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玉恒课堂实录——《跳水》

北京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师:为什么它撕得更凶了?你讲。
  生12:猴子为什么只跳到孩子面前去抢帽子?不跳到水手面前去抢东西?
  师:有意思,猴子专门欺负小孩,好,你再提一个。
  生13:为什么猴子拿上他的帽子,孩子就哭笑不得?
  师:为什么哭笑不得是吧?你讲。
  生14:为什么水手不在孩子爬上桅杆之前把他拦住?
  师:为什么不在爬上桅杆之前拦住?不让他爬。你讲。
  生15:为什么人群里有人大叫起来,孩子才醒悟过来?
  师:为什么直到大叫一声,孩子才醒悟过来是吧?你现在考虑这么一个问题,当那个人大叫一声以前,孩子处于什么状态?你现在自己在想。大家先不举手,由于时间的关系,咱们先提到这里。也可能你那个问题在讲课的过程中自然就明白了。如果在最后你的问题还没解决,你到时候再提出来好不好?
  生:好。
  师:对不起大家了,不能全提了。因为大家的积极性太高了。人人都有问题,可是我们上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先上课好不好?
  生:好。

  第一课时第二部分
  师:谁来把水手逗猴子这第一个阶段读出?你认为读到哪儿就读到哪儿。
  生:(读文)一艘轮船环游了世界正在往回航行。这一天风平浪静,水手们都在甲板上。一只大猴子在人群里钻来钻去,模仿人的动作,惹得大家哈哈大笑。它显然知道人们在拿它取乐,因而更加放肆起来。”
  师:这是第一自然段,就是水手逗猴子。对不对?(生答对)
  师:她读得声音有点小,谁能再读一遍?你来读吧。他读的时候大家拿一支笔,我要求画一些东西,画什么呢?画出这一段中所描述的事物,所提供的情况,哪些事情,哪些情况和后面将要发生的故事有联系?把这些内容找出来。勾出来,听明白了吗?
  生:听明白了”
  (生读第一自然段)
  师:勾出来没有?谁来说?
  生:“这一天风平浪静,水手们都站在甲板上。”
  师:分析,你为什么要勾这一句?这一句和后面有什么联系?
  生:水手们都在甲板上。
  师:甲板上有人,不然开不起玩笑来?你是这样认为的。那你为什么要勾“风平浪静”?
  生:..
  师:咱们先来分析这个问题:“风平浪静”应该不应该勾?
  师:应该。
  师:为什么?请后面那位同学讲。
  生:因为风平浪静,后面船长才敢叫孩子跳水。
  师:是这样吗?你讲。
  生:风平浪静水手们才站在甲板上,要不然船长就要叫他们去干活,去抢险。
  师:噢,她说得对不对呀?
  生:对。
  师:如果海上正起着风暴,波涛汹涌,船摇来摇去,水手们都去各自忙自己的工作,抢救船只,他们还有那个闲心跑到甲板上逗一只猴子吗?
  生:没有了。
  师:没有,所以“风平浪静”勾得很对。还有什么?
  生:还有“它显然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因而更加放肆起来。”
  师:谁呀?
  生:猴子。
  师:你为什么要勾这句?
  生:因为它更加放肆才跳到孩子面前。
  师:它很放肆,什么叫“放肆”
  生:放肆就是任性,一点也不受约束。
  师:不受约束,很随便很不像话,是不是?从这儿我们可以想到一个问题:这个猴子已经在船上呆得时间很长了,还是刚刚抓到的?
  生:时间很长了。
  师:它和水手们或那个孩子都..
  生:熟悉。
  师:要不是这样,它不会那么放肆。刚逮上来的,它一定很害怕很拘束,躲到旯旮里面藏着去了,是不是?是一只跟大家很熟悉的猴子,这点很对。你讲。
  生:我勾的是:“模仿人的动作,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师:还是说那只猴子,有别的吗?
  生:“一艘轮船环游了世界正在往回航行。”
  师:你为什么要勾这一句。
  生:因为轮船环游世界,如果没有轮船就根本没有桅杆,那就不会有这些事。
  师:你是说有一艘轮船,也有桅杆,给这件事提供了具体的场所,是吧?这是可以的。但是更重要的你没有分析。你说“环游了世界,正在往回航行。”你把这句都勾了,你有什么想法吗?
  生:只因为“往回航行”,他们的心情才那么轻松。因为他们“环游了世界”,时间一定很长,多烦闷呀。现在快要回家了,一高兴,轻松了,就去逗猴子。
  师:“往回航行”,他们的任务已经..
  生:完成。
  师:说得真好,水手们心中烦闷,想寻点开心,船在返航,消闲自在很轻松,人没事了,天气又好。无事就容易..
  生:生非。
  师:无事就容易生非,生非就是要出事了。正是这种环境、这种条件,还有水手们和大家的心情,才能产生后面的这些情况。是不是呢?你站起来,(指提问的生⑤),你刚才问我,跳水就写跳水吧,为什么要先写第一段水手啊,猴子啊,还有风平浪静,往回航行呀等等。为什么要写第一段?现在你明白了吗?
  生⑤:明白了。
  师:为什么?把它概括出来,说为什么要写第一段?
  生⑤:..
  师:你请一个,你最信任的同学,让他告诉你。(此生⑤找不到人)啊,你信任的人这么难找?(众笑,后此生指后面一同学)你给他讲一讲。
  生:因为水手们环游了世界,他们的心情很开朗,天气也好,所以他们就找..
  师:噢,你还在具体地分析这些因果关系,我让你概括一下为什么要写第一段,你说吧。
  生:这一段是为了给后面衬托。
  师:是衬托吗?
  生:它是在为下面做铺垫。
  师:对不对呀?对,没有这一段就不能给后面提供具体的活动场所,活动环境,人们的心理状态等等。所以写这一段是很重要的。咱们解决了一个问题了。接着往下看,该写猴子气孩子了。谁来读一读?能把猴子顽皮的样子,孩子哭笑不得的样子读出来吗?后面那男同学吧,你举手最高。在他读的时候大家一边听他读,一边注意猴子气孩子的时候,孩子是一种什么心理状态?他的心情怎么样?找一个最关键的词。你开始读。
  生:(读文)“猴子跳到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面前..撕得更凶了。”
  师:读到这儿对不对?
  生:不对。
  师:要他读的是猴子气孩子。下一段是孩子追猴子了。说明人家读到这里对不对呢?
  生:对。
  师:对了,但是他读得不能令人怎么样啊?
  生:满意。
  师:谁不满意?(生举手,众笑)你不满意,你来读。你能让大家满意吗?
  生:能。
  师:好!大家看看,他读得能让你们满意吗?
  生:(读文)“猴子跳到十二岁的孩子面前..撕得更凶了。”
  师:满意不满意?
  生:满意。
  师:你领着大家读一读吧,大家对你这么满意,你教给大家读吧。她读一句,大家学一句。
  生:(此生带同学分句重读)“猴子跳到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面前,把他的帽子摘下来戴到自己的头上,很快爬上了桅杆..”
  师:注意她的音调和语气,大家学她这一句。(学生重读此句)你们注意到吗?他把哪几个词读得强调出来了?
  生:自己
  师:戴到“自己”的头上,还有呢?
  师:“很快地”,这就把猴子顽皮样子读出来了。把人的帽子戴到它“自己”的头上,而且“很快”地爬上桅杆。对不对?把这一句再读一读,领着大家读。(学生重读)
  师:往下接着读。
  生:(领读)“水手们都笑了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光着头站在那里。”
  师:这儿应该有一点区别,写孩子的神态的读得慢一点,这样来读,(教师示范)就把他那个尴尬的样子读出来了,再读。(学生重读此句)
  生:(领读)“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把帽子摘下来,用牙齿和爪子撕。”(学生重读)
  生:(领读)“它好像故意逗孩子,冲着他做种种鬼脸。”
  师:哪两个词读得给你印象深刻?
  生:故意,种种。
  师:对,“故意”和“种种”。大家开始读。(学生学读)
  生:(领读)“孩子吓唬它,朝着它大声叫喊,但是它撕得更凶了。”(学生学读)
  师:读得不错。谁再读一次,比她还读得好?有把握吗?你来读。(一生重读此段)不错,现在我提个问题:你们看,在这第二阶段刚开始的时候,首先是谁有动作?
  生:猴子。
  师:把孩子帽子抢走了,更重要的是水手们表现什么样子?
  生:笑。