高照。各种昆虫口渴难当,四处跑来跑去寻找水源解渴。这事可难不住蝉老兄,它在树干上面,随时可以用它突出的嘴——一根藏在胸部的,尖利而又精巧的吸管——刺穿大树的表层,于是就有了饮之不竭的甘露。喝饱了甘露,它就坐在树的枝头,不停地唱歌。
  可是,每当蝉喝甘露时,总会受到骚扰。蝉喝树汁难免漏嘴,一些汁液就顺着蝉开凿的“泉水口”流出来。这时,饥渴难当的昆虫马上发现了这个资源,于是跑过去哄抢。这些昆虫大都是黄蜂、苍蝇、玫瑰虫等,而最多的就是蚂蚁。它们享用了蝉的劳动成果,不但不感谢,反过来欺负蝉,我曾见过它们咬紧蝉的腿尖,拖住它的翅膀,爬上它的后背,甚至有一次,一个凶悍的暴徒,竟然反客为主,抓住蝉的吸管,想把它拉走,真是可恶。
  蝉的好心好意却换来了以怨报德,无可奈何,这位歌唱家不得已抛开自己所凿的井,悄然离去了。于是蚂蚁的目的达到了,占有了这个井。不过这个井也干得很快,浆汁立刻被吃光了。于是蚂蚁就计划着下一步如何去掠夺别人的劳动成果。
  由此可见,蝉是勤劳的,自力更生;而蚂蚁才是懒惰的,不劳而获。
  二、蝉的地穴
  我有很好的环境可以研究蝉的习性。一到七月初,蝉就占据了我门前的树。我是屋里的主人,它却是门外的统治者。有了它的统治,无论怎样总是不很安静的。
  每年蝉的初次出现是在夏至。在阳光曝晒的道路上有好些小圆孔,孔口于地面相平。蝉的幼虫就从这些圆孔爬出,在地面上变成完全的蝉。蝉喜欢顶干燥、阳光顶多的地方。幼虫有一种有力的工具,能够刺透晒干的泥土和沙石。我要考察它们遗弃下的储藏室,必须用刀子来挖掘。
  这小圆孔约一寸口径,周围一点土都没有。大多数掘地昆虫,例如金蜣,窠外面总有一座土堆。这种区别是由于它们工作方法的不同。金蜣的工作是由洞口开始,所以把掘出来的废料堆积在地面。蝉在幼虫是从地下上来的,最后的工作才是开辟大门口。因为门还未开,所以不可能在门口堆积泥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